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每年都会看一个以青春为主题的电影,今年也不例外,唯一的区别是自己对于青春这个词语本身以及它包含的人事有了和以前不同的理解。大多时候,讲起青春,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的大学时光。
记得那是一个漫长车程后的凌晨,在我下火车那一刻,稠乎乎的空气好像凝滞住了,没有感觉到一丝的风。我未曾进过砖窑,可是我所能想象中的砖窑应该就是这个感觉。当时就觉得,如果有人说这炎热可以理解为湖南人民的热情,那我当时肯定会以冷屁股应对。这就是我对长沙的第一印象。
凌晨的长沙,陌生的城市。独自一人的我在检票口停留了一下,回头向站内望去已看不到任何的火车。我相信,如果火车会掉头回哈尔滨,我会毫不犹豫选择立刻回去,准备复读。就当我眼睛里希冀的光渐渐暗下,失落的回头走出出站口时,发现有人举着长沙理工的牌子呼唤着像我一样的人聚集到他那里去——尽管他们也不知道这次出站的人群中是否会有他们等待的人。我站在那个印有校徽的牌子下,如果给我的眼睛来个特写,我相信那是精神而明亮的,身边一缕微风吹过,只觉这个火车站似乎也不是那么热了。
仍记得那个学长,只因我是这个学校的新生——只此一个我当时觉得很不成立的理由——便热情地拎着我的行李箱,引导我坐上了校车。校车上,我把头倚靠在车窗上,认真审视着外面的夜色。视线所及之处,看到了一个公交车站牌,没过多久它便从我的眼前到了我的身后,就这样一个站牌接着一个站牌。当我回过神,环视了一下这辆车上的面孔,心里很是忐忑,我不知道自己能否适应即将面对的一切人事物,只感觉,一进校园,校园好大,路长得没有尽头。
2010年,第一次班会自我介绍,由于紧张,自己一次又一次在心中默背即将要讲的话,同时又在庆幸不是点名介绍,于是我成了最后一个发言的人,当发言结束,整个人如释重负;2011年,参加学院组织的活动,在答辩环节紧张得大脑一片空白,心中所想只是站在我面前的人会怎样嘲笑自己,赛后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直到学长和同学的鼓励响起。我暗自告诉自己,现在丢人,将来才不会丢人;2013年,我有幸代表学校参加湖南省首届结构设计竞赛,在赛后,作为获奖参赛队代表发言,我已可以站在省级比赛的发言台上,面对各个高校的参赛队诙谐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感谢以及得意。
2010年,入学的第一节课,我早早地坐在第一排,认真记录下了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每一个字,会主动并积极和老师互动,希望老师能认识我;2011年,我第一次翘课去打篮球,打到一半老师点名,我急匆匆跑回教室,下课后,低下头向老师编造借口;2012年,在我的心中有了选逃课和必逃课,坐在最后两排,自己忙着自己的,生怕老师认识自己;2013年,我开始疑惑,于是我在课间问上专业课的老师:“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将来在工作中会用到么?”,老师回答道:“可能百分之九十都用不上,但是当你把学到的知识都忘得一干二净的时候,剩下的就是你上课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教育的本质”——当时就觉得这话挺牛的;2014年,忙碌于补考和重修,折返于新老校区,我开始有些隐约后悔没能从一开始就好好的、扎实地学习,但下车后又开始了我所谓的潇洒。直到毕业设计,我被要求“朝九晚五”到导师的办公室做毕业设计——即使大二也未曾有过的强度,没过多久,我开始试探老师的底线,连续近半个月没再去过办公室,直到有一天赵老师把我叫过去,劈头盖脸训斥了一番:“……,我就希望你能脚踏实地做点事!”这句话一直像紧箍咒一样,在我毕业后工作的时候,每当放松警惕,每当降低要求,每当好高骛远,每当眼高手低的时候,它都会萦绕在我耳边。
4年里有太多的转变,我想类似的转变,会以不同的形式发生在你我身上,无论你意识到或者还未意识到,当然,或许在后知后觉中,曾以为特别长的路,也终于走完了,从迫不及待到不忍离开。
毕业时的许多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偶尔回想起来仍然内心酸涩。“这是我大学的最后一次生日了”,听到这种话,再不愿喝酒的自己也来了个昏天暗地。毕业送别的时候,从来就不懂诗情的自己,也竟然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
云塘故事在时美,落寞心情走后闻。
沽酒一人藏方鼎,再逢云霞几人分。
风扶灯影斑驳地,雨携离情破碎心。
身前仰噙强欢笑,最是难忍一转身。
一群人的嬉笑玩耍与“现在”的形单影只,不由得让人觉得有点物是人非的落寞,于是买了一瓶二锅头藏在了云霞山上,期待着再次相逢时能够挖出来大家一饮而尽,那时的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伤感因子,使得每个人都变得异常敏感,一个人的眼眶红润,都会酝酿成众人的泪崩。于是乎,在送别时我选择走在最前面,帮忙拉拽着行李箱,有一句没一句装作很洒脱的样子。然而在他们上车的那一刻,你不得不回头的时候,才发现之前的努力克制终是徒劳,强忍住让泪水挂在眼眶上,不让它轻易落下,或者转身擦拭。这些克制,让离别没有那么多的话语,我选择站着挥手,而他们选择快速离开。
记得大三我送别学长学姐的时候,发了一个朋友圈:“与其回头看,不如向前走,此时可以一咬牙一跺脚挣脱离别感伤的羁绊,若干年后,验收成绩单的时候,有没有自信再相聚才是离别后该想的,即使别人并不在意你怎样,但是自己不能。我讨厌送别时的感觉,你们走我不送了,但是你们回来,无论怎么样我都去迎接 ,最后,谢谢,谢谢,谢谢”。当时觉得自己很理性,不希望看到他们的状态,觉得太过矫情,可当我面对时,才发现许多道理我们或许知道,但是……,我当时说我讨厌送别时的感觉,可是我毕业时送走了我们力学整个专业的人。
4年,许多人口中最美好的时间,那些面庞,那些事物,多到我们无法用文字去一一细数,或许留恋、不舍、难过这些词已经能够反映出我们对于校园生活的热爱,其实,再次整理这四年的所作所为,确有些愧对“珍惜”这两个字。当然,这或许只有过来人才能懂得,身在其中似乎无法理解。
离开学校已经有2年的时间了,在这两年间我辗转过许多地方,也有过再与这座城、这个学校擦肩。学校在变化,我也在变化,闲暇时间还会回想一下当年,回想一下曾经历的人或事,有一些人事已经渐渐模糊,而与学校却一直不曾相忘。
母校生日快乐!
战乃庆
土木与建筑学院工程力学1002班,毕业时间:2014年,工作单位:天津港航工程有限公司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