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8 日下午,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主任张文聪率队调研我校全国人为水土流失智能提取模型研发与应用情况,湖南省水利厅二级巡视员朱健荣陪同调研。校党委委员、副校长张军辉出席调研会,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院长邓科、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团队骨干教师和研究生参与调研会。会议由校科技处副处长卿志和主持。
张军辉代表学校对调研组一行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长沙理工大学始终坚持 “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协同” 的发展战略,在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水利工程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团队依托学校行业背景,积极推动信息技术与全国人为水土流失监测需求深度融合,研究及应用成果得到水利部和湖南省水利厅等上级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学校期待以此次调研会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水利部及湖南省水利厅合作,为全国人为水土流失智能监测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团队负责人唐立军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水土保持智能解译方面开展的系列工作及成果应用:自主研发的 AI 标注模型已成功应用于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工程,显著提升遥感影像解译效率 30% 以上,突破了传统人工标注耗时耗力的瓶颈;最新研发的智能提取模型融合多源遥感数据与深度学习算法,在湖南省水土流失识别精度上取得关键突破,团队在现场演示了相关成果。唐立军表示,团队将进一步完善智能提取系统,设计全国生产建设项目水土遥感解译深度学习样本库管理系统,构建全国人为水土流失交互智能体等工作,实现快速准确的全国人为水土流失智能监测。
张文聪对团队相关科研成果给予高度肯定,指出其工作 “精准对接了新时代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需求”。他强调,智能化、信息化是破解当前全国人为水土流失监测 “点多面广、监管难度大” 问题的关键抓手,也是落实 “智慧水保” 建设要求的重要路径。水利部正加快推进全国水土保持监管数字化智能化,希望长沙理工大学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在AI智能标注、遥感智能解译、样本库管理系统等方面深化研究,为人为水土流失治理监管提供科技支撑。他特别指出,长沙理工大学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团队的智能标注与提取技术,通过 AI 技术与水土保持业务的深度融合,不仅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为跨学科协同创新树立了典范,对推动整个水土保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朱健荣结合湖南水土保持工作实际,强调需以 “数字水保” 建设为牵引,构建完整立体化监管体系。他希望校企双方进一步加强技术协同,将先进算法应用于湖南重点水土流失治理等区域重点工程,助力湖南打造 “生态强省”,为长江流域水生态安全筑牢屏障。
调研会上,与会专家围绕技术应用、项目合作和阶段目标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信息处处长罗志东、高级工程师时宇等专家建议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团队的AI辅助标注系统在2024年已成功接入水利部协同解译平台,并取得很好的效果,目前应将智能提取技术尽快纳入 2025 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试点应用,明确年内完成全国水土保持数据样本库的阶段性目标。湖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王镇提出,希望在水土保持遥感监测数据共享、智能化研发等领域拓展合作空间。张文聪在总结中强调,此次调研不仅是对现有成果的检验,更标志着 “部 - 省 - 校” 三方协同创新机制的启动。他期待以长沙理工大学为技术枢纽,集聚行业资源,构建 “需求导向 — 技术攻关 — 应用反馈 — 迭代升级” 的全链条创新生态,为全国水土保持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供 “长理方案”。
文图/赵东雪 一审/张冬 二审/刘斯 三审/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