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十三五规划 > 正文

长沙理工大学“十三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

2017-09-20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精神,深化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办学国际化水平,根据学校“跻身全国大学百强行列,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以及“质量立校、学科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发展战略,特制定本规划。

一、建设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发展现状

1. 着力实施提高国际竞争力工程。

“十二五”期间与境外29所高水平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其中世界500强高校5所;举办国际会议5场;引进长短期外籍专家300余人次,其中通过“海外名师”项目引进高层次专家11人;共派出土建、水利、电气、能动等13个优势学科学术交流团赴境外参加学术交流、合作科研、项目洽谈等;共派出教职工350余人次出国(境)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科研合作、学术交流、进修、任教等,其中64名教师获国家留学基金委项目资助出国研修;共派出200余名学生分别赴美国、英国、法国、韩国等国及港澳台地区学习或社会实践,为促进我校学术交流,开拓学生国际视野,实施培养国际化人才战略提供了基础条件。

2. 来华留学生教育工程成果斐然。

来华留学生培养工作进入“国家队”,获得中国政府来华留学生奖学金生培养资格、教育部中(东)欧专项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院校资格;来华留学生生源稳定,渠道扩大,层次提高。国别来源数增长到45个,年招生培养来华留学生规模约260人次;建立起培养层次涵盖从本科生到博士研究生,包括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校企合作生、校际合作生、校际交换生、自费生等多类别的综合培养体系。

3. 汉语国际推广工程建设实现突破。

2014年9月获批与黑山大学合作建设孔子学院,这是我校继非洲利比里亚大学孔子学院之后承办的第二所孔子学院,也是我省高校在中东欧地区承办的第一所孔子学院;学校获批成立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点,并依托考点建设,大力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程,彰显了我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和中国文化传播事业发展的综合实力。

4. 问题与不足

(1)缺乏行之有效的校院两级外事管理工作联动机制。

校内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管理网络和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部分学院尚未形成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缺乏主动走出去交流和进行国际化办学的积极性,造成很多校际层面达成的国际合作项目难以在学院落实。

(2)缺少国际化办学的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

真正能参与国际高端学术与科研合作与竞争的本土教师不够多,留学归国人员对教学、专业和学科建设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双语教学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制约了教师队伍国际化的发展进程;管理人员队伍的国际化视野与水平均落后于学校发展现状,不符合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3)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程度不高。

各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还不是很明确,需要进一步凝练;课程设置、英文原版教材使用和全英文教学课程开设比例较低;受境外修学分认定、家庭条件、就业等因素的影响,学生赴境外交流数量仍不足,这样造成我校接受国际化教育的学生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严重偏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

(4)留学生教育工作机制还不够规范。

学校尚未出台规范的留学生工作管理办法,缺乏留学生招生及培养的激励机制,学院参与留学生培养的积极性不够高。

(5)地域劣势对学校国际化办学有一定的制约。

我校地处内陆中部城市,地域劣势对我校引智及留学生招生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制约了我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步伐。

(二)面临的形势

新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制定了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西方国家人口老龄化及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加快经济复苏,促进社会、经济和教育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国家政策的定位与支持对于学校的国际化办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高校之间的国际化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化办学水平亟需提高。从留学生招生与培养、外籍专家聘请、教师出国进修、知名海外院校合作、各类鼓励性政策的制定等工作的开展情况看,学校需要付出更大努力。

二、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教育外事工作的方针和政策,根据学校“跻身全国大学百强行列,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总目标、“六个突破、六个提升”的发展思路,以及“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发展战略,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总任务,实施全方位开放性办学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开放办学机制,开创学校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战略目标

大力实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战略,不断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学校现有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构架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内涵与形式,提升开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构建和完善特色鲜明、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机制;建立国际交流校院两级联动管理和运行机制,学校层面负责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并进行整体规划协调,学院承担具体管理工作;以具体项目为依托,力争在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国际科研合作项目、合作办学及国际教育规模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整体提升我校办学国际化水平。

