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慧岳教授赴美参加“精神生态”研讨会和第五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
2011-05-16
2011年4月24日,“精神生态”研讨会在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召开。夏威夷大学生态人类学项目主任Leslie E. Sponsel教授,以美国墨西哥湾石油泄漏事件为案例,分析了人类精神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历史、结构和发展前景。林慧岳教授与会。4月27-29日,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和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国际论坛在加州洛杉矶克莱蒙大学城。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与生态文明、现代科技与生态文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与生态文明等重要议题举行大会演讲和分会场发言。世界著名过程思想家,建构性后现代主义理论代表人物之一,现任美国过程研究中心创会主任,美国中国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美国克莱蒙研究生院终身教授柯布(John B.Cobb,Jr.),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社会公共政策、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土地问题专家,西方世界绿色GDP概念的最早提出者之一,克里福德•科布(Clifford Cobb)教授,著名后现代思想家大卫•格里芬(David Ray Griffin)博士、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佩尔曼(Michael Perelman)教授、美国著名女生态经济学家艾伦•布朗(Ellen Brown)教授、加拿大著名幸福经济学家安尼尔斯基(Mark Anielski)教授、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弗雷(Joshua Farley)教授等有影响的生态学家做了主旨演讲。林慧岳教授向大会提交的论文是生态文明与绿色技术创新(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林慧岳教授指出:根据保罗·埃利希和巴里·康芒纳的观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负担(EB)是人口(P)、富裕程度(A)和技术(T)三个变量的函数,富裕程度(A)代表消费水平,技术(T)代表价值的创造方式。三个变量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环境的负担总量,如下式表示:EB=P×A×T,在人口与生活质量无法降低的情况下,只能通过技术来减轻环境负担。考察技术在当代的作用和影响,当技术发展达到某一“转折点”(拐点)(Turning Point)时,会出现技术越发展,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大,环境负担越沉重的情况。这时,技术的负价值将超过正价值,技术范式、活动模式都需要变革。技术“拐点”的概念引起与会代表的兴趣和争论。
这次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的现实意义在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塑造科学的价值观体系,反对拜金主义,积极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建构完整的精神生态体系;开展生态文明研究,要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思想资源,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提供智库和智力支持。
附件:
上一篇:科技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易显飞博士参加第5届全国工程哲学会议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段忠桥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