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学术型博士来华留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0832 学科级别: 一级
一、学科简介及研究方向
食品科学与工程属工学门类下一级学科,下设食品科学、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食品营养、食品安全、食品与机械等二级学科,主要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可食性原料及其制品为对象,研究其在加工、制造、贮藏、包装、保鲜、流通、消费等方面所涉及的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特性,以及与人类健康相关的营养、安全等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本学科以提高食品营养、品质、安全特性为目标,毕业博士生可胜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等单位的教学、科研、技术开发或技术管理工作。
长沙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肇始于1958年,2011年获批为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学科从2006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10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2021年获“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现有专职教师54人,其中博导12名,硕导39名,形成了一支由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领衔、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国家级、省部级人才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拥有“稻谷及副产物深加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细胞化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水生资源食品加工”“预制菜”“湘味餐调智造与质量安全”湖南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6个,主办有CSCD、中文核心期刊《食品与机械》。
长沙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主要围绕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和食品安全等4个研究方向开展原创性研究,其中:“食品科学”方向重点研究功能因子绿色提取、活性肽制备与功能因子构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蛋白质酶法与糖基化改性、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种质资源等;“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方向主要开展以籼稻、大豆、杂粮等粮食作物中关键组分相互作用机制、品质控制和深加工应用、木本油料新资源开发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方向主要以湖南省大宗农产品、特色果蔬、淡水鱼为研究对象,开展冷鲜/速冻产品保藏原理及应用、传统休闲即食产品工业化及副产物综合利用关键技术研究;“食品安全”方向主要瞄准食品危害因子检测及装备制造和食品风味成分分析等实际需求,开展化学/生物传感新方法研究,发展传感模式和探针构建理论,建立关键分析技术与仪器研制,4个方向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特色鲜明。
序号 |
研究方向 |
1 |
食品科学 |
2 |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
3 |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
4 |
食品安全 |
二、培养目标
本学科以培养了解中国文化与传统、科学与人文素养高、专业基础扎实,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外籍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坚定对华友好立场,知华友华,深刻理解并自觉拥护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主动担当跨文化沟通桥梁,积极推动中外人文交流与务实合作;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尊重中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具有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尚的思想品德、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坚实的基础理论、宽广的专业知识、较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承担科学研究、教学和生产技术管理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层次未来领军人才。
1.业务素质。掌握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坚实全面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某一研究方向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新动向;能较好掌握汉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汉语文献资料,并具有一定的汉语听说和写作能力。
2.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实验方法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独立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3.博士学位论文须服务于区域重大战略,应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一定的社会意义,在本学科领域的某一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4.研读学科经典与学科发展史,勤勉学习并践行科学家精神,培养独立高尚的科学道德、学术规范、职业伦理与科技伦理;
5.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培养方式
1.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导师为第一责任人,必要时可设置副导师,或组成指导小组。跨学科或交叉学科培养博士研究生时,应从相关学科中聘请副导师协助指导;
2.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能力;并根据研究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一些课程,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掌握学科发展前沿的基础上学会进行创造性研究工作的方法,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学术作风;
