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母校六十周年华诞,做为理工学子,能有幸陪母校走完五分之一的时光是非常庆幸的。
这些年来一直想写点关于成长的故事,但总是被各种忙各种理由占用了业余时间,一直未能动笔。前段时间接到了阳老师的电话,说希望能够以校友的身份写一篇关于自己与理工大学的故事。我告诉阳老师,其实我的事情您都知道,因为一直以来都有您的陪伴,再加上感觉自己挺普通的,所以觉得没有什么好写的,但后来想想,其实这些年来发生了很多事情,身边的人和事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从未离开”。
作为2004级土木工程(岩土专业)唯一一个还留守的学生,我陪伴母校走过了12年的时光,听起来很长,但实际上入校那天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还记得我到长沙火车站的时候是凌晨2点,学长学姐把我接到了校车上(没有空调,有些热),算是开始了我真正的理工时光。在本科阶段,大家聊得最多的话题无外乎集中在:恋爱、游戏、足球、学习上,为什么我把学习排在最后,是因为我当时属于不爱学习的一类,但我告诫自己,至少要保证不挂科,因此我大学四年全部考试一次性通过。最让我伤痛的事情是英语四级连续考了6次才通过,现在回想起来还真佩服自己的耐性。大学四年过得很快,一转眼便结束了,以为自己即将离开理工大学,还曾经因为即将的离开还整夜睡不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上铺兄弟说他打算继续读研究生,当时我也是一时兴起说那就一起吧,没想到最后我坚持了下来,反而上铺兄弟半途而废。在依依不舍中送走了同学,但留下的不仅仅是我自己,还包括爱情。大学本科四年最大的收获可以说比较多,但总结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成长。
没有本科入学时的激动,2008年9月,我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师从我的恩师蒋中明老师,在蒋中明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比如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人等,但相比这些,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一种认真的态度,在这种态度下,我在实验室足足的坐了3年,这3年是我进步最快的3年,每天都能感觉到自己有新的收获,对学问有新的见解。出于对学问的兴趣,甚至在这3年里有2年未曾回家过年。这三年还给我带来了自信。
或许是我和母校的缘分,原本打算硕士毕业开始参加工作,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下决心要继续深造,恰逢母校一级学位博士点被授予,我于2011年开始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这一年我也收获了婚姻,博士阶段无疑时非常枯燥的,但时常在新校区云影湖边走走也多了一份闲暇,有段时间甚是煎熬,但终归还是度过了难关。2014年,我终于博士毕业,令我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能够继续以教师的身份陪伴母校的成长,站在教师的角度让我对母校的含义有了另一分理解,它最开始给予我知识让我成长,现在给予我舞台让我施展。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普通的人,我唯一能为母校做的就是默默的陪伴,我将用余生来做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曾铃,男,1986年8月生,重庆江津人,工学博士、讲师,法国洛林大学国家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现为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教师。2008年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桥梁与结构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学位。同年考入长沙理工大学岩土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2011年6月硕士毕业。2011年9月考入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并于2014年6月毕业,学习期间获得国家博士奖学金、湖南省优秀毕业论文、湖南省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毕业后,留校进入长沙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学院从事岩土工程教学与科研工作,从事边坡稳定性分析、岩土工程数值分析、非饱和土渗流等相关研究,对降雨条件下的边坡非饱和渗流数值计算方法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见解。目前主持或负责国家自科基金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第二发明人申请专利10余项,目前申请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多项,在《中国公路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中南大学学报》、《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ility》、《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等国内外高水平学术期刊学术论文20余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