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涵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课程。高校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显著标志之一,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它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辩证地看待个人、社会与人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团队依托平台和团队结构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负责人傅如良教授系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获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湖南省哲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研究会会长,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预备重点学科带头人,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硕士点负责人。傅教授高校从教25年,先后承担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哲学前沿、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等课程,主持湖南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结合教学开展科研,近10年来独立主持国家、省部级社科规划课题6个,省社科联、教育厅、科技厅等重点课题10个。出版学术专著2部,其中《列宁的公仆理论与当代中国》获中南五省优秀图书奖,获省政府成果三等奖。主编或参编省高校通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2本,在《教学与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多篇被《新华文摘》摘登和人大复印资料复印。先后获得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湖南省“五个一工程奖”2项,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湖南省首届社科规划课题结项成果一等奖1项。1996获湖南省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称号,2000年获华中电力奖教基金二等奖,2004年获长沙理工大学有突出贡献科技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长沙理工大学教学名师称号,2007年获湖南省优秀教师并荣立二等功,2009年获湖南省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优秀教师标兵称号。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团队有一支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协作的教学创新团队,共有21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博士15人,整体素质较高,年龄、职称、学历结构基本合理。教学团队坚持二周一次教研活动,一月一次学术沙龙,大家交流信息,碰撞思想,形成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教学实效不断提升,学校专家组听课优良率90%以上,学生网上评教优良率均是100%,普遍受到学生欢迎。
教学团队结构表
年龄结构
| 职称结构
| 学历结构
| 年龄
| 人数
| 所占比例(%)
| 职称
| 人数
| 所占比例(%)
| 最高学历
(学位)
| 人数
| 所占比例(%)
| 20-29岁
| 2
| 9.5%
| 教授
| 12
| 57.1%
| 博士
| 15
| 71.4%
| 30-39岁
| 6
| 28.6%
| 副教授
| 4
| 19.1%
| 硕士
| 4
| 19.1%
| 40~49岁
| 9
| 42.8%
| 讲师
| 5
| 23.8%
| 学士
| 2
| 9.5%
| 50岁以上
| 4
| 19.1%
| 其它
| 0
| 0%
| 其它
| 0
| 0%
| 团队总人数:21
|
二、团队的宗旨、特点和建设成果
1.团队的宗旨
本教学团队以本科教学为主,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纽带,以学科、科研课题为支撑,通过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使师资队伍和课程群在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不断改善和优化,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吸引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2.团队的特点和建设成果
(1)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创新能力强。
团队带头人傅如良教授获得湖南省优秀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优秀教师标兵和湖南省“优秀教师”称号,团队教授占57.1%、博士占71.4%,团队成员主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缘结构好,年龄结构以中青年为主,是一支信念坚定、理论功底扎实,善于协作,具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强烈的创新意识的教科团队。
(2)教学成果丰硕,教学效果好,课程体系建设卓有成效。
团队组建以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培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以帮助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目标、以一系列国家、省部级教学改革与建设项目为依托,构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新模式与实践教学新平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08年被评为湖南省精品课程,并推荐参评国家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获湖南省高校“精彩一课”一等奖,并推荐参评国家“精彩一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团队主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案例教学》及其它各类教辅资料3本;近5年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30余篇,完成教研教改课题10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9项。
团队依托我校强势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从2003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4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成为为湖南省重点课程,2008年马克思主义理论被确定为湖南省重点学科预备学科。
(3)紧密结合实践,以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结合教学开展科研,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全国教育规划课题、省社会科学教学研究基金课题和省教育厅教研课题30多项,在《教学与研究》、《中国高教研究》等学术杂志发表教学论文50多篇,教学团队的项目“高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获得湖南省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湖南省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学改革与实践获2006年湖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湖南省政府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障碍及排除》获交通部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近五年来,有近3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收录。研究成果提升了教师的学科前沿,不断融入教学内容,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促进了团队建设。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实效性进一步提高。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实践性教学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根本要求,为了搞好实践教学,我们在校内建立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教学虚拟实验室,收集红色经典电影、红色书籍,用于实践教学。校外有2个基地:湖南第一师范和雷锋纪念馆。实践教学丰富多彩:小品表演、情景剧、主题班会、辩论讲演赛、红色旅游、社会调查,给父母写感谢信等多种形式,带领学生到社会的大课堂中读无字之书,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的现实性和感召力。
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改革等方面均作了有益的探索,2006年暑假傅如良教授代表湖南省高校到北京教育部党校全国骨干教师培训班上作了经验介绍,2008年5月和2009年3月分别又在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主任会上作了经验介绍。2009年4月11日中国教育报以《情景剧、感恩信、社会调查----长沙理工大学活动中上好思政课》报道我校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改革取得的实效。
特别是2009年我校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观“三进”,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当代青年,取显著效果。5月21日,中央深入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第464期《简报》,对我校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进行了报道。5月26日,省委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第136期《简报》也以此为题,介绍了我校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经验。湖南省委副书记梅克保就此做出了如下批示:“长沙理工大学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强化“四个作用”,着力推进科学发展观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的经验很好,对全省高校学习实践活动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请省教育厅认真推介,抓好落实。”6月22日,中国教育报、湖南日报、三湘都市报、湖南卫视、湖南经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红网等七家新闻媒体联合对我校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作了专题采访。8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让理论离大学生更近——长沙理工大学探索理论教育新模式”为题,对我校科学发展观“三进”工作又做了一次深度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