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正文

绿色发展的价值思考

2018-11-29 

绿色发展的价值思考

陈 芬,张琛琛

(长沙理工大学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中心,湖南 长沙 410114)

[摘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绿色发展的价值取向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致力于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目标。绿色发展要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价值平衡点,树立和谐共生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完善各方参与的环境保护机制,实现生态文明的价值归宿。

[关键词]绿色发展;价值;人与自然

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是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我们要发挥绿色发展理念在美丽中国建设的引领作用,坚定不移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绿色发展的绿色价值取向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价值取向首先就是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自然界具有先在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1](56)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尊重自然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他需要不断与自然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56)我们必须意识到,当今人类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对自然的影响和作用日益深远,但绝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把自然当作异己对象,而应该对自然心怀敬畏、关怀与珍惜。

顺应自然就是要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生态系统的平衡关乎系统中每个生命体,每个生命体的发展都有赖于和谐的自然。人的智慧性体现在认识自然、顺应自然、促进自然的平衡。人类所追求的“至善”境界,绝对离不开“人之所得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明万事者”[2]的“明德”。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对自然常怀敬畏之心,世间事物才能长久发展。我们追求的发展,不只是人类发展,而是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就保护自然来讲,自人类主体地位确立以来,人类是实践的主体,自然是人类实践的客观对象。人类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改造自然不是盲目扩张奴役自然。盲目扩张不仅会堵死未来发展的道路,更会使人类取得的成果灰飞烟灭,我们必须吸取教训:一旦超出自然的限度,自然界会报复人类。保护自然和改造自然是新型自然观和发展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双重要求,把自然界当作掠夺对象的传统发展观已经受到深刻批判和反思,正确处理保护自然与改造自然的辩证关系是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3]

其次,绿色价值取向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是对立统一的双生概念。“绿水青山”是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是人类发展的根基,而“金山银山”是社会发展的成果。“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而不同,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关键条件就是发展,是基于人类根本利益的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纵向需要满足代际间的发展,横向需要统筹整个区域的发展。

“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是自然价值与人类价值的双重实现。绿色价值观不仅关注自然价值,而且关怀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价值[4]。人类与自然的冲突始于人类改造自然,化解矛盾的方式是摒弃大量消耗资源的传统经济模式以发展低碳可循环的新型经济模式,推动基于生态承载力和资源承受力的绿色发展,把“绿水青山”改造成符合价值需求的“金山银山”,统筹人类自身与生态环境的发展,将人类自身与自然协调统一起来,建构“绿色”的“人化自然”,达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使生机盎然的“绿水青山”和丰饶富足的“金山银山”常伴左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还是如何平衡发展速度与可持续发展间矛盾的深层考量。绿水青山的培育需要时间的沉淀和延续,一味地追求发展速度是难以持续的。绿色价值取向要让绿水青山源源不竭转化为金山银山,追求好又可持续的发展。

最后,绿色价值取向就是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5]绿色代表了美好生活的希望、人民群众的期盼。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绿色惠民的价值理念应运而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人民幸福的福祉[6]。绿色富国就是注重绿色发展,把经济发展与生态和谐融合起来,不再盲目地追求经济速度,而是要把生态经济作为支柱,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化解以往经济增长和绿色环保的矛盾,把绿色生态优势利用起来,这种利用不是剥削,而是利用绿色生态的自身优势将其转变为经济发展新优势,以绿色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发展生产力是富国的必由之路,新时代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7],这既符合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即生态环境是自然生态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产力的属性;又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经济的需要,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发展优势,全面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富国惠民的重要手段。

绿色发展的和谐共生价值关系

绿色发展的和谐共生价值关系,纠正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自负,充分肯定自然价值地位,赋予山水林田湖与人类共命运的生命共同体价值坐标,致力于寻找人的发展与经济、资源环境的价值平衡点。

首先,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价值理念,加大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山水林田湖的核心思想是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在自然生态的各要素之间寻求平衡,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建立多个生态环境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一是实施山水林田湖系统保护与生态恢复,强化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的协调联动,全面提升各类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二是以空间和功能为导向,把握“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做好自然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统筹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巩固生态屏障体系,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必要保障。三是加强城镇和乡村生态保护建设,促进人地和谐与人民幸福。建设更多的市民活动场所,拓展生态休闲空间。山水林田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体现了生命共同体中各要素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山水林田湖作为相互独立的生命要素各司其职,又彼此相互联系和制约,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只有整体规划和系统治理才能促进生态系统的修复,促使生命共同体达到最佳运行状态。

