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2017寻找最美教师”在长理
2017-08-12 23:23教师
https://www.sohu.com/a/164251340_742458
https://www.toutiao.com/i6452959402386260494/
日前,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7寻找最美教师”活动现进入网上展播阶段,湖南省段江华、赵付雷、袁亮、兰旭霞、张曲、曾祥君6位老师进入候选名单。
曾祥君

曾祥君任教于长沙理工大学,他非常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坚持“实践育人”。指导学生创新不遗余力,他创建的全国强电方向唯一的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成立十年来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33项、省级奖项75项、专利23项、发表论文达180篇,在他的高度重视与亲自带领下,电气学院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比率达到150%,被学生视为电力领域的科研“创”神。
湖南省属高校长沙理工大学首次突破长江学者
2017年04月04日20:57 来源:人民网-湖南频道http://hn.people.com.cn/n2/2017/0404/c356888-29965747.html
人民网长沙4月4日电 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名单,湖南高校11人入选,其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各1人入选该计划特聘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继2015年本土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首次突破该计划人选,体现了湖南省属高校高端人才培育工作的显著成效,凸显了该校学科发展的特色优势和良好态势。
本次入选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名单的长沙理工大学曾祥君教授长期从事电气领域研究,其主持开发的消弧线圈自动调整系统、配电网接地保护装置、输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电网相量同步测量系统等产品,年产值上亿元,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学生誉为“创神”。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参与完成的《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4年被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于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目前,该计划分“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三个层次,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旨在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邓崛峰)
首页>地方频道>地方频道-湖南>要闻
湖南省属高校长沙理工大学首次突破长江学者
2017-04-05 11:26 来源:光明网
http://difang.gmw.cn/hn/2017-04/05/content_24135122.htm
光明网长沙4月5日电(禹爱华、邓崛峰)日前,教育部正式公布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名单,湖南高校11人入选,其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各1人入选该计划特聘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继2015年本土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首次突破该计划人选,体现了湖南省属高校高端人才培育工作的显著成效,凸显了该校学科发展的特色优势和良好态势。
本次入选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名单的长沙理工大学曾祥君教授长期从事电气领域研究,其主持开发的消弧线圈自动调整系统、配电网接地保护装置、输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电网相量同步测量系统等产品,年产值上亿元,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学生誉为“创神”。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参与完成的《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4年被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于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目前,该计划分“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三个层次,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旨在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中国电力报:立足电力行业 创建一流学科——长沙理工大学学科建设工作纪实
http://wwwedu.csust.edu.cn/pub/xww/jiujiao/t20161011_346481.htm

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国际一流学科,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跻身百强大学”,这是湖南长沙理工大学确定的“十三五”发展目标。宏伟目标的背后,是这座走过60年办学历史的高校践行“铺路石”精神和“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的最好印证。
作为具有电力“血统”的高等院校,如何在电力行业的急速发展中适应变化,建设引领行业发展和需要的学科;如何在一流大学的创建中打造学科精品,提升办学水平?走进长沙理工大学,答案不言自明。他们正以稳健的步伐和有力的探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也在全国电力行业中,打响了“长沙理工”的品牌。建校60年来,长沙理工大学深耕电力、交通、水利、轻工等行业,以工为主,兼理、管、经、文、法、哲、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业已形成。
彰显传统优势
学科建设是高校之魂。没有一流学科的建设,一流大学的建设就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一流特色学科强校战略是长沙理工大学“十三五”实现百强大学的重要战略选择。而此刻的长沙理工大学,正在这一战略引领下,强力冲刺。
电气工程是长沙理工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也是湖南省重点学科,其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专业,并于2013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认证通过期6年;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两个专业为湖南省特色专业。