(三)主要发展指标

按照大学国际化的基本理念和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全球优势教育资源,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重点通过师资队伍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学术科研国际化、学生生源国际化四个方面的发展,逐步建立校院两级外事管理体制并协同发展。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研修计划,争取到2020年,中青年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70%以上;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基本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的国际课程体系,争取新建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个,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个,项目在校生规模达到1000人左右;新增境外分校1所,境外办学项目两个,孔子学院1所,并依托已有的国际学院、海外孔子学院及计划成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境外分校等平台,打造2-5个国际水准的研究中心;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争取到2020年,留学生年招生培养规模达500人。实现学校教育教学国际化,师生互访、成果交流常态化,学校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进入全国高校教育国际化百强,为全面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研究型百强大学提供有力支撑。

 三、主要任务与内容

(一)师资队伍国际化

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培训与访学计划、管理人才海外培训计划,设立专项选派教师出国研修,争取到2020年,中青年教师中具有一年以上海外研修经历的比例达到70%以上;积极实施“引智(人才)强校”战略,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加强国(境)外人才引进建设,积极引进、聘用国(境)外高层次留学人员和外国专家。

(二)人才培养国际化

立足创新人才培养,探讨在国际竞争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等问题;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需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型人才。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建设,在学校优势学科领域基本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开放式的国际课程体系。

(三)学术科研国际化

建设高水平国际(或跨境)联合实验室(中心)和国际产学研合作机构,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技术研究。国际产学研合作互动发展,扎实推动学科建设,努力提升学科水平,争取产出重大创新成果,承担起一批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四)学生生源国际化

大力发展留学生事业,是学校参与教育国际市场竞争并促进办学国际化水平提升的主要工作之一,根据来华留学十六字工作方针,积极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优化学生结构;深入贯彻“知华友华”教育,充分发挥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和贡献力。

四、主要措施

(一)创新对外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

1. 强化学院在外事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校院互动、部门协同”的国际交流合作体制和机制。

完善学校外事工作规范,充实外事人员队伍,加大外事经费投入,为国际交流工作提供保障;把国际化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基本视角,构建以国际化理念与显现度、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等特色项目为重要参数的国际化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以量化指标的形式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并将之纳入其考核体系,逐步提高学院的国际化办学水平;实行校际合作项目负责人制度,鼓励和支持各院系与国外大学的相关院系签订院系合作协议与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合作协议的有效落实;建设国际交流合作信息库,推进全校各院系、各部门及教师个人国际交流合作信息共享。

2. 加强“引智”工作,建立以为我所用为核心理念的海外高端人才引进与交流机制。

加快实施海外博士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与汇聚计划,建立海外高层次尖端人才引进长效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价值导向,建立健全海外高端人才引进绩效评价机制,将学识水平、师德品质等基本素质,沟通表达、团结合作等综合能力以及科研水平、人才培养等工作绩效纳入评价指标体系;健全长期外籍专家用人制度,将长期外国专家纳入学校编制内管理;建立聘请短期国际学术大师的渠道和机制,使之常态化运行;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的访问学者制度,每年设立1-2个流动编制,用于聘请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核心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境)外杰出专家学者来校进行教学与研究等,实现国际学者在我校的柔性流动。

3. 广开渠道,全面实施师资及管理队伍国际化建设,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师资管理运行机制。

加强师资队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加大中青年教师出国境派出力度;充分利用学校外教资源,加强教师外语培训,突破对外交流屏障;实施全英语(双语)教学中青年教师海外培训与访学计划、管理人才海外培训计划,拓展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实施“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发挥海外引进人才优势,带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成长;利用国家留学基金委出国研修项目、海外孔子学院、境外办学机构等平台资源,每年选派50名左右的教师出国(境)进行任教、访问与科研合作;“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派出相关学院教务部门及机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20人次赴境外大学进行语言及对口管理知识的学习,以拓展管理人员的国际化视野,提高学校管理国际化水平。

4. 深化交流,逐步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加快高层次国际合作办学和交流步伐,深入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建立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制度;继续推进开展双校园联合培养模式的双学位硕士合作项目,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国际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拓展高层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推进学科专业国际认证;依托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逐步建立工程类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课程体系;探索按照国际化模式进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把专业国际认证作为教学质量控制的抓手,形成专业国际化评估的体制和机制。拓宽项目渠道,加大学生派出力度与规模。畅通学生出国渠道,打造全面立体的学生海外访学体系;逐步推出本科出国个人访问学习制度,构建学校、学院、学生本人三位一体的经费资助模式,加大校际交流项目力度,不断扩大校际交换生的数量。着力发展境外办学项目。积极实施汉语国际推广,加强孔子学院建设,把孔子学院打造成为海外生源的重要基地;加大教育国际援助力度,尝试与发展中国家高校以本科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设立海外教学点或者直接设立分校等形式开展教育合作,探索境外办学模式。

