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桑植县马合口白族乡梭子丘村的白族闺绣楼里,阳光穿过窗棂,洒在覃曼丽指尖飞舞的丝线上。若不与她说话,你很难察觉这位眉目沉静女子的世界是安静的;若不了解她,你更想不到这双巧手能绣出惟妙惟肖的作品。这位有听力障碍的湘绣非遗传承人,埋首绣绷,用一针一线编织着坚韧的生命图景,牵引着乡村共同富裕的道路。6月30日,文新学院“文梭新韵”实践团走进绣楼,倾听她绣线间流淌的故事。
第一针:千织万线无声绣
覃曼丽与湘绣的缘分,源于父母深沉的爱。两岁时因为一次感冒,覃曼丽左耳失聪,右耳听力也严重受损。“他们担心我听力上的缺憾会变成心障,就想给我找个寄托,也想让我有一技之长。”覃曼丽回忆道。2006年,她在父母的支持下进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学习湘绣。初学时的她发现湘绣绣线不仅颜色多,而且比头发丝还细,特别容易断线。当时,没有绘画基础的她学得很慢,加上沟通困难,常常会自卑。“但我是学校里学得最认真的,下课后别人都出去玩了,我还是坚持一个人在教室里绣。”为了弥补不足,她买书自学湘绣历史针法,还报了绘画班学素描。初见时的迷茫和不安,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丝线翻飞中渐渐消散,与湘绣的日夜相处,让她逐渐找到与世界的对话方式,找到心灵的归所。
毕业后,她耗时两年完成双面绣《喜上梅梢》,从临稿、劈丝、刺绣到装裱,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最后赢得了全省首届手工编织大赛刺绣类一等奖。从湘绣研究所的绣工到自立门户,从师承刘爱云、罗莉君等湘绣名家,再到拜师谷春凡、向青云等白族闺绣老艺人,覃曼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攻克湘绣绝技“鬅毛针”,绣出动物毛发的蓬松灵动感,她日夜琢磨针法走向与丝线劈分,无数次的失败,针尖刺破手指,腕关节磨出骨瘤的隐痛……“当第一幅鬅毛针作品《虎威》获得认可,白族闺绣《风舞盛世》完成时,我觉得所有苦楚都是值得的。”她欣慰道。
十几年来,她荣获湖南省“优秀传统手工技艺传习者”“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等称号,在第五届残疾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全国第四名,并被推荐为“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候选人。她也被省残联确定为省级自强高技能人才重点培训对象。
“支撑我走下去的,是对湘绣的热爱,更是让这门非遗技艺焕发新生的责任。”覃曼丽说。千织万线无声绣,是她对梦想的执着追求,也是她战胜人生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钻研刺绣技艺,传承湘绣精神,我会一直走下去,终生不辍。”覃曼丽的眼中微光闪动,掷地有声。
第二针:匠心交融织彩梦
扎根白族聚居区,覃曼丽敏锐捕捉到湘绣的细腻写实与白族闺绣的生动明快。她用湘绣的针法创造白族风格,保留湘绣精致底蕴的同时,又突出白族闺绣的大胆配色与独特纹样,经过反复试验,一幅融合了白族扎染靛蓝为底、以湘绣技法精绣白族传统《姐妹花》图案的作品应运而生。“难的是风格调和,技艺与艺术的融合,”她坦言,“既要保留湘绣的精致底蕴,又要凸显白族闺绣的鲜明生动与独特纹样,让它们和谐共生。”这件饱含梭子丘白族文化特色的作品,是覃曼丽对脚下土地的深情表达。
面对传统工艺面临的挑战,覃曼丽认为核心在于“活态传承”。“最大挑战是让年轻人真心认同并乐于传承。”她说。让湘绣传承下去,关键在于连接传统与现代审美,赋予湘绣实用性与时尚性,让湘绣迸发出新的生机。对于湘绣的未来,她图景清晰:“我将通过持续创新设计、深化文旅融合、拓展多元传播,让它真正走进现代生活。”她大胆创新,通过“绣联网”模式和“拼艺绣”工艺,利用张家界的山水、民俗、红色文化资源研发新产品,努力把张家界旅游文化刺绣产品做实做精。匠心交融织彩梦,覃秀丽用创造性融合与创新性发展,让“老手艺”有了“新花样”。
第三针:针线连心绣共富
2014年8月,覃曼丽创办张家界旦旦湘绣有限公司,公司成立之初,她就立志:“要让更多的姐妹加入湘绣行业,让更多的下岗女工有一技之长,并将湘绣做成产业,带领更多姐妹致富。”她积极招收下岗女工,并举办湘绣培训班,免费将自己的湘绣技艺传授给热爱湘绣的桑植姐妹们。她还计划在全县设立乡镇流动培训点,借助各类政策培训更多湘绣传承人。为了拓宽平台、提高知名度,覃曼丽积极运营旦旦绣淘宝店、电商平台、手机微营销和门店,立志“把桑植湘绣打造成张家界旅游刺绣精品”,把旦旦绣品做成知名品牌和知名电商平台。
如今,旦旦湘绣公司已成为梭子丘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它不仅是产业孵化器,为当地及周边残疾人、农村妇女提供“守着家、抱着娃、绣着花、养好家”的灵活就业方式,更是梭子丘村闪亮的文化名片,吸引游客深入感受非遗魅力,体验刺绣乐趣。同时,它为乡村注入了人才活水,吸引年轻人回乡学习、创业。
“未来,我希望以公司为平台,深化‘非遗工坊+合作社+农户’模式,拓展高端定制与实用文创市场,并通过电商让梭子丘的白族闺绣走得更远,真正赋能乡村。”覃曼丽说。
终章:薪火相传寄新语
采访尾声,覃曼丽寄语关注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大学生:“青年人是非遗的未来。你们可以用新知识、新视角参与设计创新,用新媒体讲好非遗故事,深入乡村调研,为传统工艺的市场转化和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哪怕是一次传播、一次实践,都是珍贵的火种。”
当被问及湘绣对她意味着什么,覃曼丽目光温柔而坚定,指尖轻拂绣绷上未完成的图案:“湘绣是我的孩子,早已融进我的血脉和心跳,这一针一线,是我活着的意义所在。”
丝线无声,却在她手中谱写出最动人的人生交响。覃曼丽以针为笔,以线为墨,在非遗传承的画卷上奋力挥毫,不仅绣出了个人生命的壮阔,更在乡村振兴的广袤原野上绣出一条充满温度与希望的共富之路。二十载春秋听针落,只为湘绣活水来。那交织的湘绣与白族闺绣丝线,正搭建起古老技艺穿越时光、照亮未来的桥梁。
(文/刘镔方 战彦回 庄洁 图/罗令驰 一审/周云鹏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