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党的思想政治话语系统中,主要是“理想”和“信仰”两个概念并行。相比之下,“信念”一词出现得比较少,但也有一些关键性的表达,可以说潜行。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人就大量使用“理想”这一概念来表达自己进行社会改造的愿景和意志。以《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共26卷为文本依据进行统计,“从‘理想’一词出现的数量上看,在中国共产党筹备和成立的早期,在所收录的时间最早的一篇文献1919年5月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中‘理想’一词就使用了6次。1919年在三个文献中共使用了19次,1920年在6个文献中使用了16次,1921年在3个文献中使用了9次。‘理想’一词的频繁出现说明了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对理想的重视”。1全部26卷共3600多篇文献中,共使用“理想”一词242次,分布在87篇文献中;相比之下,使用“信念”一词57次,分布在44篇文献中。2
毛泽东多次使用“理想”一词表达自己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追求。早在1922年4月,他就在衡阳三师作过关于社会主义的学术演讲,指出要改造社会必须有一种正确的远大的理想,并且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这个理想就是社会主义。31937年5月,他在关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的讲话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41938年4月他在鲁迅艺术学院的讲话中又指出:“一种艺术作品如果只是单纯地记述现状,而没有对将来的理想的追求,就不能鼓舞人们前进”,并要求艺术家要有“为新中国奋斗的远大理想”“实现社会主义以至共产主义的理想”。51945年5月,他在党的七大上的报告中,还从方法论角度论述了“理想”与“现实”、“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辩证关系,指出:“理想主义是原则性,现实主义就是灵活性,理想主义的原则性与现实主义的灵活性要统一起来,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的现实主义。”6
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多次使用“理想”概念。他在谈到指导思想与理想追求的关系时指出:“没有坚定纯洁的无产阶级的立场和理想,是不能彻底了解和真正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门科学的。”6他明确提出,“我们共产党员,要有最伟大的理想、最伟大的奋斗目标”7。他集中描绘了共产主义未来美景,并说“这就是我们的理想”8。还说:“共产主义的理想是美丽的,而今天资本主义世界的现实是丑恶的。……我们正视现实,认识现实,在现实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向丑恶的现实斗争,改造现实,逐步地达到我们的理想。”9
关于“信念”,在党的历史上使用相对较少。“根据《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的统计,从建党开始,到1925年才在三篇文献中各出现了一次‘信念’,但并非专门论述。1928年在革命受到严重挫折的时候,在党的文献中第一次在真正意义上使用了‘信念’一词。”101928年12月4日,在《中央通告第二十一号》中,“信念”一词被使用了4次,其中分析了党员“信念动摇”的原因,强调要增强阶级意识和革命信念。11
党的领袖们在不同场合也曾使用过“信念”一词。1929年9月周恩来起草的《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强调:“决不能动摇围缴敌人武装以扩大自己的必要信念。”121931年朱德在《如何创造铁的红军》中指出:“在政治上有了这样坚定的信念,就是把握着不可抵抗的无形的武器,在精神上建立了铁的红军的基础,自然可以战胜革命过程中的任何困难,经得住任何剧烈的斗争,愈斗愈奋去夺取最后的胜利。”131938年3月,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逝世十三周年及追悼抗敌阵亡将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并列使用了“理想”和“信念”。他说,“孙中山先生的民族解放、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三大理想,谁能说不会实现于中国的?我们要使全中国人都有这种明确的认识与坚固的信念”14。同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写道:“我们从事战争的信念,便建立在这个争取永久和平和永久光明的新中国和新世界的上面。”151945年5月,刘少奇在《论党》中指出,全党的团结是以“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共同信念和共同纲领,来作团结基础的”16。尽管有上述种种论述,但总体来说“信念”一词出现频次不高,与“理想”和“信仰”概念的通行相比,是处在某种“潜行”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吕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第28页。
2 吕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第27页。
3 见《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93页。
4(1)《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22-123页。
5(2)《毛泽东文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61页。
6(3)《刘少奇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113页。
7(4)《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8页。
8(5)《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3页。
9(6)《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9页。
10(7)吕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第36页。
11(8)吕林:《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第36-37页。
12(9)《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34页。
13(10)《朱德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4页。
14(11)《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114-115页。
15(1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6页。
16(13)《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第435页。
17(1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26页。
18(15)《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12页。
19(16)《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319页。
20(17)《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21(18)《刘少奇选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92、294页。
22(19)《刘少奇选集》下卷,第321-322页。
23(20)《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99-230页。
24(21)《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1页。
25(22)《李先念文选(1935-1988)》,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33页。
26(2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105页。
27(24)《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09-210页。
28(25)《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67页。
29(26)《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8页。
30(27)《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40页。
31(28)《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
32(29)《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
33(30)《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
34(31)《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8-39页。
35(32)《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360页。
36(33)《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345页。
37(34)《江泽民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06页。
38(35)《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136页。
39(36)《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246页。
40(37)《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358页。
41(38)《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0页。
42(39)《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01页。
43(40)《邓小平文集》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24页。
44(41)《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7页。
45(4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0页。
46(43)《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1页。
47(44)《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7页。
48(45)《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3页。
49(46)《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90页。
50(47)《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97页。
51(48)《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500-501页。
52(49)《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497页。
53(50)《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503页。
54(51)《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068页。
55(5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052页。
56(53)《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054页。
57(5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073页。
58(55)《江泽民文选》第1卷,第592页。
59(5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49页。
60(57)《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483页。
61(58)《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2590页。
62(5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142页。
63(60)《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61页。
64(61)《江泽民文选》第2卷,第362页。
65(62)《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4页。
66(1)《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