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由文法学院副院长颜建华带领赴益阳市“非遗”扶贫暑期调研团队来到了益阳小郁竹艺传习所。
益阳小郁竹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明初,据《益阳市志》记载:“早在明代初年,益阳竹器即成行业,从业者遍布城乡各地,产品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在清代,益阳是驰名江南的“竹器之城”,茅竹湖的水竹凉席、贺家桥的小郁竹器、三里桥的竹骨纸伞被誉为“竹城三绝”。“郁”,益阳方言,是将竹材构件加热弯曲,使之符合造型需要的一种工艺。益阳小郁竹器就是以这种工艺为主,结合拼、嵌、榫合等传统技法制作的小竹器。小郁竹器造型美观,做工精细,是湖南优良的传统工艺品。2006年小郁竹艺被列入了湖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2年入选第三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调研团队在传习所见到了小郁竹艺传承人危禄绵老师。危禄绵首先带领大家参观了传习所内美轮美奂的小郁竹艺艺术品,并介绍了小郁竹艺的工艺及技术核心。随后,危禄绵在竹林接受了调研团队的采访。在谈到小郁竹艺文化,危禄绵表示,小郁竹艺文化不仅在当地影响广泛,更远传非洲等,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而对于小郁竹艺目前发展的困境,危禄绵这样说到:“表面上,小郁竹艺的发展困境在于资金问题。更深层次上,社会对传统文化认识的缺失和对传统产品接受能力较低,传承人的缺乏,才是小郁竹艺发展的最大困境。”
通过这次调研,调查团了解到:益阳小郁竹艺依托政府支持,政策扶持,日益发展。但仍存在资金短缺,人才不足等困境。小郁竹艺不仅产品实用、大方,其蕴含的竹文化更是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促进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同时,非遗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才能更好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社会共同进步。



(文/胡泽苏 图/张雨豪 审/魏桃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