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主办
  • 书记信箱:cslgsjxx@csust.edu.cn
  • 校长信箱:cslgxzxx@csust.edu.cn
当前位置: 首页>>学工在线>>正文

以针为器 挑起“扶贫”之担

2019年08月23日 09:39 来源:文法学院

用树枝和石头下棋,坐在古树下数纱,在有百多年历史的接龙桥上歇凉聊天,这是泸溪县芭蕉坪村的村民最享受的时刻。为深入了解泸溪县挑花的发展状况,822日,文法学院赴湘西非遗调查团来到梁家潭乡芭蕉坪村,在村妇联主席熊先春女士的带领下,调查团走访了芭蕉坪村,学习了挑花并了解了挑花的相关情况。

挑花,当地也称数纱,是苗绣的一种。挑花纹样是由无数个字单纹严密组合编织而成,像十字绣又不是十字绣。绣的时候,横着四根线,竖着三根线,每根线之间又有不同的方向,看似简单,实则繁杂。挑花要求每针都必须准确,因此挑花的正反面都很整齐。在芭蕉坪村,调查团的成员跟着当地的绣娘,穿上带有挑花图案的苗族服装,也开始挑花,在绣娘的耐心指导下,调查队的成员又多了一门能拿得出手的手艺。

此次调研,调查团通过走访村落、采访当地居民及部分村干部了解到,芭蕉坪村共有一千六百多人,但留在村里的只有几百人,其中会挑花手艺的约有七十人。村里的古树林是妇女们最佳挑花地点,每到农闲的午后,绣娘们便拿上装有针线和自己织的布料的竹篮,来到古林群,开始把自己心中的图案一点点展现在布上,然后就有各种各样的作品。

挑花一般会出现在头巾、腰带、洗脸布以及苗族服装上,与其他苗绣最大的不同是,挑花的并不是预先画在布上的,而是在绣娘的心中,我看到牡丹花很好看,便想绣一朵牡丹花。已经挑花二十余年的绣娘张秀英笑着说道。张秀英有很多自己的原创作品,即前人没绣过的图案。数纱的大多数图案都是鸟兽虫鱼等自然之物,枫叶、蝴蝶、螃蟹......但凡是能想到的,绣娘们总是能用自己的方法呈现出来。

近年来,芭蕉坪村外出务工人数不断增加,挑花的发展也面临着断层问题,但自2011年挑花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挑花面临的困境也在逐渐改善。芭蕉坪村每年都会组织学习挑花的相关培训。据统计,通过销售和租赁,挑花每年能够为芭蕉坪村带来近20万元的收入,为芭蕉坪村脱贫工作贡献了重要力量。

(文/陈英 曾沅芷 /董依然 陈英 /魏桃初)


上一条:红色热土上的文化摆渡者 下一条:走进掩映在沅水湖畔的神秘文化 文法学院非遗调查团赴湘西开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