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专区 > 生活适应 > 正文

生活适应

【朋辈心语】宿舍生活启航!这份宿舍关系必备指南请收好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13日 来源: 作者:


宿舍生活启航!

这份宿舍关系必备指南请收好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n the dormitory




图片    



结束了高中生活,作为新生的你们告别了熟悉的家,迈入了长沙理工大学的校园。推开宿舍门,迎接你的不仅仅是几张床铺和书桌,还有未来几年里将会朝夕相处的室友们。可以说,宿舍,就是我们大学生活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家外之家”。


然而,这个“家”的温馨和谐,并非总是唾手可得。我们带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节奏、甚至“怪癖”,突然挤进十几平米的小天地,难免会有一些摩擦和矛盾。这些看似简单,细枝末节的小事往往会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使一场小矛盾升级为大冲突。



别担心,这很正常!宿舍人际关系的磨合,几乎是我们每个大学生的“成长必修课”。它考验着我们的包容心、沟通力,还有那份将“小家”经营好的责任感。融洽的宿舍氛围,能让我们疲惫时有个温暖的港湾,学习时有个安静的环境,开心时有人分享;而持续的摩擦,则会一直消耗精力,极大的影响我们的心情甚至学业。


所以,这篇心语想和大家聊聊“宿舍关系相处之道”。




part 1

摩擦何处来?

生活习惯不同:“夜猫子”的键盘声和“早睡党”的困倦在深夜碰撞;有人觉得垃圾必须马上清理,有人却能在“杂物堆”里待得很舒服;打电话声、游戏音效、看视频外放,这些声音很容易打破安静的氛围。

边界感的模糊:书桌上的私人物品不见了,结果发现被室友拿去用了;在电脑上和人聊得正开心时却感觉有人在后面看屏幕……每一次不

经意或是“故意”的过界行为,都会让人感到很不舒服。

part 2

解决思路

尊重是底线:要尊重别人不同的习惯、个人的空间、还有各自的隐私。

理解是桥梁:试着站在对方的角度想问题,理解人与人之间必然存在不同和差异。

沟通是良药:对室友有不满,应该早点用坦诚,平和的方式说出来,求同存异,不要憋在心里,生闷气,或者背后议论。


part 3

行动指南:从思路到做法



01

一起制定规则(很关键!)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尽快和室友们坐下来好好谈谈。重点明确几件事:熄灯时间(比如周一到周四晚上11点后、周末晚上12点后保持安静)、卫生打扫安排(具体到谁扫地、拖地、倒垃圾,多久打扫一次)、什么时候要安静(比如休息时间不能外放声音,打电话要去阳台或走廊)。可以设置一些大家都接受认可的小惩罚,比如没做到就请大家喝奶茶等。


大家同意、能做得到最重要。规则要清楚、具体、能照着做(比如“垃圾袋满了就换”而不是只说“保持卫生”),并且大家都要真心同意。可以写下来贴在显眼的地方,方便提醒和遵守。



02

保护个人隐私      


不乱问、不乱传:室友家里的事、感情的事、学习情况这些私事,如果室友自己不说,就不要去打听,更不要告诉别人。

室友在用电脑、手机时,不要离太近,更不要在背后看屏幕。用别人的东西,特别是私人物品(像化妆品、衣服)或者贵重物品(像电脑、相机)之前,一定要先问清楚,别人同意了才能用,否则容易引起不必要的矛盾。


03

好好说话(沟通的技巧)        



如果室友的行为确实影响你了(比如闹钟响很久不关、东西占了太多公共地方),试着用“我”开头来说你的感受和希望:“你昨天的闹钟响了大概五分钟才关,我睡觉容易醒,被吵醒后就睡不着了,下次闹钟响了能麻烦你快点关掉吗?” 这显然比说“你闹钟吵死了,能不能靠谱点!”更容易让人接受。

还有,对事不对人。“深夜敲键盘的声音有点大,能不能换个键盘?”这样比说“你太自私了!”要好得多。



04

不求亲密,但愿和谐  


不要觉得室友非得是特别好的朋友才行大学室友关系更多是因为住在一起才有的关系。互相尊重、有礼貌、遵守基本的生活规则,这样宿舍就能和谐了,不必强求过度的亲密。

能成为好朋友当然好,但保持舒服的距离,互相理解和支持,通常比强行变得很亲密更能长久相处。要接受大家有自己的朋友和活动安排。


05

找人帮忙  


别害羞,找人帮忙并不丢脸!如果你和舍友坐下来好好谈了好几次,问题还是没解决,或者遇到了自己很难处理的情况(比如被一直孤立、被人用言语或行为欺负、东西被故意弄坏、吵架吵得很凶感觉不安全了),一定要及时告诉其他人,找人帮忙。

宿管阿姨、辅导员、班主任都是你可以帮你的人。他们处理过类似问题,可以帮你们调解、在需要的时候出面,不要等矛盾深化了才去找




愿这扇门后的十几平米,成为你们在长沙理工大学的校园里,疲惫时可以真正放松、学习时能安心专注、欢笑时有人分享的一方天地。用心经营,这个“家外之家”定能承载你们未来几年最温暖的大学记忆。


END


撰稿:唐子哲

编辑:唐子哲

一审:卢灵舢

二审:易敏

三审:陶传谱

来源:长沙理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