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生日过了1小时,我就收到大学班主任陈永发老师的留言:学校举办纪念六十周年办学活动,向校友征文抒发情感。我刚刚30岁,母校60岁,一直往前奔跑的我借此回忆自己大学的青春。
我05年考入长沙理工大学,当时的长理由长沙交通学院与长沙电力学院合并不到三年,很多人自称是新大学前三届,而我们这一届更加巧合,长理的两大校区,金盆岭校区(金村)与云塘校区(云村),我们均待2年,另外还去了当时的侯家塘校区做实验。
本科毕业后几年,我也时常回校看看,拜访曾经教我指导我的老师们。由于交通原因,我大多数时间回访金村,看着已经被封为危楼的南一宿舍楼,仍然有人挥洒青春的篮球场,走过以前走过多次二教与一教之间的林荫小道,看到有些教室还贴有我们组织的“请帮老师檫黑板,生物0502班宣”的标语,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大一大二时代的无知与懵懂,青年时的任性与迷茫,在这里成长。
毕业后我并没有特意去云村,因为在郊区不方便,当时也是认为对云村的感悟和金村差不多,直到又一次我偶然路过,才发现,我对那个见证我大三成长与大四毕业的地方和金村有完全不一样的体会。刚刚进入校门,那种笼罩在云雾中的校区楼,山上的“九云方尊”,浪漫的云影湖,巨型机器人般的图书馆,网传了好久的爱心楼,满车广告的702公交,立马带给我走进记忆的冲击感。离开这么多年,却还是这么熟悉这里,虽然校门外面已高楼林立,人流不息,相当繁华,但是对学校的感觉一点都未改变。经过弘毅轩宿舍与甘饴园食堂时,暗红色的墙壁,天蓝色的桌椅,那么普通却那么熟悉,顿时感觉这里有我曾经呼吸的气息。看到工科三号楼的蓝色桌椅,班主任一直未变的发型与笑容,程云辉书记对我们校友的真诚招待,我深刻感受到这就是母校,母校一直真诚地欢迎在外游子探望与回家。
为什么会对母校有这么深的情愫?以前不怎么懂,现在慢慢感悟到了。长理给年轻的我们提供了各种尝试的平台,想实验科研,有众多教授愿意亲自指导你;想社会实践,各种社团等着你,实际上各种想法我们都能在长理尝试。在长理,我也很幸运地尝试了实验科研与社会实践,并且为我以后的科研探索与为人处事,开启了很好开端。
大一期间,我通过选修课认识了我的本科导师李文健教授。当时对科研一无所知的我就随着李老师的引导开始了科研之旅,从随着老师出差,暑假实习,学术会议到自己参加项目申请与科研比赛。还记得大一时,李老师听到我参加学院课件演讲大赛,很少参加学生活动的他很愿意作为现场评委,并且从专业角度指出我演讲问题,让我获益匪浅。大二时,指导我申请到了学校的科研项目,拿到了500元项目经费,现在我还记得拿到经费的那一刻好激动,并且李老师多次带我去湘江风光带调研植物。大三时,指导我参加了长沙市的青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此李老师还拿出了珍藏多年的专利与各种证书。大四时,亲自指导我毕业论文写作与答辩到毕业。另外,向阳教授引荐我到中国科学院科研假期实习,让我有机会接触到科研达人与师兄师姐,现在我还和他们保持沟通;蒋雪薇教授选择我作为她的课程助教,我能看到课堂外的她为教好一堂课、带好一次实验而精心准备和认真负责。在长理,我深刻体会到了老师们对学生的无私帮助与言传身教,为我随后投身科研开启了很好的开端。谢谢你们!
大学时,我也凭借着青春的无所畏惧竞争上了号称全校最大协会会长,这个位置我发挥了热爱组织活动的特点,带着十几个人的团队,组织各种活动,也收获了不少情谊。这些平台的锻炼为我以后毕业闯荡江湖,待人接物提供了很好的训练。
毕业后我选择继续科研深造,又经历了中美加三国三所大学,但母校的新闻,我从未停止关注。从我在长理时的50年校庆到现在的60年校庆,我能感觉长理飞跃进步:郑健龙校长获得国家科技一等奖并荣升院士,很多国家高尖层次的人才与项目公示,以及顶端杂志经常能见到长理的名字,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聘请了多位知名教授来讲座与任职,现在也能感受母校明显已不甘于一所省级名校。在此,我感谢母校四年的培养,丰富了我的内涵,充盈了我的生活,祝福母校发展越来越顺利,早日成为全国重点大学!
李幸,2009年长沙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士。
2013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联合培养博士,2014年底获吉林大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博士。2015年到现在为加拿大圭尔夫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是有机发光材料的合成、光学性质及生物传感与细胞成像研究。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