3.博士研究生导师应根据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基础和特长,在入学后两周内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
4.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可在校内进行,也可在国内外进行校际间的联合培养。
四、学习年限与学分
1.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的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一般不超过8年,其中休学创业的博士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10年(含休学创业期年限)。
2.原则上第一学年内完成所有课程学习。学位论文研究、撰写及答辩的时间要求不少于2年。
3.最低学分要求如下。
总学分 |
课程总学分(12学分) |
培养环节学分(16学分) |
学位基础课 |
选修 课程 |
教学科研实践 |
学术 活动 |
综合考核 |
学位论文开题 |
中期检查 |
预答辩 |
公共 基础课 |
学科 基础课 |
28 |
6 |
2 |
4 |
2 |
6 |
2 |
2 |
2 |
2 |
注:课程中应开设一门学科前沿课。
五、课程设置
参照《长沙理工大学来华留学研究生学位授予实施办法》,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相关要求如下:
(一)免修英语课程;
(二)哲学、政治学类专业以外的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免修政治理论课程;
(三)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根据有关学科和专业的培养方案要求确定;
(四)已在我国获得硕士学位、申请来华攻读博士学位者,可免修汉语和中国概况课程;在他国已获得相当于我国硕士学位水平的学历证书者,必修汉语和中国概况课程;
(五)各学科、专业可以根据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培养方案的要求,开设选修课。
课程类别 Course category |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
课程(环节)名称 Course (segment) name |
学分 Credit |
开课 时间 Course schedule |
备注 Remark |
学位基础课Degree basic courses |
公共基础课Public basic courses |
X2713101 |
中国概况 Overview of China |
2 |
Ⅰ |
必修6学分Compulsory 6 credits |
X2713102 |
汉语 Chinese Language |
4 |
Ⅰ |
学科基础课Subject basic courses |
X2021001 |
食品化学进展Progress in Food Chemistry |
1 |
Ⅰ |
必修2学分Compulsory 2 credits |
X2021002 |
食品生物技术进展Progress in Food Biotechnology |
1 |
Ⅰ |
学位选修课 Elective courses |
X2022011 |
食品科学与工程前沿 Special Topics in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1 |
Ⅰ |
限选Limit Course |
X2022002 |
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题(双语)Special Topic on Processing and Storage Engineer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bilingual) |
1 |
Ⅰ |
选修3学分At least 3credits |
X2022010 |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题(双语) Technology of Aquatic Product Processing and Storage |
1 |
Ⅰ |
X2022004 |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专题(双语)Topics in Grain, Oil and Vegetable Protein Engineering(bilingual) |
1 |
Ⅰ |
X2022005 |
食品安全专题(双语)Food Safety(bilingual) |
1 |
Ⅰ |
X2022006 |
现代分子生物学(双语)Modern Molecular Biology(bilingual) |
1 |
Ⅰ |
X2022007 |
分子营养研究进展Progress in Molecular Nutrition |
1 |
Ⅰ |
X2022008 |
酶工程研究进展Progress in Enzyme Engineering |
1 |
Ⅰ |
X2022009 |
食品风味化学研究进展Progress in Food Flavor Chemistry |
1 |
Ⅰ |
必修环节Compulsory components |
|
教学科研实践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actice |
2 |
I-II |
必修 Compulsory |
|
学术活动 Academic Activity |
6 |
I-VIII |
|
综合考核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
2 |
III |
|
学位论文开题 Thesis Proposal |
2 |
IV |
|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 Mid-term Examination of Dissertations |
2 |
VI |
|
学位论文预答辩 Dissertation Pre-defense |
2 |
VII |
六、必修环节及要求
1.教学实践(计1学分)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承担至少24学时课程的助教工作以完成教学实践培养环节。
2.科研实践(计1学分)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作为负责人申请省级课题一项,或作为参与者(排名前三)参与导师课题一项。
3.学术活动(计6学分)
博士研究生在就读期间应参与本学科领域学术活动不低于30次,其中包括学术报2次以上;至少1次全国性或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自己撰写的论文;听取5次以上的学术报告。每次参加学术活动需撰写1000字左右的总结报告,并注明参加学术活动的时间、地点、报告人、学术报告题目,简述内容并阐明自己对相关问题的学术观点或看法。由导师负责考核,考核通过后,交考核材料,计6学分。学术活动应当在博士学位论文答辩前完成。
4.综合考核(计2学分)
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完成后应进行综合考核,在第3学期完成。综合考核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授权的考核委员会负责进行,考核委员会由包括指导教师在内的3-5位教授组成,写出评语并给予成绩。重点考察博士研究生是否掌握坚实宽广的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是否具备进行创新性研究工作的能力。
博士研究生需要向学位委员会提交对其所在一级学科的学科经典与学科发展史的研读报告,可以采用汇报、提交材料的方式进行前沿性学术专题活动的进展报告,报告要体现博士研究生对学术前沿的认识深度,以及对本专业研究技能的掌握情况。学位委员会将对所提交的报告进行评审,给出优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的评价。
