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学校“碧水守护者”团队一行人在文法学院副教授张敏纯和老师楚艳歌的带领下来到岳阳,实地调研洞庭湖周边环保现状,宣传环境保护知识与非遗文化传承。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曾经规模宏大,巍巍壮观,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如今已变成了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队员们以资料搜集,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探寻洞庭湖环境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了解洞庭湖保护发展的近期目标,探索长江流域环境保护发展新模式。
队员们将前期准备的资料打印整理,来到了君山景区,进行游客调查问卷和工作人员的走访。在这个习近平总书记调研长江经济带发展时曾经视察过的地方,景区的工作人员和游客在谈及环境保护时,积极配合问卷调查,其中,一位女士悉心地给自己的儿子讲解问卷上的内容,培养孩子的环保观念。这体现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人们自觉地有了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也让队员们更有了调研的信心与动力。
在离开了君山岛景区之后,队员们分组行动,一部分人留在君山岛,实地走访周边居民,另一部分人则去了中科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和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科研机构的资料搜集。

在周边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发现堤岸边存在仍然存在一些生活垃圾。据当地村民介绍:政府虽然会时常清扫周边垃圾,但生活垃圾乱倒的现象依然没有很大的改观,并且这些垃圾的来源很大一部分是游客以及垂钓人员遗留下来的。队员们还向渔民了解到,在湖面上的捕鱼船的动力污染已经逐渐减少,捕鱼量也逐渐地有计划减少了。

除此之外,在走访时,队员们还就洞庭渔歌和巴陵戏曲等非遗文化对居民们进行了咨询,了解到两个非遗项目在居民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洞庭湖周边居民对于本地区非遗文化的总体社会态度稳步向好的趋势。
在研究所内,工作人员以视频,图片讲解的方式细心地向队员们普及东洞庭湖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成果,重点介绍了域内野生动植物保护情况在研究所成立以来的不断好转,并通过观鸟节,召开会议等方式扩大洞庭湖保护宣传力度,加强区域内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社会环境。
在接下来的日程中,队员们还将采访相关政府机构,了解相关数据以及工作计划,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内容。
(文/郑周远 图/ 殷宇璐 郑周远 审/熊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