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简介]
《1944:松山战役笔记》的后续之作。是一部关于我国抗日战争史上难得的取得全胜的攻坚战的微观战史。
全书以海峡两岸和日本、美国的各种战斗详报、地方史志、新闻通讯、战地电文、“三亲者”回忆等材料为基础,相互参证,详加辨析,以逐日甚至逐小时的密度,生动描画出和平时代的人们无法想象的艰辛、繁难、曲折、残酷的战争图景,读者藉此可以了解“八年抗战”短短四字中所包蕴的一切,重新理解“艰苦卓绝”的血肉意义,明白无数前辈付出了怎样“轻易”而伟大的牺牲,才为中国“搏得”大国地位奠定基础。
[书评]
滇西,只不过是中国抗日大战场的一小隅,但在作者显微镜般的史眼之下,竟展现出如此波澜壮阔、令人心惊的图景,直叹历史因书写而得“再造”!中国历史,特别需要这样严谨精致的叙事作品,以忠勇将士之血肉铸就的战争史尤其需要与之相称的巨笔浓墨。作者余戈以后辈军人的庄重与虔诚,化刀剑为斧凿,镌刻并树立起了一座厚重的方尖碑,以此告慰历史、告慰民族、告慰牺牲者!佩甚!敬甚!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此书是余戈继《1944:松山战役笔记》之后,酝酿许久、孜孜以求,在他的滇西战役三部曲写作上的又一可喜“突围”之作。其史学之意义在通过对当年真实氛围的追寻,唤醒我们已经麻木的知觉,换来更有价值的反思。余戈不惜以十年代价,弄清尘封的一个个微观细节所构成的残酷真相,以其心血为抗战史重写树立了标杆。当今浮躁时代,仅此意志,就须要我们向它致敬的了。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
[作者简介]
余戈 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副编审。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获国家图书馆第六届文津图书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
[推荐理由]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有关抗战的电影、电视正在热播,此书可以还原当年战争的残酷,使读者更加珍惜今日安定生活之不易。本书也是今年全省“一校一书”活动中我校师生精读图书。图书馆正组织文献采编部购买此书,用于此次活动。请读者留意相关通知来借阅纸质版。电子版(部分)阅读地址:http://ss.zhizhen.com/s?sw=%E8%85%BE%E5%86%B2%E4%B9%8B%E5%9B%B4&strchannel=11%2C12&size=15&isort=0&x=0_95&only1AdvWord=%E8%85%BE%E5%86%B2%E4%B9%8B%E5%9B%B4
【打印此页】【顶部】【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