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想象力在康德批判体系中的贯通作用
2016-10-01
康德的哲学理论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整体体系,其内容涵盖着认识论、美学、伦理和宗教等各个领域,这些方面又都综合统一在人的理性的根基之上。康德用了许多“第三者”来粘合这些看似分裂的领域,比如用判断力批判来沟通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用先验图型来连接概念与直观。想象力作为一种活动,在康德批判体系中能够起到贯通的作用。康德在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中对于想象力的分析向我们揭示出:想象中蕴含着理性形式的规范。由此也就存在着理性规范直观的自上而下的道路,以及从经验中反思出理性形式的自下而上的复归道路,这两个方向使认识得以可能。如果只是在直观中实现对理性的复归,即只识别规则而不应用规则的话,就构成了审美领域中想象力与知性之间的和谐。这种反思判断为道德提供了证明,即美是善的象征。
概而论之,想象力被把握为一种形成思维图像的能力,这种能力所呈现出来的是“形象”或“图像”,因此想象力也就是在思想的“眼中”创造或者复现形象的机能。由此可见,想象力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的可视性。亚里士多德就指出了想象与视觉之间的天然联系:“视觉是一种基本的感觉,想象这个名称(phantasia)是从光(phaog)这个词变化而来,没有光就不可能看。”(亚里士多德,428b)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数学家们使用质料性的模型,以此来描绘出抽象形式的不精确的表象。即使是在真实程度最低的猜想(eikasia)层面上,柏拉图也区分了影像(eikones)和想象(phantasia),前者是对于理念形式的忠实摹仿,而后者有真有假。(柏拉图,2004年,264B)西方哲学史上的想象的性质在柏拉图那里就已经被确定下来:首先,它是形成图像的能力;其次,它有真假之分,这是因为在其中含有判断的成分。即是说,想象处于认知与感知的中间环节。或者说,想象也就是一种认知。
一、康德哲学中想象力概念的厘清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更加细致地揭示出了想象力(Einbildungskraft)的这种二重属性,Bild是“图像”的意思,而Bildung有“组成、构成、形成一种意见判断”的意思,因此在康德那里想象体现着知性与图像的天然关系。前缀ein-代表“由外向内、占有”(《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2010),指的是想象是在内心内形成图像的一种活动。正由于想象活动中判断因素的存在,Phantasie才是一种幻想。因为如果想象中没有判断的话(即Imagination),存在的只会是图像,也不能将之视为“幻想”。
康德的想象力理论集中于《纯粹理性批判》中“三重综合”、知性概念的先验演绎和先验图型等部分,通过对于这些部分的考察可以厘清想象力的概念、分类和运作机制。见表1:
想象力
| (本源性)先验的
(形式的)
| 经验的
(内容的)
|
再生性
(强调图像)
| 经验图型
(图案)
| 简单复现
(部分)
|
生产性
(强调构成)
| 先验图型
(结构)
| 综合形象
(整体)
|
表1
先验和经验的区分以及生产性和再生性的区分有相通之处,同时又各有偏重。先验想象力注重的是形式性(Form),经验想象力偏重的是内容性或质料性(Materie),这种先验与经验的区分也是整个康德哲学思想的基本论点。
而对于生产和再生的想象力,康德是这样划分的:“就想像力就是自发性这一点而言,我有时也把它称之为生产性的想像力,并由此将它区别于再生的想像力,后者的综合只是服从经验性的规律即联想律的”。(参见康德,2004年,B152。下引文献仅注年份和页码,译文需调整之处根据德文本改动,并标明德文原文)
本文认为,康德在这里的划分是不够清晰的,这或许是由于他在第二版演绎中力图避免心理学的主观性而导致的,实际上联想律也是一种自发性先验活动的经验表现,因为康德哲学中规律不可能是现象自身所给予我们的,现象只包含着质料,而不生发出形式规律。本文在这里试图将其区分进行改进:生产的想象力强调的是构成或判断(Bildung),即自发的综合活动;而再生的想象力产生的是图像(Bild),具有可视性。前者强调综合活动,后者偏重经验产物。
通过生产性、再生性、先验性和经验性这四个方面两两结合,想象力也就形成了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层层递进的过渡过程,即先验图型®经验图型®综合形象®部分再现。而这些都是先验想象力的综合统一的结果,受制于纯粹知性范畴以及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下面对它们进行一一分析:
