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理工岁月 > 正文

王瑞甫的故事分享

2016-03-30 

20年前秋天,我背着简单的行李,父亲带着我一道来到了美丽的星城长沙,第一次踏进我那可爱的校园——长沙交通学院。当时,由于家境贫困,第一次远离家乡,带上东拼西凑来的3600元钱来到了学校,交完学费及住宿费后已所剩无几。父亲返回后,我立即找到了我们年级的辅导员李伟老师,向他陈述了自己的实际情况,当然说话中略微夸大了事实(当时还剩几百元钱,每个月我的生活费开支也就是80到100元左右),其实只是为了能更快找到勤工俭学的岗位,不想再向家里拿钱上学。

那时,我的大哥也正在念大学,且只比我高一个年级,弟弟还在上初中,母亲在家干农活,就靠父亲一人在外干极端苦力活挣钱养活一家,还要供我兄弟三人上学,故自己感到压力非常之大。1996年,李伟老师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毕业来校任教,第一届就带我们96级新生,感觉非常亲切。他年轻帅气,英俊潇洒,谈笑风生,既严肃又活泼,给我们如沐春风之感,一下子就成了新生们的偶像。由于急于找到一份工作,我迫不及待地向李老师吐露了当时的心情。没想到过了两天,李老师就悄悄地找到了我,说是学校考虑到我的实际情况,给了我两百多元的生活补助。我当时一下子感动得热泪盈眶,那可是两三个月的生活费啊!但是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些钱是同学们你十元我五元的向我捐助的,我一下子就觉得非常过意不去,毕竟我的情况也不是困难到如此的地步,学校里一定还有比我更加困难的同学。

之后,我顺利地得到了勤工助学的机会,每个月有80元的收入(每天放学打扫教室卫生),再后来又到了建工系的计算机房去管理50多台电脑,收入更高了一些。我一直想把这些钱退还给同学们,但是苦于没有合适的机会,以致内心纠结无比,时间一长再提起都感觉不是很合适。于是,大学毕业了,学校免去了我部分学费,我通过毕业的那个暑假和陈浩军老师一起,设计长沙市二环线立交桥工程,得到了3650元的报酬。除了一次性还清所欠学杂费外,还剩900多元到湖南大学去报到,刚好也够那边研究生班的所有费用(因为我考的是公费的,只需交住宿费及书本费即可),从那以后一直跟着湖大的老师们搞设计、监测、监理等,直到毕业参加工作。

每当回想起刚进大学的日子,内心非常感动:感谢同学们的解囊相助,更加感谢李伟、刘晓珊等老师以及母校给了我家庭般的温暖,让我积极向上努力,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工作十多年了,虽无太大的成就,但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穷孩子,能够改变家庭状况,改变自己的命运,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也做出了点成绩,我也知足了。

王瑞甫2016年3月于贵阳

附件:

上一条:遥在上海,心系母校 下一条:认真地年轻过 作者:秦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