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走访铜官窑非遗传承人:探寻铁蓝陶瓷的千年韵味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0日 来源: 作者:




近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暑期专业实践团在指导教师周云鹏的带领下走进铜官窑古镇,走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黄皓夫老师,深入探寻铜官窑陶瓷的技艺精髓与文化内涵。此次走访不仅让实践团成员近距离感受到非遗的魅力,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湖湘传统文化的理解。

实践团成员与黄皓夫面对面交流,当问及陶瓷传承的核心时,黄老师毫不犹豫地回答:“烧制是灵魂。”他解释道,从塑形到上釉,每一步都需匠心,但最终成败取决于窑火中的“天意”。黄老师坦言,如今铜官窑面临的最大困境并非技艺失传,而是市场推广。“酒香也怕巷子深,”他笑道,“我们正在尝试通过线上平台展示陶瓷烧制过程,让更多人看到泥土蜕变为艺术的故事。”

谈及铜官窑与景德镇、醴陵陶瓷的区别,黄老师轻抚一件蓝釉茶盏:“手艺本同源,差异在文化。”他指着釉面解释道,工作室的标志性铁蓝色源自本地矿物,与钧窑的蓝同根同源,却因湖湘水土而更显深沉。“烧制时,氧化铁在高温下流动成色,如同‘天青色等烟雨’,不可强求。”

面对“如何吸引年轻人”的问题,黄老师目光坚定:“先问自己是否真热爱。”他回忆,曾有学徒因耐不住枯燥半途而废,“陶瓷是‘千窑一宝’的修行,没有‘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头不行。”这也就是我们湖湘文化百舸争流、勇于奋进的精神。

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交流之后,黄皓夫带领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他的工作室。“以前在资料里了解铜官窑,实地触摸这些带着窑火温度的作品,才懂传承二字的分量!”实践团在黄皓夫“大唐烧”工作室参观时,发出这样的感慨。黄皓夫指着“大唐烧”工作室门口陈列的大型陶瓷装置“三粹塔”,开启了这场非遗探秘之旅:“这可不是普通的瓷器,它藏着铜官窑‘中国釉下彩发源地’的密码。在铜官窑之前,釉下彩工艺尚未出现,是这里的匠人,用智慧与匠心,开创了陶瓷装饰的新篇章。”成员们围拢细看,从器物纹理中,遥想千年前窑火熊熊、匠人执笔绘彩的场景,为古人的创造力深深震撼。

移步至摆满作品的展示区,黄皓夫先生介绍起了他的作品“暮雪松”:“这件作品能在大赛中获奖,靠的是传统工艺与创新思维的碰撞。铜官窑制瓷,从选泥、拉坯,到施釉、烧制,每一步都容不得半点马虎。就像这件,在釉料里融入特殊配方,高温窑变后,才有这独特的蓝色。”实践团成员凑近观察,釉面的色泽变化如星空般梦幻,纷纷惊叹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绽放的魅力。

在讲解过程中,黄皓夫先生将铜官窑制瓷流程拆解,从泥土蜕变为精美瓷器的过程,让实践团成员清晰感知非遗传承的不易与坚守。“传承不是守旧,得让老手艺跟上时代!”黄皓夫的话,让成员们对非遗创新有了更深理解。

结束工作室的参观,实践团跟随黄皓夫前往他的工厂,参观成型、修坯、上釉、烧制等制作陶瓷的设备,见证泥土经多道工序“变身”陶瓷,感受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的融合。

黄皓夫工作室与制瓷工厂的探访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们沉浸式触摸到铜官窑陶瓷的传承脉络。从工作室里精美作品的中华文化承载,到工厂中制瓷全流程的匠心坚守,成员们见证了传统技艺与创新精神的交融共生。实践团成员们感慨道:“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与韧性,聆听了匠人坚守的故事。我们将以笔为媒、以镜头为眼,记录铜官窑陶瓷的独特魅力,传递非遗传承的长理青年力量,在守护文化根脉中践行青春担当。”未来,实践团也将持续深耕,让更多人看见这份穿越千年窑火的传承之光,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更绚烂的光彩。

(文、图 / 贺宇怡、周可歆、姚南希、周贺晓 一审/周云鹏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