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理工岁月 > 正文

忆长理——来自香港的院草学长的母校情结

2016-04-05 

忆长理——来自香港的院草学长的母校情结

作者:李成

2009年6月,我18岁刚成年。跟许多同龄人一样,参加高考,找学校,报志愿。9月完成本科新生入学手续,在学长学姐的指引下,领上生活用品,住进了云塘校区行健轩二栋,正式成了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一员。

对母校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切都好新。新建的云塘校区,几乎找不到参天大树,只有一排排的连叶都没长齐的小树苗立在路边;教学楼外墙红红的瓦片整整齐齐,找不到一丝裂纹;楼道里隐约能问到刚刚粉刷完的气味;沥青路上的躺着的白色路标干净且醒目;走在云影湖畔小石拱桥上,不用担心雨天会踩中“水雷”(石板砖下空鼓积水,踩中后裤子鞋袜全遭殃);爬上云霞山顶,眼前的实景沙盘,满目青春,崭新的。长沙理工,这个“后生仔”用力彰显着“我们正年轻”的朝气和“我们正拼搏”的锐意。

四年里,满满当当。大部份时间我算是苦在其中,悟在其中。除了上课,就是忙着参加社团,忙着学生会活动,忙着科技立项,忙着挑战杯,忙着复习雅思,忙着申请学校……偶尔能闲下来,也会逼着自己一星期看两三本书。多亏了那会老师“逼”、自己“虐”,日后回想起那段日子,才会泛着金属质感的光。

2013年6月,距离入学有一千多个日子后,我在金盆岭校区土木楼领到了印着自己名字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过完这一千多天,我仍然是个对专业一知半解,对社会充满好奇的小白。不管怎么样,我借着四年所学,总算要离开从出生就没离开过的长沙。一头扎进世界人口密度最高城市之一的香港,成为港漂一族。

说实话,刚来到香港,我第一次感受到母校还有多长多艰难的路要走。身边的同学有复旦、武大、浙大毕业的传统名校派;也不乏美国、英国、澳洲等毕业的海龟派。自我介绍时,他们只需要报出学校名字就好。而我,常常得解释这是所扎根于长沙,仍在成长中的学校,他的路桥等专业还挺牛的。尽管你现在不认识长沙理工,我会让你在今后慢慢了解。

不可否认,在中国名校排行榜前一百位中,仍未发现长沙理工的身影;在内地,参加部分企业招聘时,我们仍会因为“双非”身份而被拒之门外。好在港企并分不清什么内地大学排名,也不知道985、211这回事。硕士毕业后,我还是顺利留了下来。进了一家地产公司,身边的内地同事分别毕业于港大和浙大,据说几乎都是当年高考的全省前几名。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成为很好的同事,共同完成工程项目。偶尔还会开开玩笑跟大家说道“大长理”。早我几年到香港的学姐张芳,现在去了康奈尔大学,成了别人口中的“大牛”。相信在那,大家也开始知道中国有所高校叫“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长理人去到世界不同的各个角落,开始建立根据地,共同编织这张长沙理工的网。于是,手机里开始出现各种根据地的校友群,彼此分享着工作生活的点滴;在朋友圈里能第一时间看到郑校长成功当选院士的喜讯;骄傲的交通学子创办了“云游儿”公众微信号,志在帮助更多长理人走出国门。于是,越来越多的圈子开始通过这些“活名片”得知长沙有所高校叫“长沙理工大学”;了解长理不仅有个高颜值的校区,还孕育着一代又一代敢拼敢闯的长理人;认可长理的办学宗旨和教学理念。

学校的成长和成功,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和从这走出去创造世界的人。老师们指引一个个懵懂少年开始认识专业,摸索人生;学长学姐借以榜样的力量分享故事。尽管我们一直都在努力,但仍需时间的积累。2016年,母校办学六十周年。就好像云塘校区里的小树苗刚刚将根伸开,叶茂出,这得感恩过去每一个长理人的努力。未来,还得等着更多的长理人浇灌。盼枝繁叶茂,望桃李天下。

李成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13届道路工程

2016年3月于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

附件:

上一条:不忘初衷,方得始终 作者:张芳 下一条:忆理工——写在母校纪念办学六十周年之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