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旧_理论之音

◇ 当前位置:首 页 > 正文

陈城、李杨帆: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建构研究

发布日期:2023年04月06日 来源: 作者:

高校学生社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阵地,是学生全面发展的物理场所和精神空间。自2019年教育部启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工作以来,各高校以党建为引领、以学生共同生活区域为基础,探索新时代学生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打造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新阵地。对此,需要将党的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学生社区的治理优势、治理效能,构建适合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改革要求、符合高质量党建创新发展要求的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将学生社区打造为党建前沿阵地和育人实践园地。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建构面临的新要求

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传播信息、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重要领域,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1.建构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我国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高校要想办好,就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20204月,教育部、中组部、中宣部等八部门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提出,要依托书院、宿舍等学生生活园区,探索学生组织形式、管理模式、服务机制改革,推进党团组织、管理部门、服务单位等进驻园区开展工作,把校院领导力量、管理力量、服务力量、思政力量压到教育管理服务学生一线。学生社区是学生的高度集聚地、最长停留地、最有所感地,尤其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新形势下以及学生社区生活、学习、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备的背景下,许多学生都将大量时间用于在学生社区中开展学习实践。因此,高校党组织要发挥党建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和促进作用,将党的领导和组织建设深入学生社区一线,扩大党的影响力覆盖面,以制度化协调各种育人力量;要着眼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形成育人共同体,驱动育人力量形成合力,从而将党建落实到学生生活最基层,真正将学生社区打造成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有力阵地。

2.建构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是落实高校高质量党建工作的需要。近年来,高校对学生党建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增加。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开始主动探索学生党建工作的新做法,并取得一些成绩。即便如此,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在实际开展中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如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依旧存在活跃度不高、党支部组织生活缺乏活力等。这些问题使得一些党建工作流于形式、功效不足,制约了高校高质量党建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学生社区的党组织以临时性、功能型党支部居多,这些基层党组织与以专业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党支部存在活动同质性高、吸引力不足、活动形式单一、特色不明显、学生认同感不强等问题;其次,存在党员引领度不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不明显的问题,需要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激发组织活力。

3.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是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的需要。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旨在将学生社区打造为学生育人工作新阵地、三全育人实践新园地,是整体推动高校思政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改革举措。在综合改革过程中,党建引领是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改革的基本要求,要求各高校党委书记履行试点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领导班子成员强化一岗双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有关单位各负其责、全员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同时要明确牵头单位,强化统筹协调、组织推进、管理监督,确保多方力量和资源在学生社区实现整合协同,打破年级、专业、师生界限,在学生社区灵活设置党支部,积极与其他党支部结对共建。建立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将较为成熟的学生社区育人模式从部分学生覆盖向各年级各学段延伸,探索覆盖全校学生的学生社区育人生态。

4.建构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是培育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随着高校学生社区内的党建引领、学业指导、心理辅导、职业生涯、创新实践、文艺爱好、生活服务等功能空间的不断增加,学生对于自身价值观养成,知识获取的需求、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提高以及才艺展示的需求得到极大释放。亟需通过党组织的引领力、凝聚力,将学科、课程、教师、朋辈等各类育人资源有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第一线,促进育人队伍在学生社区同场域融入学生生活,同频率开展学生交流,同成长满足学生需求,进而实现育人空间在一线整合、育人队伍在一线融合、育人功能在一线耦合、育人资源在一线聚合,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

二、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建构的功能定位

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工作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社区育人阵地的功能,拓展学生社区育人维度,将学生社区营造成为具有丰富育人内涵的精神家园,进而在育人链条上发挥重要作用。

1.融入社区特色,让党建空间活起来。高校学生社区是思政教育生活化情境的生动实践场地,具有休闲、自由、开放的特点,学生社区党建工作要充分结合社区思政的特点,充分调研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创新学生社区功能定位。一是要明确社区空间育人功能,从单纯的休息场所转变为传递价值理念、知识与信息的重要场所。二是要提升社区环境育人功能,由单一生活环境向多元综合环境拓展,强化学生社区在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行为规范养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三是要增强社区管理育人功能,将社区工作重点由管理为中心向育人为中心转变,通过贴身陪伴、贴心交流,因材施教、深耕细作,打造个体环绕的社区育人微空间,为创新党建工作路径和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奠定空间基础。