1.先验想象力的生产性功能产生的是先验图型,即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一个纯粹知性概念的图型是某种完全不能被带入任何形象中去的东西,而只是合乎某种依照由范畴所表达的一般概念的统一性规则而进行的纯综合,是想像力的先验产物,该产物就所有那些应先天地按照统觉的统一性而在一个概念之中关联起来的表象而言,就与一般内感官的规定依照其形式(时间)诸条件而发生关系。”(同上,A142)先验图型也就是通过想象力的先验综合对于时间进行的先天规定。因此,与纯粹知性范畴相比,先验图型与包含有时间的表象具有相通之处,因此能够在两者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与经验图型相比,先验图型更加抽象化。
2.先验想象力的再生性功能产生的是经验图型,即经验事物概念的图型。“感性概念的图型(作为空间中的图形)则是纯粹先天的想像力的产物,并且仿佛是它(感性概念)的一个图案(Monogramm),各种形象是凭借并按照这个图案(Monogramm)才成为可能的。”(同上)
经验图型(Monogramm)与先验图型(Schema)之间是图案与结构的区别,前者偏重于空间化和图像化,而后者偏重于时间化和结构化。从语义上来分析,前缀Mono-代表“单一”的意思,gramm有“状况、图”的意思,这两者结合指的是“单一的图”。即是说,用图案这个单一的图可以代表着同一类的个别事物,正如康德举的“狗”的例子一样,我们在经验中所遇到的每一只狗的形象都不能成为经验概念,只有通过想象力所描画出的一个普遍的四足动物的图案,才能够成为“狗”的概念的图型,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四足动物的图案来囊括所有的个别的狗的形象。因此经验图型也就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可视化的缩略图。
图案是一种空间的类比,是对时间规定的图型的具象化,前者是受到后者的制约的。在先验方法论中康德也写道:“图型(Schema)必须合乎理念地、即先天地包含着整体轮廓(monogramma),和一种对整体各环节的划分,并且必须把这个整体确实无疑地依照原则与其他一切整体区别开来。”(康德,2004年,A834/B862)数学图型和经验图型都是对于空间的规定,但是这些图型也需要在时间中实现建构规则的过程,所以仍然是时间规定。而先验图型落实到经验中去也必须借助于经验图型,这是因为具体事物总是在空间中存在的,那么时间规定在经验中的规范也需要空间中的形状的辅助作用。康德认为正由于时间“这种内部直观没有任何形状,我们也是试图通过类比来补足这一缺陷,用一条延伸至无限的线来表象时间序列……由此表明了,时间本身的表象是直观,因为时间的一切关系都能够在一个外部直观上面表达出来。”(同上,B50)比如因果关系的先验图型在经验中是通过“太阳晒引起了石头热”这个事件展现出来的,这时就需要“太阳”和“石头”的经验概念的图型,否则的话我们连“太阳”和“石头”的概念也抽象不出来。
3.生产的想象力的经验产物是事物的形象。“形象是生产的想象力的经验性能力的产物(das Bild ist ein Product des empirischen Vermögens der productiven Einbildungskraft)”。(同上,A142)与经验图型相比,形象不仅仅是空间中的形状,而且带有质料性的内容。因此,形象也就包含着形式性的图型以及质料性的表象这两个方面,前者是知性范畴统摄下的想象力的综合活动,后者包括当下的刺激感知以及经验想象力的再生产物,这些表象材料只有在综合规则的规范之下才能够结合起来,从而形成整体性的形象。而想象中再生的规律虽然是一种经验性的规律,但也是建立在先天原则的基础之上的。这是因为一切现象都是表象,不是自在之物本身,因此现象本身不能够提供出规则,而是服从于内心的先验规则:“那么想像力的再生的综合就是属于内心的先验活动的,而考虑到这一点,我们愿意把这种能力也称之为想像力的先验能力。”(同上,A102)
4.再生的想象力的经验产物是事物的部分。由于我们所能够感知到的只是一霎那的质料性刺激,先前的感知材料已经隐退,当下的直观质料又转瞬即逝,因此需要想象力的回忆,来将不在场的表象复现出来。在这里想象力起的是仓库的功能,将感知到的表象储存起来,从而为形象综合提供最基本的操作材料。
通过上面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只是进展的路径方向不一样而已,其中包含着的逻辑脉络和因素都是相同的。
二想象力构建的两条认识路径
康德的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代表的其实是两个方向的认知路径,主观演绎是从具体的经验事物出发,一步步地进行抽象,最终达到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而客观演绎是从先验自我意识制约下的纯粹知性范畴出发,借助于先验想象力的综合统一所产生的图型,将纯粹知性概念落实到经验对象之中去。以表1对想象力功能做的区分为基础,我们可以把这两个认知过程在图1中描绘出来:

