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纪念征文 > 正文

纵使孤帆 也心向往:中文系影响我一生

2016-09-09 

第一次带着孩子在大学的校园里游走。这是一次刻意的游走。背着一个双肩包,里面除了一本接近四岁孩子的钢琴书就是他的一些生活备用品。

一跨进校园,心中的那份不舍再次洋溢。孩子在图书馆旁边和小伙伴们开心地玩耍。虽然他也喜欢图书馆,但这个图书馆他暂时进不去。他也不知道这个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及图书大厦的区别。他更不理解妈妈一进校园心里的那份迷恋。

就是那份迷恋带着妈妈成长。

1996年的夏天,因为志愿的差错,与现在游走的校园——北京师范大学擦肩而过,去了远离家乡的长江以南,一个青春激扬的城市,开始懵懂的青春之旅。

来到校园的那天,遇到了口才和人品俱佳的师姐们的介绍和引导。就这样,在二号宿舍的那个平生第一次的冷水澡中,开始了大学生活。

学校不是国内名校,但发教材时那本不算厚但很有指引性的白皮读书目录,使内心的落差逐渐平静下来,开始了图书馆的亲密接触和不离不弃。

虽然是中文系,但总是不敢随意投稿,哪怕是班刊《日出》及文学社的《风华》,更别提韵味极浓的《楚风》。只是在图书馆,品读读书目录中的书。

在这里 ,我知道长沙有个残雪,有个黄泥街,也在师姐们的带领下去过几次。边走边体验着残雪笔下的那个书市。也是因为黄泥街和王福雅老师,对现代派有了深厚的爱。后来,黄泥街,没有了;定王台,来了。于是,黄泥街只能是我们想像和怀念的地方。带着种种不舍和各种评价来到定王台购书。说起购书,学校门口的那个书店是不能不提的。那是一个不算大,但很有文化气氛且五脏俱全的书店,曾是我饭后遛弯的最爱。《追忆似水年华》竟然是在那个书店里看完的。

那个年代,学校门口还有一些租书的地方。印象中,学校门口除了录像厅,就数租书的地方最火爆了。在图书馆里借不到的书就到租书的地方租借几天。因为一天五角钱的租书费,反而使读书的质量更高、速度更快,虽然那些书很多都已经被不知道多少双手摸过,有些已经是破旧了。

那个读书的年代,大家对书有些痴迷,对文学有些痴迷。

第一次参加文学社的活动是“文学自由谈”。也是在那个文学自由谈的活动中看到了久闻大名的中文系的文学老师。特别钟友循老师的意气风发及那个厚厚的眼镜,让我知道原来大学应该是这样学习的,每个人都必须有独立思想。后来,才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有这样的氛围;后来,才明白,楚湘文化兴盛是因为有一群这样迷恋文化、传承文化、有独立意志的学者。后来的“文学自由谈”不只谈论文学,还谈论电影,《红河谷》、《黑骏马》、《泰坦尼克》等也因为“文学自由谈”而成为我们迷恋电影的开端。“文学自由谈”带给我们的影响是无形的。这里是一个思想自由的所在,这里是一个评论自由的所在,这里是一个平等的所在。后来,文学自由谈的风气一直流传到班里,各种活动中,我们都自由地畅谈着各自的观点和认识。正是这样的氛围培养了我独立意志的意识和坚强面对的精神。

说到电影,学校的电影院和学校对面的一个破败工厂的电影院就不能不提。那个时代没有当下的信息便捷,却使人们的爱好和情感紧密相连。每到周末,学校的电影院就成为我们的聚焦场所。特别是一场经典电影之后,就是一场精彩的自由谈。学校对面工厂的电影院也有着对文艺片的无限眷恋,直到现在我无限喜欢的赫本的经典作品《罗马假日》就是在这个电影院里欣赏的。

中文系更多的是对语言文学的热爱。胡正微老师,我们的现代汉语老师,教我们时已经六十开外了,但他对文字的专注和热爱,端正了我们的态度。记得,一次作业中,标注拼音,看到作业本中的一个红色的修改符,心中无限震撼。原来自认为读准多年的读音(村应为cun,而不是chun)竟然是错的,胡老师细致的批改使我在以后学习中更加认真仔细,读准字音是当好老师的最基本要求。胡老师的语言场一门学科的讲解,使“场”这个词在我们的生活中远处不在。当年开始学习时,还不太理解“场”的巨大含义。我想现在的小孩子都知道“场”的意蕴。胡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汉语言在思想上的引导。

谈到语言,我想谁都不会忘记夏先培老师。夏老师是一位才高德正的老师,他那端正的笑容和严谨的学风使每一位学子都不敢轻易懈怠学习。记得他给我们讲,当年他考南京大学的研究生时,对《史记》倒背如流,还随时拿一段来给我们背。当时,我们除了佩服外,还知道那就是学者的功力。于是,那一年,每天一大早都会赶到教室里背那厚厚的古文。当然,夏老师也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抽查学生们的背诵效果。那时感觉苦苦的生活,现在回想起来是最值得珍惜的。读研时,跟导师谈起那段日子,导师说我们遇到了真正的好老师,扎实的基础才是做实学问的基本。

