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本科生教育  > 专业设置  > 正文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本科专业介绍

物理学

本专业源于1984年成立的物理教育专业,1985年开始本科招生1988年取得学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调整为物理学综合类专业,2006年获凝聚态物理硕士学位授予权, 2020年获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拥有物理电子学、电磁场与电磁波方向二级博士点,具备完善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高水平人才培养条件。具备国家级人才领衔的教学科研团队、拥有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等平台,为物理学人才培养提供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

该专业拥有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计算物理、光学、材料物理等多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注重与电子信息学科交叉融合,依托物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培养物理基础理论扎实,并且具有电子信息背景、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培养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具备电子信息科学的基础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科研素养和潜能,能适应学科交叉和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能在物理、应用物理和电子信息等相关领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研、教学、技术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就业前景:

本专业主动适应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政治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科研素养深厚、家国情怀浓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毕业生一部分从事物理前沿理论与实验研究,进入科研院所继续深造。一部分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分流到信息学科其它专业从事电子器件、信息系统设计等方面工作。近年来毕业生以扎实的基础和突出的能力,为本专业打造了良好的社会声誉,95%的毕业生进入各类大型公司、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技术研发及教学等工作。

主要课程:

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电路分析、电子线路、原子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论力学、量子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固体物理学、材料物理、计算物理、半导体物理、器件物理等。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源于1985年开办的物理学专业无线电物理方向,于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7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9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点。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柔性电子材料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的支撑,拥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完善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长期坚持“厚实基础+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全员育人机制,培养的学生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发展潜力大。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电子信息、检测、控制、信息安全、通信等领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就业前景

本专业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密切联系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培养政治素质高、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信息专业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科研素养深厚、家国情怀浓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毕业生可继续读研深造以及进入国家大中型企业、信息产业部门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电子信息产品的设计与控制、信号检测与处理、电磁兼容、信息系统、通信系统的研发工作。毕业生动手能力强,理论功底扎实,受到大型企事业单位欢迎,95%以上的学生实现了高质量的就业或读研。

主要课程:

普通物理学(上、下)、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基础、电子线路(上、下)、信号与系统B、DSP原理、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B、EDA技术基础、数字图像处理B、嵌入式系统、通信原理、传感器与自动测量、微波技术基础。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专业源于1985年开办的物理学专业无线电物理方向,于2002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7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20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获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柔性电子材料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的支撑,拥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完善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长期坚持“厚实基础+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全员育人机制,培养的学生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发展潜力大。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半导体电子器件、集成电路设计等领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就业前景

本专业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培养政治素质高、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电子科学专业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科研素养深厚、家国情怀浓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毕业生们能在华为海思、展讯、长江存储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景嘉微、国科微、杭州士兰集成电路、威胜集团等电子类优质企事业单位,从事微电子器件、集成电路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设计研发、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

普通物理学(上、下)、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基础、电子线路(上、下)、固体物理与半导体物理、模拟集成电路原理、数字集成电路原理、集成电路CAD、微电子工艺学、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源于1985年开办的物理学专业无线电物理方向2011年开始招生2006年获电路与系统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0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2017年获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柔性电子材料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的支撑,拥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完善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长期坚持“厚实基础+科技创新”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全员育人机制,培养的学生数理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学科竞赛成绩显著,发展潜力大。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及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国防、光电信息处理、光纤传感、新能源、光通信等领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就业前景

本专业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密切联系光电信息产业发展,培养政治素质高、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光电信息专业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科研素养深厚、家国情怀浓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该专业是国家发展急需专业,毕业生可继续读研深造,95%以上学生在通信、新能源等国家重要领域的企事单位从事光电子技术、光通信、光电材料与器件等领域的研究、教学、产品设计、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

主要课程:

普通物理学(上、下)、数学物理方法、量子力学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线路(上、下)、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B、信号与系统B、DSP原理、光电子学、光电检测技术B、激光原理与技术、半导体光学、光纤通信技术、光电图像处理、光电传感技术。

人工智能

专业依据教育部2020年的《教育部关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在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的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上进行建设,并于2020年开始招生。专业建设起点高,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电子科学与技术湖南省重点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的支撑,拥有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形成了完善的本、硕、博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该专业紧跟国家重点发展战略,与实践结合紧密,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强,动手能力足。坚持“科技创新+竞赛”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全员育人机制,形成了有效的创新创业训练方法,培养的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丰富、获国家级人工智能方向的奖项多、学科竞赛成绩显著。

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培养扎实掌握数理基础及人工智能专业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批判性思维,以及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在国防、智能检测、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领域进一步深造或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管理等工作的“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就业前景

本专业紧扣国家发展战略,密切联系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培养政治素质高、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人工智能专业理论、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科研素养深厚、家国情怀浓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学生毕业后就业以及深造前景广阔,可继续在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或在大型互联网企业、国家大中型企业、信息产业部门和其它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工智能应用研发、人工智能算法研究、智慧城市产品研发、人工智能大数据开发、电子信息产品设计研发、信号检测与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主要课程:

普通物理学(上、下)、数学物理方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Java)、数据库技术与应用、Python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设计、信号分析与处理、模式识别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语音信号处理、机器视觉、大数据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SOPC系统设计、AI计算架构原理、VLSI设计、AI算法硬件加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