博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或省部级相关基础或应用基础等科学研究课题,并应有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负责某专题或子题的研究工作经历。由导师提出综合评审意见(优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
学院将对考核情况、考核结论进行记录。评价结果分三类,通过考核:可进入论文研究阶段;有条件通过: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修改或补充要求;不通过:给予一次补考机会,仍未通过者终止培养(分流淘汰)。
5.学位论文开题(计2学分)
博士研究生必须调研、查阅中外文献(至少100篇,英文不少于50%),了解本学科或本研究方向国内外研究进展,确定研究内容,完成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主要研究内容、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及研发方法、预期成果、进度安排等,要求提交不少于5000字的书面报告。
为保证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博士论文开题前要求进行科技查新,掌握研究领域最新科技成果和最新专利,总结分析并提交《科技查新报告》。开题报告由院(系)组织公开评审,评审合格后方可开展博士学位论文工作。凡通过开题报告者,应填写《博士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审批表》,以归档备查,并记2学分。开题报告应在第4学期结束前完成,开题报告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且开题报告通过后至少2年方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6.学位论文中期检查(计2学分)
博士论文工作进行到中期,学院应组织考核小组,由博士研究生向考核小组作论文中期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和阶段性成果,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形成书面报告提交与会专家审议。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论文工作进展情况以及工作态度和精力投入等进行全面考查。
博士学位论文除保密论文外,要在校内公开举行学术报告会,报告会需聘请本研究领域具有高级职称的同行专家对中期报告进行审议(一般为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专家不少于3人),报告会由导师主持。与会专家应对报告提出中肯意见和建议,论文中期报告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经导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研究生院备案。
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应在第6学期结束前完成。中期检查通过者,准予继续进行论文工作,且中期检查审核通过后至少1年方可申请答辩;中期考核未通过者,依据相关文件对研究生进行筛选和分流。
7.学位论文预答辩(计2学分)
博士研究生应在第7学期进行学位论文预答辩,由本研究方向组织学位论文的预答辩。预答辩委员会对研究工作、学术成果等进行全面审核,对学位论文提出改进意见;预答辩专家组成员一般为5人,其中具有正高职称专家不少于3人。预答辩通过后应形成书面材料(需详细记录专家提问问题),经导师和与会专家审查后交学院备案。
正式送审前,博士生需要根据专家在预答辩过程中提出的意见进行适当补充研究、逐条修改或说明,并形成书面材料,经导师审查后,提交学院进行备案。预答辩结论为合格,根据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对论文修改完毕,并经指导教师同意,可向研究生院申请学位论文评阅;预答辩结论为不合格,在半年内,根据预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全面修改论文,并经指导教师同意,重新进行预答辩。重新预答辩仍不合格,则不再受理预答辩申请,由培养学院协助博士研究生做好退学、博转硕或肄业等工作。
七、学位论文
博士研究生完成规定学分和必修环节,成绩合格,完成综合考核、开题报告和中期检查,满足答辩资格,经本人申请,导师同意,学院学位分委员会审核批准,可进行学位论文答辩。答辩流程和规定参照学校和学院的最新相关办法。
1.学术工作量与论文撰写规范
来华留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采用英语或汉语撰写,字数为5-10万字(参考文献至少100篇,近5年不少于50%);内容应立论正确、数据可靠、图表规范、推理严谨、表述准确、层次分明、文字精练;格式应参照长沙理工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有关规定。
2.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必须以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公开发表(含录用)第一署名单位为“长沙理工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的学术期刊论文,其他学术成果要求博士研究生依托单位为长沙理工大学,满足如下条件之一者,方可获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
①发表校定B3及以上论文≥3篇;
②发表校定B3及以上论文≥2篇且发明专利1项(要求以博士研究生为第一发明人,或导师为第一发明人、博士研究生为第二发明人);
③发表校定B3及以上论文≥2篇(要求1篇发表在校定的中文权威期刊);
④发表校定B3及以上论文≥2篇(要求1篇被SCI、SSCI检索)。
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以正式发表的为准,在答辩资格申请时以录用通知书形式确认的学术论文不超过1篇,且在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会议召开前应正式发表。
3.申请学位论文提前答辩的要求
在学期间,对已经完成下列条件的研究生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
(1)在读期间品行良好,无违法违纪受处分记录;成绩无重修记录;
(2)发表论文情况:
①发表校定A2及以上论文≥2篇;
②发表校定A3及以上论文≥3篇(要求校定A2论文至少1篇)。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由导师提出建议,经学院分管负责人签字同意,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批准。答辩委员会应由5-7名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或相当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组成,其中校外专家不少于2名,博士研究生导师人数应不少于总人数的三分之二。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校内博士研究生导师担任。学位申请人的导师不得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论文答辩委员会设答辩秘书(具有高级职称)1人。
学位点负责人签名: 主管院长签名:
学院培养指导委员会主席签名: 学院公章
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