理性

复归统摄
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



纯粹知性范畴
受制借助

先验图型
符合制约
经验图型

抽象规范

具体形象
生产想象力的经验活动(联想律)
感官杂多

包含包含

再生想象力的经验复现当下表象
图1
从图1可见,左边的是由具体形象开始的自下而上的理性复归之路,而右侧的是自上而下的理性对于经验世界的规范之路,这两条道路互相结合、互相补充,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科学认知过程:
1.自下而上的道路。经验图型是经验概念的图案,经验概念的获得不同于知性概念,后者是先验概念,是先天存在的。而经验概念需要在不同表象之间抽出共同的东西,概念就是描述经验中我们感官材料的特定秩序的规则,康德以树的概念的形成过程为例子:“为了由表象造成概念,必须能够比较、反思和抽象,因为知性的这三种逻辑操作是产生任何一般概念的基本和普遍的条件。例如,我看见一棵松树、一棵柳树和一棵菩提树。这时我先把这些对象互相比较,我注意到,它们在干、枝、叶等方面是互不相同的;但是我随即只注意它们所共有的东西——干、枝、叶本身,并抽去其大小、形状等等,于是我得到了树的概念。”(康德,1991年,A146)问题在于这种挑选的过程看上去需要我们事先也拥有一种“树”的概念,才能将松树、柳树和菩提树作为甄选出的考察对象。如果我们事先没有对“树”的大致概念的话,那么我们也不会选择上述树木作为考察对象的。这也就是说,集合{松树、柳树、菩提树}已经预设了一个挑选的规则,这个规则以“原型先蕴”的方式先天地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之中。(Ginsborg,p.38)这种原型也就是联想律所依照的经验图型。
正像康德讲的那样,我们的认知虽然不来源于经验,然而却始于经验。主观演绎的考察过程就是从经验开始,逐步揭示出先验规则的存在,经验虽然在时间上在先,然而理性却是在逻辑上在先的。
2.自上而下的理性规范路径。理性被康德视为人类的最高能力,感性、知性和判断力都隶属于理性之下。理性是一种先验能力,是人的先天倾向,寻求的是最高程度的综合统一。理性与经验并不发生直接的联系,而是纯粹知性范畴之间的运演。通过对于知性本身能力的分析,康德构建了四组十二对纯粹知性范畴,它们不是直观以及感性的谓词,而是纯粹思维的先天的谓词,也就是在先验自我意识综合统一的制约之下,理性借以规范经验世界的方式。然而纯粹知性范畴与直观经验一个是知性,一个是感性,两者不同质,因此同样需要一个作为中介的第三者来将它们沟通起来。这个任务就落到了想象力身上,康德将想象力的先验综合称作“形象的综合”,用来与知性的“智性的综合”相区分。图型是想象力的先验产物,在概念和经验表象中间起中介作用。表现为先验图型的规范和经验图型的规范:在先验图型方面,以因果关系的图型为例,其图型表现为杂多之物的相继状态,也就是时间中两种东西的接踵而来。人们对经验事物的知觉是在内心之中相继发生的,如果没有先天规则的制约的话,那么我们既可以把一个知觉放在前面,也可以放在后面,随心所欲而不受约束。但是当我们在感知一条船顺流而下时,我们对这条船在下游的感知是其在上游的感知之后的,这个顺序不能够颠倒过来。这就说明有先天的因果性概念制约着我们的感知,这就是先验图型的作用方式。在经验图型方面,当一只猫在栅栏后面,只露出头和身子,尾巴被栅栏挡住的时候,我们依然能够将之判断为是一只猫。这是因为“猫”的经验图型已经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中,所以即使我们感知到的是猫的部分,却依然能够用“猫”的图型将之囊括进来。
可见,自上而下的路径和自下而上的路径都是认知的必要途径,康德后来对于主观演绎的过程有所贬低,这是有失公允的,胡塞尔和海德格尔恰恰看到了主观演绎的重要性,并借此阐释了自己的理论。主观演绎路径的重要性同样体现在审美领域之中。
三审美中的自由和理性以及对善的象征
理论理性是将理性落实到经验之中去,是一种规定性的判断。审美活动则是一种反思判断,通过对于具体事物的直观,意识到理性的形式性。因此如果只是通过自下而上的道路实现对于理性的复归,而不接着自上而下地用理性对审美对象进行规范的话,就是一种审美活动。
金斯伯格认为审美判断与认知判断不同,审美判断是一种只识别出规则,而不应用规则的能力。(Ginsborg,p.47)这也就是说审美判断实现的是向理性的复归,而不是应用具体知性范畴对审美对象进行统摄。金斯伯格还举了蒙娜丽莎画像的例子,当我们观赏它时,我们反思到的是这幅画像向我们展示出的合乎理性形式的秩序,但是我们并不关心这个秩序是否应用到其他事物之上。当我们做出“菲多是条狗”的认知判断时,我们同样将“狗”的概念的规则应用于其他个别的狗的身上。而当我们做出“蒙娜丽莎是美的”这个审美判断时,我们是不会考虑其展现的作为“人”的秩序的其它例示的。
弗里克就认为经验概念与图型在运用中是结合在一起而不可分割的。而审美时所识别出的规则不是经验概念的图型,而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拟图型化”,它先于概念而展示出自身的规则性和普遍性。(Fricke,p.116)基于此康德说:“正是由于想像力的自由在于想像力没有概念而图型化,所以鉴赏判断必须只是建立在想像力以其自由而知性凭其合规律性相互激活的感觉上。”(康德,2002年,第149页)阿利森也将这种原始的规则称之为是“像图型的”的一种结构。(Allison,p.49)这样的话,审美的直观形式就不是经验概念的图型,而是又将自身呈现出似乎是合乎某种规则,虽然我们不能够确定具体是哪一条特殊的规则。无论是“合规则性”还是“像图型的”,都是一种理性的形式性,也就意味着向理性的自由的复归。正是由于这种合乎形式性不是通过具体知性概念的控制而实现的,因此也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又不是脱离知性约束的,而是与知性共处于理性的框架之下的一种灵动性,通过这种方式也就实现了想象力与知性之间自由和谐的游戏状态。而审美活动所带来的愉悦感也就是复归理性所产生的愉悦,从而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正是在向理性复归这个意义上,审美展现了“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合目的性契合理性的指向,无目的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不以质料性的对象为目的,二是不以具体的知性规则为目,以此防止人们失去自由。“但是我们赋予产品的那种令人喜欢的形式却只是传达的载体和仿佛是吟咏的风格,在这方面我们还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自由”。(康德,2002年,第54页)
