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60周年校庆,各地校友通过网络联系在一起,看着电脑、手机屏幕里熟悉的、陌生的名字,都滔滔不绝地说着关于曾经的回忆,记忆的闸门被轰然冲开,一幅幅一帧帧不能忘却的画面,一页页一篇篇刻骨铭心的书卷,都涌入脑海。
2007年入校,越是接近学校,心里越是发凉,这哪里是我梦想中的大学殿堂:来来往往的渣土车,尘土飞扬的西校门,矮小破烂的学生街,荒无人烟的校周边。我估摸着大家都是硬着头皮走进了长沙理工大学,不太情愿地开始了人生的新征程。然而,当母校把来自五湖四海的我们聚集在一起时,发生的化学反应完全掩盖了正在建设中的母校带来的不快,老师们、同学们相处其乐融融,宿舍、教室、办公室都充满了欢声笑语。一起满怀期待与祝福,想象着建成后的学校。
因为是新校区,宿舍楼的设施都是最新的,住宿条件要比其他学校的好很多,四人一间,有阳台有独立卫生间,那时候跟高中同学聊天,那一股自豪的情绪,现在都记忆犹新。学校规定每晚11点准时熄灯,年轻的我们精力旺盛,都搬着椅子凑到卫生间那块,因为那里的灯整晚有电。借着泛黄的灯光,有时候赶着写课后练习作业,因为第二天有这个老师的课;有时候突然想起明天要交入党申请书;有时候周五晚上会叫上隔壁宿舍的同学凑在一起玩升级......那时候宿舍没有网络,卫生间门前那一块空地,承载了我们多少欢乐。
大学跟高中不一样,虽然有班级建制,但是没有固定的教室,上课也是一个专业的一起,像我们网络0701和网络0702基本属于一个学习班。人一多,笑声也就越多。为了督促学生到堂听课,老师会不定时点名抽查,湖南方言比较多,塑料普通话口音比较重,点名,自然成了我们的笑点,也因为这个,很多同学都多了亲切的外号:刘慧成了“刘狒”,刘赛成了“刘帅”,丁明珠成了“丁明居”......更巧的是花名册顺序,有几个同学名字在一起,最后一个字都是“峰”或是连着几个同学的名字都是叠名,在点名的时候,调皮的我们都会跟着老师一起念出这些同学的名字,老师被眼前的巧合和调皮逗笑,昏昏沉沉的情绪一下就被冲散,一堂课就在这样轻松欢快的气氛中开讲。流动的教室,固定的笑声,陪伴了我们四年的学习。
到了大学,讲究自律教育,每个学院都会有学生会,跟学生联系最多的是每个年级的辅导员,他们的办公室——学生工作办公室也就成了我们最常光顾的地方。感性的彭珊老师会跟我们分享她的故事,教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温暖的邵巧艳老师跟学生吃住在一起,关心着每一个学生的情况;憨憨的任志祥老师不管遇到什么事,都是咧着嘴嘿嘿一笑,云淡风轻。临检前期,学工办就跟打仗一样,每个部门的学生干部都聚集在一起,整理核查自己的资料,辅导员也清查自己所辖管的领域和年级资料。相互间传递物品资料,打打闹闹。熙熙攘攘的学工办、高低起伏的欢笑声,让我们沉醉在其中,流连忘返......
如今,我已从母校毕业五年,滴滴点点的大学生活,历历在目。时间犹如一股清泉,细细地洗濯着母校给我的回忆,那些念念不忘的,将变得更加干净明亮。
计通学院2007级网络专业李东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