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您的位置: 重点实验室 > 科研成果 > 正文
 

主要科研成果

2017年09月30日


2014-2017年,在湖南省科技厅和依托单位长沙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下,实验室依托水利和水运行业,发挥人才、团队、设备等综合优势,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主要成绩如下:

1)人才队伍逐步壮大,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固定研究人员从成立之初的24人发展到54人,其中高级人数27人,38人具有博士学位,并培养了一批优秀中青年。

2)科研经费显著增加,统计期2014-2016年,承担各类纵向课题88项,经费1226万元,其中国家级课题14项,省部级课题7项,其他纵向课题30项,承担各类横向课题77项,经费2199.2万元。

3)科研成果持续增长,统计期2014-2016年,共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7项,其中二等奖4项,三等奖3项,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5项,发明专利26项,软件著作权1项。

4)研究成果均以学术刊物的形式公开发表,统计期内标注本重点实验室,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公开发表论文87篇,其中SCI/EI检索31篇,国内外核心期刊56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

实验室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和绩效

统计期内,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西南河流源区径流变化与适应性利用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培育项目2(编号:9154711291647118)和合作重点支持项目1(编号:91647204),项目研究了黄河源、长江源和拉萨河流域的弯曲与辫状河群演变、湿地演变过程与退化机制、泥炭沼泽地下水时空变化与水量平衡和供水-发电-环境相互作用与自适应机制,承担项目不到2年,发表及录用论文20余篇,其中SCI/EI检索10多篇。

统计期内,实验室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项目全球气候变化下的近岸水沙动力特性及其岸滩响应机制研究”(编号:51239001),项目系统研究了极端波况动力过程的概化、水动力特性和模拟技术,分析海岸非均匀沙运动规律,岸滩剖面形态演化、建筑物局部床面变形、海床动力响应机制和泥沙液化规律,建立三维固液两相流泥沙输运数学模型和岸滩演变预测数学模型。研究成果公开发表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总计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EI检索12篇,培养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2名。

此外,统计期内,实验室还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省部级项目5项,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充分表明实验室具备承担重大项目的能力,研究绩效较好。

科技成果创新性和产业化前景

水沙动力过程及其模拟技术研究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通过模拟江湖河海等大尺度的水流泥沙运动,计算结果可为水利工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海岸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持,本研究方向承担横向课题30余项,科研经费约1000万元,相关成果应用于南中国海、洞庭湖、珠江、湘江等水域的相关涉水工程的评价和决策中,社会经济效益显著,产业前景较好。

水资源时空演变规律及系统模式开发研究,深入分析水文生态格局变化的驱动机制及内在关联机理,研究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等一系列突出问题,研究成果可为水资源系统的综合模拟、评价、修复和整体调控提供理论支持,近年来,本研究方向承担相关研究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600万元,研究成果应用于湖南省水资源问题和三江源水生态问题,为解决相关水资源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显著,产业前景较好。

水灾害形成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针对洞庭湖流域系统和干旱走廊动力学机制研究、湖南省自然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对灾害发生的复合效应、湖南省水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性、三峡水库运行后对洞庭湖区洪涝灾害系统的影响、湖南省水旱灾害发展趋势预测与防灾减灾对策研究、防洪减灾GIS的应用、极端气候下流域典型河段的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形态模拟等问题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本研究方向承担相关研究课题20余项,科研经费约800万元,取得的主要成果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

水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理论研究方向立足于流域和城市中所面临的水生态安全和水环境健康问题,以理论分析为指导,结合现场调查、试验研究及数学分析,针对水利开发建设对水环境和水生态造成的水环境污染、生物多样性下降等问题,利用生态水利原理,开展水利开发建设背景下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理论与技术研究,近年来,本研究方向承担相关研究课题10余项,科研经费400万元,研究成果应用于我省洞庭湖流域及湘江流域的水污染防治,社会经济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