一直以来,该学院聚焦电力行业,立足学校实际,凝练特色,逐步确立了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构建了基于铸造国内一流的电气信息类工程人才的“弱电与强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院与企业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这一体系的建立,正是他们打造特色学科的重要抓手。“每年,我们的科研经费都在1500万元以上,我们的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电力系统分析与运营等专业,在历次的学科评估中都被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联合湖南省电力公司一起研发的电力机器人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应用。”电气学院副院长樊绍胜介绍道。
然而,在建设一流学科的道路上,并非只有电气学院一花独放,同样有着60年办学历史的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也在学科建设中绽放着自己的光彩。“在能源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们能动学院把原有学科优势进行了巩固,并确立新的增长点。目前,我们已经有两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这在整个华南地区都不多见。”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忠告诉记者,“同时,我们结合国家当前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形势,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电力技术实验室,成为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平台,并将清洁能源发展与智能电网技术相结合,这都提高了我们学科建设争创一流的能力。”依托一流特色学科优化学科结构布局,凸显特色,长沙理工大学正在形成百强大学核心竞争力格局。
造就学科人才
山高人为峰。学科建设的关键在于学科带头人,核心在于人才队伍,基础在于学术水平,抓好这三点就等于把住了学科建设的命脉。
在60年的办学过程中,长沙理工大学不断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坚持“人才强校”发展战略。目前,该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文教类)计划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6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全国优秀教师7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2人,湖南省“团队百人计划”1个。
今年4月,一条喜讯传遍了长沙理工大学的校园。电气学院曾祥君教授入围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名单,这是继2015年该校实现本土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首次突破该计划人选。这一突破,体现了该校高端人才培育工作的显著成效,凸显了他们学科发展的特色优势和良好态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我们推进‘十三五’目标实现的工作重点。近年来,我们加大了扶持和投入力度,启动高端人才引进、培养造就计划,积极争取和利用‘长江学者’‘杰青’等国家和湖南省的引智项目和人才战略计划,大力引进、培养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和优秀学术骨干,特别是优秀青年学术骨干,满足现阶段高端人才队伍的需要。”副校长叶泽告诉记者。
在曾祥君教授的办公室,记者见到了这位在电力行业内已颇有名气、解决了许多电网领域悬而未决问题的长江学者。作为输电技术专家,他已深耕这一领域二十余年。而他也成为了该校本土人才培养的代表性、旗帜性人物。“我们在人才培养上是下了一些硬功夫的,很多教师都有着过硬的工作作风,默默无闻,辛勤耕耘,共同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曾祥君说。
曾祥君并不是长沙理工大学本土培养的唯一优秀人才。在能动学院,85后的湖湘青年英才、女副教授孙小琴,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节能技术方面的科研成果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关注。
在物电学院、化学学院,一批青年学者正在长沙理工大学这座校园里成长。
打造更高平台
如今的长沙理工大学已具备了迈向一流学科的基础,但他们并没有满足于此,他们正在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教学平台。去年一年,该校对20个一级学科及所涵盖的105个二级学科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和论证,作为调整学科专业布局、推动“双一流”、一流特色学科项目建设以及配置汇聚学校发展资源的重要依据。
据了解,该校参照国家、省学科重点建设原则,坚持“扶优、扶强、扶新”的建设理念,重点对一流特色学科加强建设,加快发展步伐,对不同一流特色学科层级明确不同建设目标、任务和预期成效,坚持“十二五”已经确立的国家重点学科突破的目标,继续实施最优势的一流特色学科重点建设,确保其率先突破,争取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确保一批优势学科成为省一流特色建设学科。
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大潮涤荡,智者不惑。走过60年办学历程的长沙理工大学正在崛起,目标高远,脚步铿锵。改变的是岁月,不变的是他们追求一流学科建设的这份执着。
长沙理工大学实现本土长江学者“零”的突破
发布时间:2017年04月04日 09:29 作者:陆阳 来源:湖南教育新闻网
http://news.hnjy.com.cn/gxlm/156168.jhtml
本网讯(记者 陆阳 通讯员 邓崛峰)日前,教育部公布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名单,我省11人入选,其中湖南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各1人入选该计划特聘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继2015年本土产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后首次突破该计划人选,体现了省属高校高端人才培育工作的显著成效,凸显了该校学科发展的特色优势和良好态势。
本次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的长沙理工大学曾祥君教授长期从事电气领域研究,其主持开发的消弧线圈自动调整系统、配电网接地保护装置、输电网故障行波定位系统、电网相量同步测量系统等产品,年产值上亿元,有效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水平,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被学生誉为“创神”。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参与完成的《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4年被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湖南省新世纪121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201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于1998年8月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共同实施。目前,该计划分“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学者”三个层次,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高层次人才计划,旨在加强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吸引和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