2.凸显育人导向,让党建成效实起来。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旨在凝聚青年、教育青年,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对此,一要通过党建引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和归属,把原有以学院为主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向学生社区延伸,推动各类育人力量、育人资源聚焦于学生成长发展需求。二要坚持五育并举,围绕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学生学业提升、文化素养提高、心理品质培养、体质锻炼等需要,将学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转化成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精神情感层面的高阶需求,发挥更大的育人实效。三要强化实践锻炼,在学生社区中设立若干组织和实践岗位,拓展朋辈教育新渠道,从而通过学生在社区中的综合表现来考察学生思想认识、道德品质,作为发展党员的重要评价内容。

3.注重功能互补,让党建作用强起来。社区党建工作不是传统学院党建工作模式的简单重复。因此,在开展社区党建工作的过程中要与传统有所区别,避免重复,形成互补,实现系统发展、协同发展。一是要夯实基础、系统改革,要站在高校立德树人的全局角度考虑高校社区党建工作,统筹考虑学院、学生社区、学生管理部门、后勤部门的管理职能,构建一个科学合理、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在整体体系下,明确学院党委是在学生社区党建的覆盖范围,以学院党委为根基联动师资等育人资源向学生社区延伸。二是要协同力量、落实责任,整合协同育人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强化社区网格化管理制度,强化各类育人力量一线育人工作机制。如,校院领导班子成员进社区,深入一线联系学生;知名教授学者等驻楼工作,将知识教育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辅导员入住社区,发挥统筹协调关键作用;社区管理服务人员队伍发挥亲和力作用,做好学生日常管理;学生骨干等群体参与社区育人,加强学生自我教育;邀请杰出校友或各行业先进人物参与社区育人,开拓学生视野等。

4.“数治赋能党建,让党建手段智起来。以大数据、5G、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社区党建,拓展学生社区党建空间,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党建工作路径。一是探索基于学生社区的智慧党建系统。构建线上线下紧密融合的智慧党建系统,以党组织为主体建立一站式网格化管理体系,健全线上线下责任区、先锋岗、工作坊等机制,从而精准服务于学生日常需求,常态化提供思想引领、勤工助学、学业发展、心理咨询、日常事务办理等便捷服务。二是探索数据技术赋能智慧社区建设的方式方法,创新推动社区动态管理、服务保障资源的信息化,提升精准化管理服务水平,实现过程记录、趋势预警、智能推荐、一键画像、科学评价等功能,通过信息技术把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打造为高校党建创新发展的练兵场、实践地与检验地。

三、新时代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的建构路径

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体系的建构是一项综合改革工程,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可以构建组织队伍保障体系、工作职责分工体系、社区空间运维体系、创新平台管理体系、工作成效反馈体系等来进行建构,以满足高校培育时代新人以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1.构建组织队伍保障体系,打造责任明确的育人共同体。社区党建工作协同机制的建立需要打破传统条块分割的工作体系,以社区党建工作为支点重新整合育人力量,形成明确的责权机制,进而建立社区院系协同的党建工作系统机制。一是在组织架构方面,应根据本校本社区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组织建设工作,可以成立校级领导机构,如社区党建工作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社区和院系党建工作,由主管学生党建工作的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和院系党组织负责人组成。二是在队伍保障方面,应选拔、聘用社区党建工作专职兼职人员,打造多元构成的社区党建工作队伍。三是在组织队伍运行机制方面,可以探索不同的模式,如直接将院系党组织嵌入社区开展党建工作、即在社区内部组建党员先锋队、党员服务站等党建工作阵地等。

2.明确工作职责分工,构建协同化、网格化工作体系。高校学生社区党建工作意义重大,是一项系统工程。因其覆盖各个院系、各个学段的学生,涉及部门单位众多,构建科学、有序、高效的社区党建工作协同体系是推动各项工作的关键所在。原有学生党建工作体系主要依托院系开展,而社区党建工作常常陷入失语之境,这一方面弱化了社区党建的阵地作用,同时也阻碍了对积极分子与学生党员开展全方位的培养、考察与监督。因此,一是要理顺社区党建与院系党建的关系,明确院系和社区都是高校学生党建的重要载体,寻找二者工作的共同点与融通点,如在党员发展及党员民主评议工作中,院系党组织要充分参考积极分子及学生党员在社区内的表现,以期实现更为全面与客观的考察监督;在党建活动开展时,社区党组织也应当充分联系调动院系辅导员、班主任共同指导,实现工作协同。二是要明确工作流程、制定规章制度、落实网格化工作机制,如制定定期例会制度、微信群反馈制度,构建党组织楼层长寝室长学院后勤学生处多元工作模式,形成协同合力。三是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势,保障社区思政和学生党建工作聚焦育人协同推进,确保工作举措落地有效。