语言在当年的我们看来是干涩的,文学才是丰富的。中文系的四大才子成全了我们丰富的文学生活。四大才子们风格各异,但都很平易近人。和他们相处,是良师也是益友,可以无话不谈,也不会有时代的相隔感。前面提到钟友循老师给我们现代文学的自由呼吸,即使后来他去中南大学后,我们还去他家里拜访过几次。也在《雍正王朝》、《还珠格格》红遍全国的时候,对电影、电视有了深刻的理解。记得他还说过,在参加《还珠格格》评审前,他的女儿还让他代表小朋友们讲几句孩子的心理话。这种包容和热爱,影响了我们,使我们知道对作品应有的态度。

最擅长讲《红楼梦》的华德柱老师是那种有点明星范儿,有点深沉,有点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的老师。《红楼梦》也是夜谈会中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思想观点各异,却没有一点点争吵,只是平平静静地谈论着各自的观点,相互借鉴、相互吸收。这种谈论的风格一直影响我到现在。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这是我印象中成松柳老师最爱说的一句词。就是这样一位研究婉约派诗人的老师,以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魅力影响着我们。我所认识的,他教过的学生无不被他的个人魅力折服。他在课堂和生活中给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魅力,更多的是生活的智慧。记得,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会结伴儿去他家里聊天,他像一位朋友一样给我们讲述着生活中的一个个道理。特别是他对女儿的培养到现在影响着我对教育、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成松柳老师对我的影响是一生的。毕业那年,一次在校园里偶遇,和他聊起企业文化、聊起人生,“也许这又是我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当时已经年届四十的他,让我突然感受到,人生是一个不断历练不断成长的过程,只有自己足够强大,才能使人生有份量。虽然,他后来也没有去专门从事企业文化工作,但他在事业上依然风生水起,依然用人格和学术影响着一届又一届莘莘学子。阴差阳错,几经辗转,企业文化却成了我聊以养生的饭碗。对企业文化的热爱也就这样伴随着我成长。当遇到文化建设的重大难题,或想退缩时,我都会想起成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意念,给我成长的力量。

总是微笑着,似乎永远也没有烦恼的汪东发老师是一位非常内敛的才子。头脑中经常浮现出的是这样一幅画面:在苏式建筑的一教楼前,一个小女孩在旁边的操场上玩耍,他和张欣老师非常恩爱地远远地注视着小汪汪。或许这就是我们期望的幸福生活。汪老师是我的毕业论文及学年论文指导老师。我写当代文学的论文,但他对我写作上的指导到现在我依然记忆深刻;可能因为他当年在院办工作的缘故,他对我们的要求比较严格,但这严格与夏老师不同。他希望我们中文系的学生一定会秘书写作,希望我们能在工作上独挡一面。记得论文写作的时候,他会在论文的旁边写下他的意见,特别是写作方面的意见;论文的思想,他会和我们探讨。这与读研时,导师对我的指导无异。正是这种高要求及平易近人的探讨方式,也成为我工作的习惯。喜欢上汪老师的课,深刻却不遥远。记得,一次上新诗的选修课,上午正陪一位远从西安而来的老同学在湘江边漫步,下午我就撇下她一个人在陌生的江边,而我赶到教室上课。

现当代文学对我影响最深。所以,后来读研还是选择了现当代文学。记得,后来,华中师大毕业的黄宇老师,带着那份犀利、不逊及小幸福,给我们讲鲁迅、郭沫若等等。她和钟老师不同,带着另一种文化气息。大学实习时,她是带队老师之一。我们和她聊文学、聊生活、聊学生,无所不谈。但现在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小幸福。实习期间,赶上她生日,她老公给她从长沙赶到娄底,送来了柚子。那柚子竟然是将皮剥好了的。

“当年我教中学批改作文时,把写得不好的作文一个个生气地扔到床后面,等这一批改完了,再钻到床底下把那些作文本一本一本捡回来……”教我们教学法的李维鼎老师是位严格得出了名的老师。他的课上,理论不枯涩,有教学实战经验。听李老师评同学们的课,我们字字珠矶,生怕漏掉一个字,生怕自己将来会因为一个小小的失误而影响学生们。其实,李老师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教学法,还有那言传身教的将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身正为范的老师范儿。记得一次上课时,他给我们讲一位师姐给他来信,请求指导。师姐说他在一次上课时,将一个字的读音讲错了,第二节课来纠正时,被学生严正的指出这是误人子弟。是呀,李老师教我们教书的底限是不能误人子弟。