5. 搭建平台,多维联动建立学术科研国际化合作机制。

制定支持各类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的激励政策。支持相关学科举办领域内有影响力的系列国际会议,加大对具有产出效益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以及在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高质量论文和申请国际专利的支持力度,形成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研合作成果;构建协同创新平台,加快推进产学研国际化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与国际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构建高水平合作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工程类重点学科领域建设2-3个高水平国际(或跨境)合作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和国际产学研合作机构;深化拓展与国外高校、科研机构实质性、战略性科研合作,引进并借鉴国外先进科研成果;配合国家“一带一路”与“走出去”等发展战略,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依托与中交集团、国家电网等大型工程企业合作项目,并借助孔子学院平台,加快科研成果“走出去”步伐,促进科技成果在第三世界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应用,进一步推动我校科研合作的国际市场和空间。

(二)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高起点建设好国际学院。

1. 大力发展留学生事业。

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完善留学生教育培养体系;建立面向全球的留学生招生机制,积极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培养层次,优化学生结构,深入贯彻“知华友华”教育,充分发挥留学生教育的影响力和贡献力,利用网络手段加强宣传我校特色专业和特色教学;通过政府和机构奖学金(中国政府奖学金、国家汉办孔子学院奖学金、中东欧项目及美国学分生等)、校企合作、校校合作、以及参加国际教育展等,全方位多角度招收来华留学生;尝试建立海外招生联系点,充分利用留学生校友资源,扩大学院国际影响力和声誉度;依据留学生源的分布,时机成熟时可逐步选择在合适国家和地区设立代表处,聘请驻外联络员负责从事留学生的宣传招生工作,力争留学生年招生培养规模在2020年达到300人;加强留学生管理,实现留学生招生工作的良性循环,建立来华留学招生与培养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增加英文授课专业,加强留学生日常管理及留学生校友跟踪工作(留华毕业生信息),逐步实现来华留学生趋同化管理。

2. 积极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

积极加强和国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中外合作办学渠道与层次,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项,使学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达到3项,在校本科生人数达到1000人左右,首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土木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评估;积极探索国际化教育改革与发展新道路,从实践中探索一套适应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教育管理与教学运行新模式,在国际化教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和产生辐射效应;发挥学院作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不仅承担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也将建设成为学校青年博士师资国际化的营地和窗口,通过中外合作项目引进课程的建设、承担留学生教学与指导工作、开展与境外高校教学考察与交流活动,实现师生国际化教育的双赢;“以学生为中心,以师资为根本”,通过大力培育国际化师资、建立国际化教育与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培育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成果等手段,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树品牌、创名声,提升学校国际化办学水平,扩大影响力;聘任专职教师,开展英语、汉语语言培训及涉外企业高端涉外培训,为学校师生出国、工程行业企业接受国际化教育与管理提供培训服务,把学院涉外培训中心打造成为学校新的经济增长点。

3. 搭建国际科研合作平台,建设高水平国际(或跨境)联合实验室(中心)和国际产学研合作机构。

以学院产学研国际合作中心为平台,通过联合本校优势专业与引进的国际科研团队,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逐步建立若干研究中心,开展多学科交叉的国际化科研工作,实现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以及应用推广工作,促进与其他教学学院的通力合作和共同发展;有效整合我校现有的科研资源,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团队,为实现重点超越、引领发展的新格局提供有力的运作实体;建立特聘教授为首席科学家,海外教育和学术背景的高端人才为骨干的各学科科研团队,通过能源互联网、优化与控制、空间信息技术等国际研究中心,凝聚本校各学科优势资源,围绕学科学术前沿和关键技术,开展一系列具有显著意义的理论和工程技术研究,努力获得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乃至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国际会议和研讨会等途径,搭建国内外教师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形成百家争鸣、学科交叉、中西方融合的学术氛围;推动我校科研团队与境外科研团队全面对接,搭建与国内外政府、企业、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国际合作平台,力争建成一批以国际合作为基础的省部级科研平台,加快国际合作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发展,实现具有行业特色的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大规模应用与推广,使学校获得产学研合作的经济收益,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