2016-03-16 20:51:36 来源:红网 作者:张珍 任彬彬 编辑:刘惟烜 红网官方微博
http://hn.rednet.cn/c/2016/03/16/3935859.htm

“电网智能化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通过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红网长沙3月16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张珍 通讯员 任彬彬)电网一个点发生故障,往往可能导致几个小时的停电,甚至大面积停电。令人欣喜的是,湖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电网智能化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实施,可通过智能电网实现自动监测、自愈控制,基本排除大面积、长时间停电风险。3月16日,该项目通过了湖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3年技术攻关,让电网实现智能化
近年来随着工业发展,电力的发展增加了5-10倍,而原来的工作人员和工作量却有所减少。“原来一个变电站需要几十个人,现在只需要一两个人。”项目首席专家曾祥君说,这得益于把原来人要做的事情,交给设备来做,让电网实现智能化。
2012年,威胜集团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沙理工大学联合承担了省重大科技专项“电网智能化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经过3年多的技术攻关,项目组取得了广域电网故障行波定位与保护技术、变电站远程监控系统、变电站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以及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等多个技术成果。
1秒找到故障点,快速恢复供电
“以前电网发生故障,需要人去寻找故障点,找到故障点再进行隔离。而找到故障点,平均需要3-4个小时。”曾祥君介绍,项目组创造性地提出了电网故障行波定位技术,基于电压行波到达广域电网各变电站时间差进行网络定位,1秒钟就可以迅速找到故障点,误差在150米范围,“既精准又节约了时间”。
找到故障点后,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体系又可以自我感知、自我诊断、自我决策、自我恢复,快速恢复供电,避免故障停电,减少停电时间、停电次数与减小停电范围。
简单地说,自愈控制体系就是把发生故障的位置隔离。“自主地关闭原来的故障点开关,迅速启动另一个开关,达到快速隔离与自主恢复供电的目的。”以前,故障可能导致大面积停电,甚至长时间停电,而自愈控制可以实现短短几秒钟恢复供电。
配电系统自愈控制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同时,项目组还开发了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成套装备,主要包括配电网故障自愈控制系列产品、分布式电源(中小水电站)故障自愈控制系列产品。
24小时变电站机器人巡检,可实现远程监控
以往,变电站需要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项目组提出的“变电站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大大减轻人力劳动。同时,“变电站远程监控系统”还可以面对各类电站工程提供在线模式,实施远程服务管理。
变电站机器人可以全天候完成高压变电设备的巡检,并通过无线和有线网络,将有关数据传送集控中心进行分析、处理,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南阳电力局所属西峡电业局、淅川电业局,以及湖南湘潭电力局的35KV、110KV、220KV变电站投入应用。
目前,“电网智能化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26项;获软件著作权12项。其中,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获2015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基于广域电压行波的复杂电网故障精确定位技术及应用获2012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16-03-19 09:25:02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胡宇芬 编辑:胡芳 红网官方微博
http://hn.rednet.cn/c/2016/03/19/3937789.htm
湖南日报3月18日讯(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任彬彬)消除电网故障,从以前的几个小时缩短到一分钟。运行变电站,从以前的几十人减少到一两人。这就是省科技重大专项“电网智能化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实施带来的变化。该专项首席专家、长沙理工大学教授曾祥君告诉记者,可通过专项技术实现电网自动监测、自愈控制,基本排除大面积、长时间停电风险。该项目3月16日通过了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
2012年,威胜集团有限公司、华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沙理工大学联合承担省科技重大专项“电网智能化监控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经过3年多的攻关,项目组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成果。
电网发生故障,以前靠人去寻找故障点,平均需要3至4个小时,找到故障点再进行处理。项目组创造性地提出了电网故障行波定位技术,几秒钟就可以找到故障点,误差在150米范围。该成果已在全国30个省市以及20多个国家地区应用数万台套。
以往,变电站需要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项目组开发的变电站机器人智能巡检系统可以全天候完成高压变电设备的巡检,并通过网络将有关数据传送集控中心分析、处理,以便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和故障先兆。据悉,该成果已在湖南、河南、云南、广西等地及越南等国变电站应用。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曾祥君的科研之路 |
来源:湖南新民网 作者:王宏 邓崛峰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18日 22:34 |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4/12/18/26249964.html |
