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 正文

化学学院系列学术讲座

2016-05-23 

报告承办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基于纳米材料催化特性的电化学分析

报告人姓名:夏兴华

报告人所在单位: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

报告时间:2016年5月26日下午3:40--5:00

报告地点:工科三号楼A320会议室

报告人简介:夏兴华,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8),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1),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2006),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现担任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生命分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化学会分析化学学科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专家等职务,为《Journal of Electroanalytical Chemistry》编辑,《Scientific Reports》、《Talanta》、《科学通报》、《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学报》等11刊物的编委,为2010-2013年μTAS国际微全分析系统会议编审团成员。198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89年获厦门大学硕士学位,1991.8-1993.1获国家教委奖学金赴德国波恩大学作访问学者,1996年获波恩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在德国慕尼黑国防军大学(1996.1-1997.4)、德国马普协会柏林Fritz-Haber研究所(1997.5-1998.9)、荷兰Utrecht大学Debye研究所(1998.10-2001.1)任博后和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仿生纳米材料、光电生物传感与微纳流控生化分析系统等。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课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面上项目)、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等项目22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主要骨干。已在Nat. Commun.,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JACS, ACS Nano, Phys. Rev. Lett.等刊物发表论文250余篇;撰写专著4章,合作翻译《电化学》专著1部。申请中国发明专利24件(授权15件)。研究成果“微纳米尺度材料界面特性与生物电分析新方法”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11)。

报告承办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青年教师怎样做好科研

报告人姓名:龙亿涛

报告人所在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16年5月30日上午9:30-10:30

报告地点:工科三号楼B318

报告人简介:龙亿涛,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1989年山东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1在德国Heidelberg大学做博士后。其后分别在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化学学院(ENSCP)、加拿大Saskatchewan和Alberta大学、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做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光电分析化学课题组,搭建了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装置、纳米光谱电化学检测装置等分析平台,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分析、单纳米粒子光谱电化学、含醌仿生界面传感和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等。目前承担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仪器专项等课题。已发表包括Nature子刊、JACS、AngewChem和ChemSoc Rev的SCI论文180多篇,取得专利12项。ACS Sensors副主编,兼任< 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Theranostics、MicrochimicaActa编委和RSC Advances顾问编委。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英国Bath大学、Birmingham大学(2014-2017)和加拿大Western大学(2014-)访问教授。

报告承办单位: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纳米孔道单分子电分析化学研究

报告人姓名:龙亿涛

报告人所在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2016年5月30日上午10:40-12:00

报告地点:工科三号楼A320

报告人简介:龙亿涛,华东理工大学教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博士生导师。1989年山东大学本科毕业,1996年获南京大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1999-2001在德国Heidelberg大学做博士后。其后分别在法国国立高等巴黎化学学院(ENSCP)、加拿大Saskatchewan和Alberta大学、美国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做研究工作。2007年回国在华东理工大学组建光电分析化学课题组,搭建了纳米通道单分子分析装置、纳米光谱电化学检测装置等分析平台,研究方向包括单分子分析、单纳米粒子光谱电化学、含醌仿生界面传感和环境污染物现场快速检测等。目前承担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重大仪器专项等课题。已发表包括Nature子刊、JACS、AngewChem和ChemSoc Rev的SCI论文180多篇,取得专利12项。ACS Sensors副主编,兼任< 化学学报>、< 分析化学>、Theranostics、MicrochimicaActa编委和RSC Advances顾问编委。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英国Bath大学、Birmingham大学(2014-2017)和加拿大Western大学(2014-)访问教授。

附件:

上一条:混合系统与位置域控制 下一条:冲积河流自动调整机理研究进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