3.构建社区空间运维体系,推动党建及育人空间载体建设。社区公共空间建设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物质保障。社区的公共空间既为社区党建工作提供活动开展的集中场所,也是社区文化氛围营造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是明确社区空间的建设权、所有权及使用权归属,进而打造学生党建工作的优质育人环境,充分发挥社区空间的育人功能。在建设初期就要明确牵头部门,从硬件装修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打造样板示范;建成后要及时明确社区空间及设施所有权,与社区内学院党组织紧密结合,同时将使用权尽可能赋予社区内的学生群体,才能更好推动学生社区从单纯的住宿空间升级为融合学生思想教育、师生交流、文化活动、生活服务等功能的综合育人功能空间。二是为学生社区配备优质的党建工作场所,为打造党建工作阵地提供空间支持,要根据社区党建工作具体需要确定党建活动场地数量、规模、分布,设置党团组织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党员先锋服务站等活动和工作场所,让社区党员居有定所;同时加强党建场地的建设与管理,落实责任主体,如将场地与具体的党组织或党员服务队匹配,既为其提供工作活动场地,又为场地环境提供保障,并确保场地切实发挥功能。

4.构建创新平台管理体系,融入精准思政教育内容。高校社区党建以工作平台为依托,而工作平台的设计构建则应充分体现创新性要求,顺应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潮流,充分契合现实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变化开展工作设计。一是创新模式、因地制宜,搭建实体党建工作平台,结合社区思政和青年学生成长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将德智体美劳育人元素融入其中,开展趣味性强、创新性强、吸引力强的党建活动,提升育人的实效性,例如通过推行驻楼导师工作站、推动学生示范党支部进驻社区等常态化机制,同时切合结合学生需要建立驻楼心理咨询师、生涯规划师工作室等机构,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党建活动,从而推动各类育人力量在社区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创新载体、技术赋能,打造党建虚拟数字平台,一方面充分运用校内网站论坛及微信公众号、企业号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结合网络思政工作模式将理论学习内容及党建活动信息送到学生身边,提高社区党建工作的亲和力与吸引力;另一方面建设一体化的学生党建系统,既实现学生党员信息规范化、一体化管理,同时有利于无缝对接院系党建工作,全方位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管理与考察,更有利于根据人工智能分析学生画像有的放矢地精准开展工作,从而提高管理效率、落实管理成效、融入精准思政。

5.构建工作成效反馈体系,营造螺旋式上升的高质量党建微生态。高校社区党建工作具有组织社区管理工作、服务培养青年学生的作用,而学生作为思想活跃、主体意识明确的群体,更加需要对话式、交互式的服务管理工作模式。为此,要构建工作成效反馈体系,及时了解学生对社区党建的开展情况满意度,广泛发扬民主,充分调动学生群体积极性参与,从而激发广大学生的内生动力,促使学生配合社区党建工作,切实提高社区党建工作质量。内生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激发的关键要素。因此,一要营造学生社区党建引领民主自治相统一的工作氛围,从学生党员(特别是党员学生骨干)着手,强化其身份认同,充分调动、激活其主体性,不断提升其政治觉悟、道德品质以及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党员敢为先锋、甘于奉献,以其为点带动积极分子以及其他同学树立主人翁意识,进而连点成面推动大学生党建工作广泛落实,形成学生群体广泛而民主参与社区管理建设的良好生态;二要形成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管理工作的常态化反馈机制,围绕学生代表、辅导员、社区楼宇管理人员等群体,通过座谈会、个人访谈、问卷反馈等方式,听取意见,及时发现学生党建工作与社区管理问题,并寻找问题化解的落实重点,推进其切实解决,从而不断改进工作举措,进而形成常态化反馈机制,进行高质量党建工作社区微观层面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陈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同济大学新生院党委书记;李杨帆,同济大学学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