湖南新闻网长沙12月18日电 题: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曾祥君的科研之路 通讯员 王宏 邓崛峰 刚过42岁生日的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曾祥君教授,已是湖南省二级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教育部首批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湖南省学科带头人”;曾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他参与完成的《电网大范围冰冻灾害预防与治理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4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这一切,得益于他多年来对科学研究的持之以恒。 孜孜不倦的科研之路 曾祥君致力于电力领域的科学研究始于大学学习期间。 1992年暑假,曾祥君在长沙市远红外线元件厂社会实践,向工人师傅学习用手把电炉的电阻丝拧到接线柱上,他发现工作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于是发明了电阻丝上杆机,提高劳动效率近20倍,得到了工厂和学校的一致好评。 大学毕业后,怀揣科研的梦想,品学兼优的他考上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和长沙理工大学的前身——长沙电力学院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硕士在读期间,他在实验室住了两年,自主完成了原电力部重点项目消弧线圈自动调整系统的研究,毕业前被鉴定为国家先进水平。硕士毕业后,他被分配回长沙电力学院工作,并开始了消弧线圈自动调整系统产品的开发、推广工作。该研究成果曾被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于2003年被评选为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电力供给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需要对广域分布数千公里电网的故障快速查找。这时曾祥君对电网故障排查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举例说:“电网很大,整个高压线一两千公里,发生故障甚至需要开直升飞机寻找故障处,一个星期都不一定找得到。”而如果故障不能及时排除,易引发多重故障,甚至导致大面积停电事故,“科研工作者就应该对接社会发展需求,为行业排忧解难。”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1998年,他在华中科技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完成了“基于广域电压行波的复杂电网故障精确定位技术及应用”项目,利用电力线路故障产生的暂态行波沿输电线路传输到达两侧变电站的纳秒级时间差,计算故障点位置,发明了电压行波传感器、电力网络定位方法、卫星同步时钟误差在线监测与修正方法,研发了故障行波定位技术及装备,经10年的业界检验与应用,已投入使用1000余台套,误差减小到150米,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领域的科技进步,最终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31岁起,曾祥君开始担任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学院院长。行政事务、日常教学、科学研究三部分工作加起来是个不小的任务量,但他在电力领域的研究步伐从未停止,并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一位科研工作者。 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守 曾祥君从不避讳做科研也有枯燥的过程,但他坚持下来了,“因为我喜欢它,就感觉不到什么压力,而且觉得搞科研是件很快乐的事。” 热爱科研,并不等于就能出成果。“提出原创性的理论,做出独创性研究成果只靠日常8小时的工作时间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心投入,甚至吃饭睡觉也要思考。”曾祥君对此深有体会。在他看来,个人的悟性和灵感固然重要,但“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努力与坚持更为重要。 提起“消弧线圈自动调整系统”这项技术,全国甚至世界电力行业领域的专家都能想到“曾祥君”。这项研究是他1996年硕士刚毕业后就开始着手进行的。20世纪90年代初,这可是个大项目,项目经费高达20万。难度系数高,条件艰苦,原有课题组人员最终选择了放弃,他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敢打硬仗、敢于担当的品质没有使他退却。接受项目后,他在实验室埋头苦干,一干就是三年。产品从做出硬件、编出软件,到买一个螺丝、做一个零部件,他都亲力亲为。 凭着这股子霸蛮劲,曾祥君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最终完成了装置的制作、调试和现场安装运行。如今产品已在多家单位组织生产,年产值上亿元,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他自己这样身体力行,也要求学生要守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他时常告诫自己的研究生:“无论在学习还是科研上,不光要靠一个人的悟性和头脑中的一瞬灵感,还要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与坚持。” 不汲汲于富贵的洒脱 在长沙理工大学,曾祥君是个“牛人”,也是个“洒脱人”。 走进他的办公室,一张堆满各式文件的办公桌,一排年头不小的沙发,几把随意摆放的办公椅,地上摞着成打的纸质材料和杂物,没有精致的装潢,环境也稍显凌乱,远不及人们想象中的高端大气,却给人增添了几分亲近。形象上,他也很少有照片上的笔挺西装,更多的时候是脚踩一双笨拙的棉拖鞋,稍有年头的红色毛衣搭配一件色彩已不光鲜的白色衬衫,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舒服!” 他的洒脱还在于喜欢和学生在一起。“走,食堂我请客!”这是他遇到学生时的口头禅,在食堂,除了专业领域的学术问题,怎么查资料、怎么找工作、怎么面试,他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侃侃而谈,给学生提供建议。 曾祥君并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把做科研和“赚钱”捆绑在一起,“在执着于科研的道路上,老想着赚多少钱是走不远的。” |
我校曾祥君教授获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分享到:
2014年11月19日 16:21 来源:http://wwwedu.csust.edu.cn/pub/xww/xnyw/t20141119_284816.htm

近日,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我校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曾祥君教授获得2014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资助经费400万元。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是国务院于1994年批准设立的专项基金。该基金项目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45周岁以下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旨在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吸引海外人才,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今年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设立二十周年,期间共资助了3202名申请者。
附: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简介
