骄阳似火,暑意正浓,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7月18日,在张家界市桑植县走马坪白族乡走马坪村的烟叶种植田地里,长沙理工大学物电学院“小小科学家”乡村振兴科普教育团队的成员们,开启了一场别样的暑期 “三下乡” 劳动教育之旅。
走马坪村有着近20年种烟传统,早已将烤烟产业培育成支柱性产业,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点。郁郁葱葱的烟田里,一片片饱满的烟叶在阳光下舒展。团队成员踏着晨露走进田间,向有着二十余年种烟经验的村民学习采烟技巧。“你看这叶片,厚实发皱、边缘变黄才是‘成熟相’,这样烤出的烟叶品质才上乘。”农民师傅边说边示范动作要领:采摘烟叶时必须用“掰叶法”—拇指抵住叶柄基部,向一侧90度发力,才能完整摘下烟叶。学子们听得认真,学得专注。烈日下,草帽与烟叶交错起落,田垄间很快堆起半人高的“绿色小山”。“这一捆捆烟叶,是给予劳作的切实回报,纵然身体疲惫,内心也十分充盈满足。”团队成员张熙宸感慨道。
采摘收尾,团队携新采烟叶赶往烤烟厂。他们围绕烤烟厂的产量效益、技术应用等情况开展深入调研:因气候优良,走马坪村烟草产量高、品质好,带来可观经济效益,也给村民提供了岗位。“厂子是政府出钱建的,让我们老年人能在家乡搞产业!” 孙老板激动地说。在这里,团队成员全程体验烤烟全流程—烟叶分类、装炕,控温烘烤、出炉分拣,每个环节都细看、勤学、上手试,在实践中找规律。
结合自身所学的物理、电子等专业知识,团队为烤厂绿色转型支招:油电混合智能烤房可减少传统燃料消耗,降低废气排放;电子眼监控系统实时捕捉污染数据,同步传至管理人员手机,方便随时查看分析排放指标。这些措施如能全面实施,将大大推动烤烟厂向绿色、低碳、环保的方向转型升级。
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烟田里,青春与土地完成了一场深情的对话。从指尖触碰烟叶的温度,到为传统产业注入绿色创新的思考,"小小科学家"团队的每一步都踏出了成长的印记。作为"芙蓉学子"公益计划入选团队,他们不仅用12门特色课程架起知识与田野的桥梁,更用年轻的智慧为乡村振兴写下生动注脚。在烟田间滴落的汗水,在烤烟房前凝结的构想,终将化作滋养这片土地的养分,让产业更兴旺,让乡村更美好。
(文/李乐铭 李依平 孙铠洋 图/宋映梅 一审/孙铠洋 二审/叶正芳 三审/张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