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威武的大刀眉、滚圆的眼珠、垂肩的大耳,威风凛凛的门神秦叔宝就这样在色彩艳丽的滩头年画里“活”了过来。7月7日,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们走进湖南邵阳隆回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略来自古老年画的独特魅力。此次实践团队主要由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组成,在指导老师成松柳、王福雅教授带领下,旨在将书本中的古典文学、民俗文化与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
长沙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拥有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不开究的省级平台,多年来,长理文新学子聚焦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对皮影戏、祁剧、阳戏、辰河戏、壮锦、渔鼓、山歌、傩戏等国家级非遗作了全面的调研,提出了许多精准的建议,获省领导批示并为各地文旅部门采纳,其结集的学术成果也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这次,他们选择滩头年画,这一中国农村老百姓曾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展开调研。从历史渊源、地域特色、工艺流程、传承人状况、保护现状、市场前景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希望能够对这一文化瑰宝精准把脉,为其更好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
长理文新研究生们带着问题意识参与实践。他们不仅仔细观摩年画的线条、色彩与构图,更着重记录和探究年画所承载的岁时节令、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等文化内涵,这些正是古代文学研究中民俗学、社会文化史的重要研究对象。他们运用文献考证与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尝试理解年画艺术如何作为民间叙事的载体,延续并丰富着古典文学的生命力。
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廖小飞向实践团介绍了滩头年画的艺术特色。他表示,滩头年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一股湖南“辣”味,作品色彩艳丽,显示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据介绍,这样古朴与鲜艳并存的艺术特色首先来源于纸张取材,这种用本地楠竹作原料的手工抄纸,如今已被多家博物馆作为古籍修补的首选纸张,用它印刷出来的年画显得厚重纯真,于质朴中见出高雅。成松柳教授特别提醒同学们关注这一细节。他指出,这种传统手工纸的工艺与古代典籍用纸一脉相承,其耐久性和质感是机器纸无法比拟的。作为古代文学研究者,不仅要研读纸上的文字,也要了解承载文字的媒介本身及其制作工艺,这是理解文献保存、文化传播物质基础的重要一环,与古籍保护、版本学等研究方向密切相关。其次,滩头年画在印刷之前所刷的粉是用当地峡山口特有的天然矿物质天应石所制成,这一步骤使得纸张中的细孔被粉料填充,在印刷时颜料不会浸染错开,各部分的色彩明确又鲜艳。
同时,滩头年画的乡土气与地方味植根于本地的植物和矿物中,植物颜料有红柴、槐米、胶子、苏木等,矿物如滩头红煤、石灰等,经土法配制,加以山崖中流出的矿泉水进行调制,孕育了淳朴和稚拙的美感和生命力;独特的梅山文化传统、湘中民俗民风和人文地理环境同样孕育了滩头年画的特殊面貌和丰富内涵。与交通便利又靠近京城的“桃花坞”“杨柳青”等地木版年画相比,滩头年画很少受到西洋画、文人画的影响,她不讨好朝廷,不献媚市井、不假修饰,宛如朴素大方的山野村姑,散发着浓郁的泥土芳香。
“中国人是很聪明的,在‘颜料’这个概念尚未出现的时候,就善于从植物、从矿物里提取最原始的颜色出来,并通过配比调整各种各样的色彩。”廖小飞指尖点在相框上,神情里充满了骄傲,“不管是壁画、年画,还是其他的工艺作品如农民画,我们中国人一直以来都在为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倾注心血,而这些特制的颜料,经过几千年都不会褪色。”
为了这些文化瑰宝在现代文明环境中,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创新,长理文新师生一直行走在大地上,如同滩头年画的色彩,多元而鲜艳。
(图文/张煜佳 张嘉钺 卢晨钰 一审/成松柳 二审/刘莎 三审/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