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能有几个20年?已送走2个,我琢磨着再安排2个。
首个20年在山村寒酸度过,苦难记忆渐渐褪去。第二个20年最精彩:上大学、就业、娶妻、生子、深造…,收获满满。经历这些人生大事,我都没跨出那片红土——长沙理工(长沙交院)。迫于生活,在母校混迹20年后选择离开,准备再飘荡20年告退。憧憬在第四个20年再安稳下来;如果还不知足,只好挂在墙上——真正稳定下来了!
悲催的是,我的乡音不再,被长沙口音掐疙瘩(占据)。很多人凭口音判断我是湖南人,且确信八九不离十,诚然第二个20年烙印更深。社交中常常会聊起在哪里上过大学、在哪里工作,不出三句话我就会主动坦白这20年经历,长沙成为不折不扣的是第二故乡。
已过不惑之年,好多人事记忆稀疏了很多。可要是聊起点交院的四合院、茄子煲、交通楼…,或者校门口的“恒春大饭店”等等,历历在目,比1080P视频清晰多了。印象最深的当然还是在交院或后来理工的一群人:同学、学长学弟、老师、同事、领导,以及后来的学生。
我的大学很幸运,受益于一群有造诣的大师。记得教我们《机械设计》的刘教授,她凭肉眼能看出绘图中的线段长度,误差不超过1毫米,简直神了!教《汽车专业英语》的陈教授是留学加拿大的汽车故障诊断高手,他能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籍贯,非常关心爱护学生,直到现在,每逢节假日他总是先于我发问候短信。还有很多好老师,不胜枚举,希望没有点到的老师别怪罪,俺都记在心窝窝里了。
离开星城飞赴东南的前夜,几个同学K歌,纯爷们的我当场失声号哭,全然情不自禁,真的舍不得离开。更离奇的是,第二天我乘坐的航班原计划21点起飞,却因故推迟12个小时才起飞,难不成飞机也知道我这点心思?
每有机会出差外地,咱系友们车接车送那个热情,感觉俺就是皇帝。刚刚秒过大脑,好像每个省会级城市都有我熟悉的系友,印象中珠三角应该最多。多年前去了一趟广东云浮,回程在广州停留,晚间碰巧是一位(我任过班主任)班长的婚礼,席间一批系友神侃,貌似回到了他们毕业聚餐宴,好不热闹!
前年代表所在学校外出宣传研究生招生,返回母校求助。适逢汽机学院领导联席会进行中,他们主动中断会议,挤出时间听了我的求助意愿。领导当场表态:动员我们学生优先考虑报考你们学校。甚感暖意融融!此后,同往的同事对我刮目相看。
2015年有幸在资本主义国度访学,同访的朋友们大多来自985、211高校。一旦被问及我来自哪个学校,总是第一个报出长沙理工,然后是现在的学校。原来那帮家伙眼界也不咋宽,连长沙理工都没听说过,至少我都听说过他们的学校,我鄙视他们,哈哈!但到了2015年底,终于他们都知道了:长沙理工本土出了个郑院士。长沙理工越来越牛皮了!
Made in CSUST.这个烙印够我再混20年。如果你不赞同,借用网络上长沙散文回复你:
《假如》
假如生活戳哒你,
莫念,莫叫,莫嚎,
莫垮起各副脸,
也莫作孽巴萨,
你就爬哒坡上,也莫起来,笔直向前。
跟毛毛虫一样,是各拱......是各拱......
一直是各拱。
横客会有一天,你会变成美丽的飞婆子……
汽车系1991级校友傅成红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