大学里值得珍惜和记忆的事情很多。图书馆却是每一位学生不能忘却的地方。刚入大学,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让我们一定要利用好图书馆。图书馆在我印象中就是个借书的地方(我们小县城和中学的图书馆就是这一功能),但大学的里的图书馆却不仅仅如此。南方的冬天比北方要冷很多,这是我们北方人的一致认识。因为,南方没有取暖设施。长沙的夏天比北方也要炎热很多,因为他是一个火炉。读大学时,学校里没有空调、甚至连电扇也很少有,我们寝室的电扇还是文明寝室的奖品,但晚上一熄灯,电扇也只能成为摆设。条件的艰苦使图书馆更加抢手,特别是冬天。记得那个时候,我们总会早早地起床在图书馆门口排队,等门开。考试将近时,排队时间提前到三四点钟。等图书馆的门一开,大家一涌而入,给自己和室友们占好位置,相互相视一笑,就投入到学习之中。等换班的来了,才敢出去吃早饭。早饭过后就是一整天的图书馆生活。每个人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图书馆的座位,也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时光。现在回想起来,能每天安静地坐在图书馆读书也是一种奢侈的生活享受。

电院是我们人生是最值得珍惜的一段时光,可以回忆的太多。长沙的文化氛围和电院特别是电院中文系的氛围给我们的成长一个大的空间。虽然与名校擦肩而过,但电院给我们的影响却不可磨灭。记得大学毕业时,在同学间口头调查,问如果有机会重来,会选择什么专业。很多的同学都说,还会选择学中文。我想,这种选择才是对我们中文系老师和学生的最高的评价。

毕业了,去了电力系统的子弟学校当了中学老师。当了五年的老师,可我的心里并没有宁静过。时常会想起大学校园的生活,非常怀念大学里的学术氛围和学者气息。于是,毅然决然地读了研,再一次开始了校园生活。因为再次进入校园非常不易。边工作边考试的日子真的很难熬,何况又有不能误人子弟的训诫。这一次的校园生活,已经不再似大学时那样丰富多彩。我把更多的精力都用在了读书和锻炼身体中。学术上带给我的是灵魂的宁静和精神的高尚。

校园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带着那份依恋和宁静离开了山城,离开了学术,离开了灵魂是最向往的内容北上。从此在北京落脚,开启了几年前不愿意尘埃落定的生活。在这个崇高得需要奉献的行业落根。当有机会从事企业文化工作时,内心的不平静慢慢地安定下来。文化是一份非常高尚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去做、耐心去做。就这样,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公司文化的提炼,当“精印国家名片、诚做厚德之人”的“精诚”文化发布时,我哭了。躲起来哭,在他人面前忍不住地掉眼泪。大家认为这眼泪是“不易”。其实,没有任何人能理解,这岂是“不易”二字能表达的。公司的各种人事变迁,只有我从头到尾见证了文化的提炼升华,只有我了解个中味儿。也是这一年的历练,我成长了。对文化的理解不再肤浅。

“每一个从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不论之后从事什么工作,做到什么职位,都至少保留着文青的那份气质。”在一次同学聚会上,我深深地感触到。做企业文化工作是一份责任感很强的工作,我不敢仅仅追求表面的荣光和粉饰太平。遇到纠结的问题时,经常会想起大学时的老师同学们及大学时的一些人和事。说这是学校的文化气质影响我一生也好,说这才是学校的“企业文化”也好。现在回首,大学本科对我一生影响深远。

每一个年轻人都是在充满理想和梦幻的年龄步入大学殿堂,在那里接受人生观的再塑造。正是学校、中文系老师以他们的人格和学术影响和指导着年轻人,使年轻人扬帆启航。

记得一次聚餐中,师姐说“人品是你调到北京来的最基本要素。”94级的刘宏波从胜利油田调到中国石油报社,95级的谷振明从郑州调到中国华电总部,96级的牛宏亮借调中国大唐总部后我们相聚。这是大学毕业后的15年再相聚。无论岁月给大家的容颜多少改变,但人的本质求变,人的气质未变。中文系带给我们的那份真诚、认真、全力以赴及责任未变。翻开大家的微信,公文之外的文章中透出仍然是些许文人的天真期待。我们回想,正是我们本着人性最淳朴的道义,才能深得信任,才能有所发展。这就是长沙电力学院中文系留给学子的最宝贵财富。

带着这种财富在征程中,我们不寂寞;带着这种财富在征程中,我们不孤独;带着这种财富在征程中,我们不贫穷;带着这份财富在征程中,我们有前景。

大学里可回忆的太多,每一位老师都有典故。不再尘封,心中依然存留着对大学的那份痴情。虽然此生不可能再回去,但我梦依旧。

王丽:中文系960101班学生,

现供职于北京印钞有限公司,在这个百年老店中做企业文化工作,保护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附件:

上一条:忙碌的行者,幸福的师者 下一条:祝福长理寿千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