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理工岁月 > 正文

源头的寄托

2016-07-20 

作者:胡又才

原长沙交通学院是长沙理工大学合并组建单位之一,它的源头是1956年2月交通部创办的长沙航务工程学校。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新,急需发展教育事业,当时大中专学校崛起。中专学校是很多有志青年而又家庭经济条件差的首选。我在益阳上中学时,家里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现金,除了助学金外,自己应交的部分,每2个月步行60里从家里背60斤米,交给学校后才可以继续唸下去,好不容易拿到了中学毕业证。我没有多想,看了一下招生广吿,就毅然报考了航校。8月我幸运地接到了录取通知书,高兴劲无法言表。我飞心似箭,月底挑着简单的行李步行25里,到桃江坐小火轮经益阳转“洋船”,到达长沙坡子街迎新站。终于坐上学校大卡车来到了我人生道路的起点母校。第一眼见着的是大红对联:“迎新生庆开学满腔热忱归航务、踏金盆倚岳麓三湘子弟汇长沙”,我一边报到一边回味着对联的内涵,与现实多么地贴切,我是新生,从湘北来到了金盆岭,归航务啦!我心在笑,真有点压抑不住心跳,与同学们初次相见,却像久别重逢的亲人,都是热情满怀,很自然就融恰在一起了。

9月1日如期举行了首届开学典礼,校长讲了学校的棣属关係,办学的宗旨和培养目标及现状,要求全体师生共同努力建设好学校。当时学校的状况是:征有55.8亩丘陵地,一部小美式吉普车,一部旧式大卡车,200多张双层木床,50多张四方木餐桌。还有用竹子和木条在处女地上搭建的与施工队一样的三透工棚(透风、透光、透音),用作师生宿舍,食堂和其他公用房,唯一的正式校舍——学校食堂(兼礼堂,840平方米)刚完主体,正在装修。教学楼、教工住宅、学生宿舍等正在紧张施工。学校周边是稻田、菜园和4口水塘,站在哪里都可以眺望岳麓山。

同学们对这一切很淡定和认可,没有什么说法和怨言。大家知道建校筹备处从成立到开学还不足半年,吃喝拉杂睡都有出去,安排很到位。8人站着围一桌(班上编的名单)就餐,白面馒头可口,饭管饱,菜也适宜,大多数同学家里还没有这样好的伙食。有一天付洪付校长到食堂巡视,还有几位同学在就餐,问他们,你们是吃得饭,还是吃得慢?有位同学说,都有点,大家会意地笑了。

因为教学楼在建,借用毗邻的水利电力部长沙地质钻探学校(后改长沙电力学校)教室,错时上课,早晨6点钟排队领取馒头边吃边走,赶上第一、二节课,8点按时退出,以此轮流三次,同学们结伴而行,还走得那么匆忙。校区面积本来就不大,而绝大部分为施工场地,学校还是在安全的空地开避了几个土兰排球、羽毛球场和单双杠等器械池。晨操和课间操如期进行,下午文娛活动时间,有时以班为单位跳集体舞,唱着“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朋友,敬个礼,握握手,笑嘻嘻,大家一起跳舞,再见”,晴天学生会体育部差不多每天都安排有班级之间,或外校来进行兰排球比赛,男女同学都自动充当啦啦队,特别是与外校比赛,球场围得水泄不通,说加油声响彻雲宵不为过。学生会劳动部在课余时间和周末,有计划地安排各班,还有老师一起参加建校劳动。征用地是4个山包和洼谷,那个时候没有机械平整土方,就是手挖肩挑,并且都是四类坚土,没有一点劲连二齿锄都抬不起。男同学挖,女同学挑,都非常卖力,为班争光。在劳动和文体活动中有个“亮点”,很多男女同学打赤脚,好多同学因家庭经济困难买不起鞋子,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同学,动不动就一双赤脚。这些也可以说明同学对现状是适应的,乐观的,知足的。遵循对联的寄托,也可以说是校训,满腔热忱,尽心竭力支持和参与学校的建设。