其次,绿色发展要把握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价值平衡点。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一直困扰和制约着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要求关注资源和环境在经济发展中的首要价值和重要地位,倡导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保持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肯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人类经济活动的目标是获得经济效益,提高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进步。对于环境发展来说,稳定的资本支撑必不可少,否则就会直接导致动力不足和基础不牢固。同时,也强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揭示了破坏生态环境的最终后果是限制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保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必须贯彻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主宰。我们必须认识到绿色发展就是“绿色”与“发展”的和谐并进,二者互相保证了对方发展的可持续性,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要求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使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增长速度不超出当地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促进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发展。人在发展体系中具有双重身份,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作为消费者的人又需要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终身占用和消费各种自然和社会资源,同时也给社会生产创造了消费需求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人口数量和人口素质需要不断与社会生产、资源环境相协调。当前,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一直制约着绿色发展,人口综合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程度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我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社会,劳动力短缺和人口红利消失的问题日益凸显,进而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我们必须寻求新的转型,加大科技和教育的投入,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以充实人力资本,保障人口可持续发展,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最后,绿色发展要实现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增值和回报。自然有其自在的价值,自然环境具有先在性,是先于人类产生并不是人类生产和创造出来,同时自然价值又体现为人类生存发展永恒必要的条件和资源。自然生态环境既是资源又是资本,自然资本是人类通过有意识的改造从而增加其价值的自然物。一是增加或增殖自身,如动植物的繁衍、微生物的繁衍、河川的自然变迁等;二是通过人类劳动来增加自然物质的价值,如动植物的人工繁殖、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工和改造各种自然物,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或发展出其它新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肯定自然价值,而且要在经济活动中把自然作为资本的构成,利用自然资源需要成本与回报,更好地利用资源保护资源。自然资本具有一般资本的循环增殖特性,充分发挥自然资本的功能,兼顾生态和经济,达成生态可持续发展和经济良性循环的目标。我们希望追求自然资本的持续增殖和高额回报,就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不能把自然当作任意索取的对象,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才能使自然资源循环再生,永葆增殖,不断为人类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资本。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无产阶级“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8],要求改变对自然的无情掠夺和肆意开发,从自然界获取必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前提是要维护好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是珍贵的无可再生的宝藏,我们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就必须对自然取之有道,这样才能使自然真正的取之不竭,不仅满足现代人的需求,更为后代留下青山绿水。当人们认识到自然是一种资本并且是有限的资本时,就会更加节约、有效地使用它,即用最少量的自然资本取得最大的效益,也就是要求人们追求生态效益,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能,实现可持续消费和绿色消费。同时,为了使自然资本源泉不会枯竭,必须对自然资本进行追加投资,以维护现有资源和环境及扩大其潜在的价值储备,这样,我们就能实现自然资本的增殖,也就带来了人与自然的双赢发展。

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价值目标

对发展模式和发展观有革命意义的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巨大引擎和有效路径。

(一)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

绿色发展兼顾经济可持续增长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首先,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一是,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尊重。绿色发展观要求人类合理利用和开采自然资源,尊重自然规律,在生产发展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保持自然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稳固人类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基础。将人与自然放置在平等的地位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只有尊重自然才能使人与自然这一有机体正常运作。二是,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双赢,明确保护自然即是保护人类本身,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性的升华。绿色发展强调既要注重发展生产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使人与自然互相作用,相得益彰。通过研究新的生产发展模式,最终在创造生产成果的基础上保护自然,反过来亦是对人类生存环境、人类自身的保护。其次,人全面发展的绿色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蕴含着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在于化解人与自然的对立状态,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须在合理范围内,以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自我净化功能,才能化解人与自然的冲突,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必要条件。马克思指出:“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9]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质上包含了人的社会关系结构的重大变化,实现了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统一,人在驾驭社会关系的基础上还能驾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的追求不再仅限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更高的追求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的循环发展,整个社会营造出一种生态共同体意识。总之,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脱离自然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不仅要协调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也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追求。

(二)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归宿

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价值归宿,绿色发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路径选择,绿色发展给发展的每一层面都镀上“绿色”,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之美,着眼于人类的长远利益,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互为表里,实现生态文明离不开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内化为社会主义具体制度和先进文化需要绿色发展的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需要个体的努力,更需要由政府来主导从而确保社会各方积极承担责任,建立严肃追责的环境保护机制,构建生态保护体系。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切实把推动发展着力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下定决心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实现更健康、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10]近些年来,通过全社会的不断努力,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人们的绿色环保观念日益增强,企业的节能环保水平不断提高,政府更为绿色生态筑起坚实壁垒,一个完整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已经建立并不断扩展。绿色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理念,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倘若没有绿色发展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就是镜中花水中月。

绿色发展的价值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增添了许多新的价值内涵,过去的人们要求吃饱穿暖,现在的人们更多的是追求环境葱郁优美、食品绿色安全、空气清新宜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文明和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要培育人民群众的绿色发展价值观,树立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人人都身体力行地投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中。另一方面,要以绿色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生产优质的生态产品,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的幸福感。构建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创新体系,即可持续、低能耗、低污染的创新模式。同时,我们要为绿色发展构建坚实的法律壁垒,完善绿色法规建设,把绿色理念纳入法律体系之中,既是对人民群众的约束也是对人民群众的保障,全方位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实现生态文明过程中,坚持绿色发展,摒弃落后观念和实践方式,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更新和文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4.

[3]孙海英.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生态文明建设范式[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58-62.

[4]钟芙蓉.绿色发展的正义维度[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0-63.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张海波.习近平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47-53.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6.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74.

[10]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57.

The Value of Green Development

CHEN Fen,ZHANG Chen-chen

(Research Center of Social Governance Innovation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114, China)

Abstract: Green development is a profound r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view.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green development is respecting nature, complying with nature, protecting nature, and managing to practice the value target that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To achieve green development, we are required to balance the value of population, econom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stablish the value concept of a harmonious and symbiotic community of life, improv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chanism involved by all parties, and realize the value destin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green development; value; man and nature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934X(2018)06-0040-05

DOI:10.16573/j.cnki.1672-934x.2018.06.006

收稿日期2018-09-16

基金项目湖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专项研究一般项目 (1718YBM07);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 (17C008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 芬(1966-),女,湖南长沙人,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伦理学研究;张琛琛(1993-),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伦理学。

 

 

上一条:对科学研究中实验可重复性的反思 下一条:国内外“数字劳动”研究述评

关闭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南路二段960号文科楼B座    邮编:410004

电话:0731-8525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