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工动态 > 正文

学工动态

长沙理工大学暑期实践团走访铜官窑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传承人刘志广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10日 来源: 作者:



“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早生。”刻于唐代长沙窑瓷壶之上的诗句,历经千年窑火洗礼,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诵。7月8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们走进长沙望城区铜官窑古镇,拜访铜官窑省级非遗传承人刘志广老师,实地感受千年陶瓷技艺的厚重魅力与时代回响。

作为我国陶瓷器最早对外出口外贸的重要产地之一,铜官窑在唐代便沿海上丝绸之路走向世界,见证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践团走进位于铜官老街236号的“广华鑫陶艺馆”,与刘志广老师面对面座谈,听他讲述自己数十年与陶共生、与艺相守的故事。

“我是第六代传承人,女儿和儿子是第七代传承人,将来还会有第八代、第九代……”刘志广老师谈起“传承”二字时,语气沉稳而笃定。实践团了解到,早在上世纪90年代,铜官窑企业改制带来的变革使许多老手艺人被迫外出谋生,刘老师也曾远赴深圳、厦门等地寻找出路。2005年厦门金融风暴爆发,加之家乡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刘志广作出决定,带着一身手艺回到铜官窑,重拾祖辈留下的炉火与陶泥。他说:“传承不仅是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一次成型,不修胚”是铜官窑陶瓷相较于其他陶瓷的独特技艺。在陶瓷手作体验馆,实践团成员零距离观察了陶艺教学过程。拉胚台上,一位刘老师的亲传弟子正在专注操作,泥团在指尖流转,形状逐渐饱满,展现出铜官窑技艺“一气呵成”的匠心追求。刘老师介绍道,近年来他与望城一中、梅溪湖小学等众多中小学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开设陶艺课程,让传统技艺以更新颖的形式走进课堂、融入生活。

“这个是唐代出土的瓷缸,上面这只‘摩羯’是外来文化传入的图腾。”在刘志广老师的工作室里,实践团成员还近距离欣赏了尚未烧制的各类陶器半成品,以及数件仿古复刻作品。器身上雕刻着来自异域的飞禽走兽,呈现出浓郁的多元文化色彩。刘老师解释说,这些花纹源于唐代中晚期的铜官窑外销瓷,反映了当时对外贸易的繁荣与开放。实践团成员一边倾听一边记录,不时由衷地赞叹。

最后一站,实践团走进刘志广的会议室,这里陈列着众多艺术名家及他本人在各大展览中屡次获奖的陶瓷艺术品。此外,这里还珍藏着大量汉唐以来出土的古陶残片,以及旧式陶瓷窑炉,静静诉说着陶艺千年的历史积淀。

“亲眼见到铜官窑器物的诞生工序,其感受完全不同于图片和文字。”实践团成员谭雨欣表示,“从历史到现实,从技艺到信念,这次调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非遗传承人的执着与情怀。”

通过这次深入铜官窑的走访与参观实践,实践团的师生们不仅了解了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奋斗故事,更切身感受到传统技艺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刘志广老师的陶瓷人生,正是千万中国手艺人从流散到归根、从技艺到文化的缩影。铜官窑的泥土依旧温热,历史的余音仍在窑火中回响,而文化的传承,也正因一代又一代匠人的坚持,而不断延展出新的生命纹理。

(文、图/罗爽爽、谭雨欣、盛雯妍、刘杰 一审/周云鹏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