到1957年上期已完成大小校舍10栋,建筑面积12918平方米。同学们兴高采烈搬进了属于自已的新教室和宿舍,男同学还可以在新的田径场踢足球。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大家的学习极积性更高,都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按照教学大纲,有30多门课程,僅力学类就有:工程力学、结构静力学、水力学、土力学、材料力学;很多教材是苏俄的翻释本,这些书比较难懂,为了掌握书本知识,很多同学中午和星期日都不休息,在教室里啃书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经过一年半多的刻苦学习,大家已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测量课在校内进行了教学实习。1958年4月,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精神,决定由部分教师和部分学生组成三个工程队,即“一校兼三队”。承接了岳阳城陵机造纸厂专用码头勘测和施工;湘江支流潇水勘测设计;澧水支流渫水勘测设计和石门磷肥厂码头勘测设计和施工;资江中游誌溪河渠化工程施工管理等。教学方式是以工地为课堂、以工程为教材、以工人为教师。同学们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现场看和做,把理论与实踐紧密结合,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了视野,为走向社会转化打下了基础。同学们工地生活很艰苦,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勘测队更艰苦,宿无定所,吃无定时,两、三天搬一次家,借老佰姓家开地铺,整天与水打交道,还有安全问题,我们班李绍斌同学在石门渫水测量,涉水到对岸立尺,溺水牺牲了,大家非常悲痛。当时我们航1班担任渫水150多公里测量,渫水的中上游是高山峡谷、岩壁陡峻、坡度70-80度、长波浃渫、故名渫水。从泥市到水南渡10多公里无人烟,江中到处是明礁暗礁,形成漩涡险滩。测量队挑选8、9名会游泳的男同学,组成突击队负责完成。食宿都在一条小木船上,不是打赤脚,而是打赤膊,只穿短裤,因为很多悬岩下无岸边,只能涉水而过。大家以此为笑料,自娛自乐。当地船民上行时7、8人拉纤,下行叫放船,无法划浆,在船头架一把木质形似关公刀,老船工坐船头,全神贯注,手一摆,“左扳舵”,“右扳舵”,船像骏马向前冲去。同学们第一次见状都惊呆了,给大家带来不少乐趣。

“一校兼三队”的教育模式,当时很多报纸进行了报道,得到了交通部和教育部门的认可。同学们才体会到理论,只有在实踐中才能得以检验和提高,才能实现理论自身的价值。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大家都付出了辛勤劳动,也吃了不少苦,但没有一人退缩,苦中有甜,大家懂得一份劳动就有一份收获。同时也悟出了我们所学的专业特点,就是筑港、筑坝、建闸、疏浚等方法开发和改善航道,就是要去做还没有做过的事,最大限度地提高水上运输能力,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要有战胜困难和攻苦食淡的精神,否则你就学错了专业。

1959年10月4日举行首届毕业典礼,会开得隆重而热烈,学生紛纷表态,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届毕业生387名,分赴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青海、港澳台)。同学们到达工作岗位后,很快进入角色,只要是所学专业范围内的工作都能上手。不久,学校曾经向用人单位作过调查,报告中大概意思是“同学们表现很好,不但能吃苦,还会做事”。没有辜负学校和老师对我们的期望。后来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成为单位的高级工程师和负责人不在少数。退休后还长期被本单位或外单位,聘任为总工或技术负责人。最近还得到消息,已是古稀又十年,还有几个‘老玩童’在发余热,如果没有热,人家还会去烤吗?在这里只介绍一位,也只说几个主要的数字和名词,就可见他卢山真面貌。他就是港1班邹南昌同学,当时分配到天津河北省大运河工程指挥部,工作不久,单位变动频繁,並且遇到了人为“障碍”,工作始终与劳动相伴,16年后才跨越“障碍”,登上用武之地——天津市政设计院。先后撰写并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其中获奖论文60篇(注:优秀论文奖或优秀论文一、二、三等奖),有的收入“国家科技文库”、“建设文库”,有的参加国际、全国学术会议交流。1992年8月评为高级工程师,1998年先后被南开大学、天津城市科学研究会聘为特邀研究员,2000年评聘为正高级工程师,同时获得天津市总工会“天津市自学成才奖”。如果邹同学不耽误16年,会出更多成果,为国家作更大贡献。

邹南昌同学是怎样跨越“障碍”和走向闪亮人生的?他在自著“脚印”一书中是这么说的“现在心情很平静,重新认识为我设置的各类‘障碍’,是基于增加对我的考验吧!而面对‘障碍’,我没有消沉,也不能消沉。我坚持着,忍耐着,形势只能使我继续努力向前走!35年来,我实事求是地面对现实,脚踏实地,满怀激情地迎接一个又一个生产任务,全身心地拼搏承担的工作之中”。这就是我们的同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工作岗位,都能遵循源头对大家的寄托——满腔热忱归航务。寓意古人朱熹的二句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热忱就是源源不断的活水,热忱是一神奇的要素,它可以战胜困难,可以出智慧,也是成功的基石。

当今,我们的党中央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奔小康,做两个100年中国梦,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都要满腔热忱全力支持和担当,只要我们热心、用心、齐心,一定能梦想成真。

胡又才

2016年7月

胡又才,笔名:又天亮。1959年10月毕业于长沙航务工程学校航道工程专业301班,退休前担任交通学院基建处副处长。

附件:

下一条:沁园春.忆长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