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9日早上九点半,梭子丘村十天一次的市集已然人头攒动。文新学院“文梭新韵”实践团成员在水果摊前停下脚步,一颗本地李子入口,甜味稀薄,果肉微涩。
“我们这儿水土不养甜果。”摊主谷阿姨坦言,摊上脆甜的桃子、李子大多从四川远道而来。梭子丘的土地似乎更偏爱烟草、玉米这类经济作物,水果的甜蜜成了需要“进口”的奢侈品。“十年前赶集,卖的是自家种的土豆、玉米,现在摊位上多了四川李子、贵州辣椒。”谷阿姨一边给顾客称重,一边用流利的普通话说着。作为梭子丘村白族聚居区的居民,她见证了这场蜕变:曾经靠天吃饭的村民,如今通过种植烟草、玉米等经济作物,借集市平台将农产品销往周边乡镇,年租金收入超四千元的摊位,成为脱贫成果最鲜活的注脚。
穿过短短五百米的街巷,二十四家摊位挤挤挨挨,空气里蒸腾着米酒的醇香、公婆饼的焦脆。金黄酥脆的公婆饼是当地一绝,缀满白芝麻与翠绿葱花的表皮,咬开便是土家族特有的烟熏腊肉与山胡椒交融的浓香。不远处,卓阿姨的双手在案板上翻飞,薄皮裹着肉馅,指尖一捏便诞生一只精巧的馄饨,日复一日的劳作化为令人惊叹的熟稔。
这场赶集不仅是一场乡土物产的展销,更成为观察乡村现代化进程的窗口。支付方式的变迁尤为典型,在集市入口处,卖苞谷酒的高师傅正忙着给酒坛贴上收款码。“年轻人用抖音查赶集日,老人也学用微信扫码。”他笑着说。官方数据显示,尽管现金交易仍占主流,但60岁以上的摊主中已有近两成尝试数字支付,普通话普及率突破80%。这些细节折射出语言扶贫与乡村振兴在深山中的扎根。
走访中,成员们敏锐捕捉到一丝失落:白族风情在市集的烟火气中几近隐形。摊主们身着便装,交流时操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这无疑是推普深入人心的明证,但正如谷阿姨所言:“我们祖上是白族,可如今老的东西,不太显了。”那承载着民族记忆的精巧绣片与独特衣衫,在今日的市集中竟难觅踪迹。
在实践团看来,梭子丘村的集市如同一面多棱镜,映照出产业转型瓶颈、数字鸿沟等问题的同时也清晰描绘着脱贫攻坚与推普工作的显著成效。那亟待擦亮的白族文化明珠,无疑是未来文旅融合、深化振兴最具潜力的方向。当特色农产与深藏的民族风情真正交织在一起,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特色文化,才能超越时空的限制,成为吸引远方目光、滋养一方水土的真正宝藏。
(文/刘镔方 战彦回 杨树涛 图/罗令驰 一审/周云鹏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