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可以做到精确化吗?
2017-04-09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践的长期发展也似乎界定了精确性一词的适用范围,那就是自然科学领域。一旦涉及社会科学,规范性、价值等术语便占据了谈论一切的核心。然而,社会科学及其研究当真就不能够具有精确性从而实现精确化吗?关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是存在不少争议的。
一些人认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根本不同,它们研究人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而二者皆是具有一定自由意志的生命体,与客观物质世界相比,它们更加趋近于精神领域;社会的发展与人的主体意识密不可分,不具有明显的统一性,也就不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必然性和确定性;人类与社会的历史不可重复,因而无规律性可言亦不可预言;社会是由意志、理性和感情的主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因此,在实践生活之中,研究社会事实和社会现象明显更具主观性、特殊性、模糊性和偶然性。归根到底,研究对象的自主性特质以及由此所衍生的意义和价值性征,决定了规范的定性研究才是社会科学的主旋律,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不适于社会科学领域,其最终形成的“科学”理论具有较多的主观假设前提和较少的基本公理。所有这些对于社会科学来说息息相关的因素基本上都是难以量化的,而能够进行量化处理是做到精确化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准,这也就决定了社会科学的非精确化特征。
然而,还有一些人主张,业已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层面取得重大成就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可以而且应该应用于社会科学及其研究之中,以解决社会科学的合理性问题,重塑社会科学研究的科学形象。他们认为,首先,个体行为虽然受到个人需求、动机和期望等主观性因素的影响,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稳定性和持久性,通过对其外显行为和内在心理的双重把握,是可以做到较为精确地控制和预测的;其次,集体的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诸如市场的管理、交通的调度、人口的控制和物资的分配等,都是群体性的组织活动,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和可控性,是可以进行量化处理和分析的。尤其是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也为研究复杂的社会现象、处理庞大的数据资料,进而为社会科学的精确性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手段和物质保证。
此外,他们还给出了实现社会科学精确化的途径。一种是形式化,他们强调用精确的逻辑公式与数学语言取代模糊的隐喻,清除陈腐的命题,吸收与现代知识相一致的新假设,并借助于语义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科学概念与命题意义的混乱,实现语言描述上的精确性。另一种是数学化,也就是借助于数学这种基本工具,实现社会科学研究的定量化、公式化和模型化。当今,数学向其他科学的渗透,已经不再局限于自然科学的范围,而进入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原来以定性描述为主的社会科学的各个部门,如今已处于日益“数学化”的进程之中。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不同于自然现象,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往往涉及更多的随机因素,情况亦更为复杂,因而对比之下社会科学精确化的难度也就比较大。迄今为止,也仅仅是在部分社会科学的学科之中达到了一定程度的精确化。因此,总的来说,社会科学的精确化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是可以做到的,只是在各门学科的具体实施中会存在一些差异。而且,这种精确化的诉求与当前渐趋热化的自然主义的社会科学哲学研究模式是相通的,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领域和论题,为反思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发展,开启了新的空间和方向。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殷杰)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附件:
上一篇:
下一篇:黑格尔哲学体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