曾祥君,1972年生,博士、湖南省二级教授,留学归国人员,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及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湖南省电工技术学会副理事长,《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主编,入选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和“湖南省学科带头人”。
曾祥君教授1993年本科毕业于湖南大学,1996年硕士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2001年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2001年在长沙理工大学担任副教授,2004年任教授;并分别在许继电气集团公司和香港理工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2007年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公派留学访问一年,担任访问教授,2008年赴美国访问交流。长期从事电网故障的检测、隔离和恢复控制的研究,针对中性点非有效接地配电系统接地故障消弧与保护及电网故障准确定位的故障自愈控制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配电系统中性点接地阻抗优化调控及有源电压消弧原理、无整定保护技术、电网故障电压行波检测与定位技术,发明了系列装备并产业化推广应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4项、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1项,发表论文被SCI收录13篇、EI收录178篇,被CNKI引用2783次,单篇最高被引用348次,其中有两篇论文进入“电力工业学科高被引论文TOP100”前10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2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十一)、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二)、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一)、指导学生获国家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
曾祥君教授获得的“主动配电系统故障自愈控制理论与技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将研究:含风力发电等分布式能源和电动汽车等可控负荷的主动配电系统的故障自愈控制理论,揭示有源电压消弧新型FACTS装备与分布式电源、可控负荷的相互影响和作用机理,构建主动配电系统故障检测和自愈控制理论及时空多道防线优化控制策略,需解决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特性的建模和控制难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我校2012年度再次摘取国家科学技术大奖
http://wwwdx.csust.edu.cn/xww/info/1019/8794.htm


由我校郑健龙校长主持完成的“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与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由我校曾祥君教授参与完成的 “基于广域电压行波的复杂电网故障精确定位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课题组成员日前在北京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后载誉返校。
2013 年 1月 18 日 上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等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温家宝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习近平主持大会。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我校郑健龙校长应邀带队参加大会,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项目组成员周志刚教授、钱国平教授、曾胜教授、曾祥君教授、李泽文副教授也光荣出席了本次大会。这是近六年来我校作为主持单位获得的第四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截至目前,包括参与项目,我校共获得1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技术发明奖。
“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与结构性能提升技术及工程应用”项目针对我国发展高速公路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需要,系统开展了新建与改建沥青路面设计技术的研究,在沥青路面失效行为特征与防治、设计指标与标准、设计理论与方法等方面有重大突破:创立了沥青路面状态设计法、开发了旧路改建与加铺设计新技术、创新了养护维修与管理技术、发明了多项路面性能提升技术。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成果被纳入1部国家标准、4部行业规范,并被1部国家标准、2部行业规范引用,显著推进了行业科技进步。技术自1997以来,在我国公路沥青路面的建设与改造中得到全面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10.56亿元。
“基于广域电压行波的复杂电网故障精确定位技术及应用”项目针对我国目前电力线路输送距离长,易发生故障;故障点的快速、精确、自动定位是加快线路修复和减少停电时间的关键。项目利用故障产生的暂态行波沿输电线路传输到达两侧变电站的纳秒级时间差,计算故障点位置,发明了电压行波传感器、电力网络定位方法、卫星同步时钟误差在线监测与修正方法,研发了故障行波定位技术及装备,已投入使用800余台套,误差减小到 150 米 。项目获发明专利10项,取得了广泛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促进了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领域的科技进步。
2012年度,全国共有78所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通用项目三大奖。
“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验收工作圆满结束


2014年1月8日,湖南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组对我校电气学院“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
上午8:00,以东北电力大学穆钢教授为主任委员,湖南大学李欣然教授、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赵永生高工、中南大学王建新教授和湖南科技大学李学军教授为成员的专家组,对“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 实验室进行了检查,并查看了实验室建设以来的相关资料。
上午10:00,“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验收会在一办公楼四楼会议室举行。省科技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李小兵,副校长李明、科技处处长刘永乐、副处长巢蓉、重点实验室主任曾祥君以及省重点实验室骨干成员出席。会议由李小兵主持。李明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领导来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欢迎。验收专家组成员听取了曾祥君的PPT汇报,并对实验室建设期内的相关工作进行了质询。