在审美活动中,想象力虽然有自由,但是也不能够破坏形式,这样的话就会产生丑陋。“美的艺术的优点恰好表现在,它美丽地描写那些在自然界将会是丑的或讨厌的事物。复仇女神,疾病,兵燹等等作为祸害都能够描述得很美,甚至被表现在油画中;只有一种丑不能依自然那样被表现出来而不摧毁一切审美愉悦、因而摧毁艺术美的:这就是那些令人恶心的东西。”(康德,2002年,第156页)恶心的东西之所以会摧毁艺术美,是因为它的质料性的刺激实在是太强烈,使得想象力无法受到知性的制约,复仇、疾病和战争之所以能够变为美的,是因为在油画中,其本身所拥有的强烈的刺激被置换,替代成了温润柔和的油彩,留下的只是没有被质料所侵蚀的形式性。同样,在文学作品中,通过虚构的内容同样可以展示出合乎形式性,从而带给人们审美体验。亚里士多德推崇一种故事的情节,即被谋杀的米透斯雕像轰然倒下,不偏不倚砸死了正在观赏这个雕像的一个人,这人正是杀害米透斯的凶手。这展现了一个完整的因果关系,内容很好地显示出形式。(亚里士多德,1994年,1452a)
美之所以对道德具有示范作用,是因为在理性的层面上真善美是相统一的。想象力符合理性产生了共通的愉悦感,人们也就实现了普遍的审美判断。其意义在于彰显出人的自由性,只有存在着不同可能的情况下做出的才是判断,只有一种可能的是规定而不是判断。审美判断证明了不必靠具体概念的规定性也能够证明人是理性的。正是在反思判断这个意义上,康德认为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因此,在经验性的具体情境中,人们就可以判断出什么样的行为是符合理性所要求的普遍性的,从而自由地选择善的行为。普遍的道德律通过意志将理性落实到经验世界中去。
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在理论理性中想象力“不得不”遵守理性知性下的知性规则,以保证知识的客观有效性,这里体现的是“必然”。在审美判断中我们的想象力“能够”与知性和谐,这里体现的是“自由”。而在实践理性中我们“应当”将理性通过行动落实到经验世界之中去,这里体现的是“自主”,即自由与必然的统一。想象力之所以能够贯通其康德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是因为人既有动物性,也有理性,而想象这种特殊的活动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人的灵肉二重属性,彰显出先验与经验、在场与缺席、自由与必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参考文献
亚里士多德,1992年:《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苗力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九卷),苗力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柏拉图,2004年:《柏拉图对话集》,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
《朗氏德汉双解大词典》,2010年:叶本度 编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康德,1991年:《逻辑学讲义》,许景行 译,商务印书馆。
2002年:《判断力批判》,邓晓芒 译,人民出版社。
2004年:《纯粹理性批判》,邓晓芒 译,人民出版社。
2005年:《实用人类学》,邓晓芒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Kant,I.,1998,Kritik der reinen Vernunft,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Ginsborg, H.,1997,“Lawfulness without a law:Kant on the free play of imagination and understanding”,inPhilosophical Topics25(1).
Fricke,C.,1990,Kants Theorie des Reinen Geschmacksurteils,Berlin and New York: Walter de Gruyter.
Allison,H.E.,2001,Kant’s Theory of Taste, A Reading of the Critique of Aesthetic Judgment,Cambridge,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作者:车辕,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责任编辑:朱葆伟
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永恒的“五四”:启蒙与思想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