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文法学院醴陵釉下五彩瓷调研团来到湖南工业大学陶瓷学院拜访了学院常务副院长、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的传承人宋华青老师。
宋华青老师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工艺美术专业,师从蒋啸镝教授,后得到丁华汉、陈扬龙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指点,潜心于陶瓷工艺设计、釉下五彩陶瓷艺术研究。其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色彩典雅,能很好的将现代装饰艺术、中国传统美术和醴陵釉下五彩工艺巧妙结合,创作出独特的瓷器艺术作品,其中多件作品在国内外陶瓷艺术研究展览获奖并被收藏。
对于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与创新,宋华青老师有独到的看法。他告诉我们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工艺很美,它经过历史的打磨,自成体系,1380℃的高温最大可能的减少了有害元素的扩散,做到卫生、安全。可是仍有大多数人要么只知其名不闻其器,要么见过其器却不知其名。醴陵釉下五彩瓷知名度与知晓度的不对称影响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发展。
他强调:“传承与创新是一个很大的主题,我们要细节化,实在化,怎么创新,怎么传承才是真正要去落实的事情。”大环境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建设,积极培养全社会传承意识和文化自信,怎么去做是全社会应该重视的问题。
他建议,更好的落实传承,政府首先要起到带头作用。“我们最好以政府的名义制作一批具有传统醴陵特色的釉下五彩瓷,赠送给各个省市的博物馆收藏,让更多的人看到醴陵釉下五彩瓷的魅力。”宋华青老师说道。醴陵作为一座历史古城,从东汉起就未更改过姓名,百年历史造就醴陵的不平凡。醴陵瓷器直到现在还有许多的大师、匠人,但遗憾的是,却没有一套专业的理论研究记载醴陵技艺,这也影响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传承。“没有文字和语言的民族容易被同化,同样,没有文字的记载,理论体系的缺乏,很容易让醴陵釉下五彩瓷丧失竞争力”宋华青老师告诉我们。
因此,为了加快醴陵釉下五彩瓷理论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在工艺上做出努力,更要在理论研究方面加大深度。就目前而言,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理论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宋华青老师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与其他陶瓷协会成员积极参与《中国工艺美术全集.湖南工艺陶瓷卷》的编写。其在2015主编的《醴陵陶瓷起源与发展》成为醴陵市中小学陶瓷文化知识读本,扩大中小学对醴陵釉下五彩瓷的认知。
在回答“醴陵釉下五彩瓷发展的其他限制因素”时,宋华青老师告诉我们“器形成旧,设计老套,包装笼统”是醴陵陶瓷工厂生产的集中问题。五六十年代醴陵的陶瓷生产厂以国有企业为主,大多瓷器生产过程是由陶瓷研究所负责器形的研究下发到各个工厂加工。这在当时推动了地方产业的快速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工厂的创新意识。等到工厂体制改革,陶瓷研究所的责任逐渐淡化,许多中小型工厂因为创新投入成本巨大,走上了“固守老本,复制新品”的道路。自主创新力的缺乏,是醴陵陶瓷行业的普遍状况。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是醴陵釉下五彩传承的活力。
宋华青老师还告诉大家,湖南工业大学陶瓷学院的创立,具有很大的意义。它能够将教育与产业结合,为醴陵陶瓷的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有利于提高陶瓷行业的文化素养培养出一批有能力传承有能力发展陶瓷产业的接班人,一批具有新时代思想创新意识强烈的工艺大家。

(文/图 廖金燕 何璇 审/魏桃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