最后,专家组成员针对检查验收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一致认为,“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在建设期内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成绩显著,评定验收等级为优秀。
我校“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入选第四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近日,湖南省教育厅下文《关于公布第四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名单的通知》(湘教通[2014]207号),公布了湖南省第四批高校科技创新团队评审情况,我校“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创新团队(带头人:曾祥君教授)入选第四批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创新团队以智能电网规划、运行与控制保护关键技术为主线,近年来围绕智能电网保护与控制关键技术、智能电网运行与规划关键技术、智能电网柔性控制关键技术和智能电网防雷接地关键技术等方面展开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成果。团队成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69篇、EI收录292篇),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团队计划在现有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结合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电网影响系统稳定运行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我国电力生产安全技术水平的提高。
根据文件精神,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三年。资助期满后,湖南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组对创新团队建设计划完成情况进行现场验收。学校将按照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支持计划管理办法的要求,努力创造良好的团队建设环境与条件,支持和组织团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做好团队的建设与管理工作。
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一般以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为依托,以优秀领军人才为核心,形成优秀人才的团队效应,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主要从事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研究,对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两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截止目前,我校共有5个创新团队入选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件通知(人社部发【2013】80号),我校曾祥君教授入选2013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选拔培养中青年学术技术领军人才的重大人才工程,始终坚持高端引领,重点选拔培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能引领和支撑国家重大科技、重大工程、关键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高层次中青年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是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在各地区、各部门、有关单位推荐上报基础上,经组织专家评审后产生,2013年全国共产生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21名,湖南省共8名。至此,我校已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5人。
我校曾祥君教授荣获“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
分享到:
2012年11月23日 16:21 来源:


11 月 22日 ,第二届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颁奖典礼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共评选出5名杰出青年工程师,旨在表彰在电力领域的人才培养、科研、工程应用等方面做出的创新性成果。我校曾祥君教授荣获“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
曾祥君,男,1972年1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长沙理工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长期主要从事电网故障行波定位及配电网接地故障消弧与保护技术研究。建立了电压行波高速同步检测理论,发明了行波传感器、卫星时钟误差在线监测与修正方法和电网故障电压行波精确定位技术,解决了终端线路、热备用线路、配电线路及智能电网行波检测难题,实现了电网故障电压行波准确定位;建立了配电网中性点接地阻抗实时优化控制、零序电压柔性控制及接地故障有源电压消弧理论,发明了对地绝缘参数的在线测量技术,实现了接地故障的动态感知和智能消弧;并提出了基于负序电流、零序导纳、注入信号、接地电阻的小电流接地系统单相接地保护理论和技术。研制了故障行波定位、智能消弧与保护系列产品,产生效益31.5亿元,促进了电网保护控制领域的科技进步。已获湖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一)、中国专利优秀奖(排名第一)和中国电力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二)等奖励。获发明专利1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其中被SCI收录10 篇、EI收录158篇,CNKI引用1922次,单篇最多被引用279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青年科技创新重点项目、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30余项。
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由中国电机工程学会设立,与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顾敏琇电机工程奖并称为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三大奖项。奖项旨在激励中国电机工程领域内青年科技人员的技术研究与创新,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表彰奖励在电机工程技术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创新性成果、获得良好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青年专家。中国电机工程杰出青年工程师奖每年评选1次,每次评选3至5名电机工程领域的杰出青年工程师给予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