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没有电脑和打印机的古代,书籍是怎样‘诞生’的吗?”7月11日,在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竹叶坪乡金龙村的一间教室里,能动学院“红烛”科普筑梦团暨匠心传承实践团志愿者刘嘉雨向小朋友们抛出了疑问,以一场非遗手工“沉浸式”体验课堂,带领他们一起走进活字印刷术的悠久历史,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课堂上,刘嘉雨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图片展示和实物模型,将“活字”的巧妙之处直观呈现——“一字一印,排版成章,重复使用”,让抽象的古代智慧变得触手可及。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惊叹于古人的创造力,对字模、海绵刷、宣纸、拓板等有了新认识。
“哇!真的印出来了!”“好神奇啊!原来古时候的书就是这样印的!”在活字印刷拓印体验环节,孩子们分组协作,化身“小小印刷匠”,现场从“知识工厂”变成了“活字印刷厂”。将一个个活字排列整齐,组成自己想要的词句,小心翼翼地在字模上均匀涂抹墨汁、铺上宣纸、用棕刷或拓包轻轻按压……孩子们在每一个步骤都专心致志。“刷墨要均匀,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按压的时候要稳,用力要轻。”在志愿者的指导下,孩子们屏息凝神地揭开宣纸,当看到自己亲手拓印出的清晰、古朴的文字时,大家脸上洋溢出快乐的笑容。
“今天的课堂太有意思了!我不仅更加了解活字印刷术这一伟大发明,还自己动手印了一首诗。感觉就像穿越回了古代,亲手触摸到了祖先的智慧。我要把这张作品带回家珍藏起来!”参与活动的学生杨天一激动地说。
“活字印刷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通过这种沉浸式动手体验,我们希望能点燃孩子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与热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红烛”团队志愿者表示。
这堂非遗手工体验课的开展,是能动学院芙蓉学子公益项目暨“七彩假期”志愿服务项目的组成部分。未来,长理学子将持续发挥专业所长,以文化赋能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文/陈颖 程子峰 图/薛焱文 胡湘茹 一审/陈颖 二审/张晓烽 三审/王明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