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情,当时可能是千言万语,事后回忆起来,片言只字都有点嫌多,就像是我的大学生活一样。不是想重回青春岁月,只是想通过回忆,记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老师和朋友。
(一)
2002年的秋天,我幸运的被长沙电力学院(2003年和长沙交通学院合并成长沙理工大学)录取。那一年,我十九岁,刚经历家庭变故的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迷茫,即不知道自己学的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也不知道自己以后会做什么。
入学的旅途是我第一次出远门,陪我一起的是我大舅,那时候还没有高铁,火车还没提速,到火车站的时候已经下午五点多,好不容易才找到校车,到学校的时候,由于我是第二天才来报到,接待新生没剩几个人了,接待我的人只告诉我宿舍的方向,让我明天再缴费领服装什么的,走在去培训楼的路上,当时的感觉就是这条路好长好长,从校园前门一直到校园后门。大学第一天,由于有家长在寝室睡觉,大家一夜无语,就这样,我的大学生活就此展开。
大学第一堂课当然就是军训,第二天,6点,我没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大家都麻利的集合军训去,我顾不得自己还没领军装,也急急忙忙的跟随大部队下楼,一不小心钥匙掉大厅了,黑灯瞎火,高度近视没戴眼镜的我摸索了好久,硬是没摸到,一想到军队的时间观念,还是先去军训吧,更悲催的是,赶到操场,全是军绿色,找不到队伍,好不容易找到,全场就我一个没穿军装,更尴尬的是一天军训下来才发现自己站错了队伍。在大舅的不懈奔波中帮我办好了入学手续,领到了属于我的军装,一穿上就明显感觉大了不止一码,不是大舅记错我的身材,而是仓库没货了,真的感谢我大舅帮我办好了繁琐的入学手续,最后还从宿管员那要了一把新钥匙给我。
那时候电院的足球场还是黄土,我们就在那军训,训练我们的是国防科大的学生。在那片黄土地上,我们训练了15天,优秀的被选去参加了军体拳比赛,毕业后偶尔经过学校进去看了下,那片黄土已经铺上了草坪,不少人围绕操场跑步或者快走,草坪上有三四组人在踢球。让我们想起那时候的我们。
军训期间,同学之间逐渐熟悉起来,宿舍里六个同学都来自本省,整个班级三分之二的都来自本省,那时候我才知道有的地方不吃辣,有的地方爱喝酒。我们舍长是我们六个当中最小的,人不高,但是学习和运动能力都很不错,到目前为止,我们班就他一个人毕业后一直读到了博士,我们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萝卜丝(谐音:罗博士),他也算对得起这个称号。博士毕业后,毅然加入了母校教师团队,不定时能从他口中得到学校的新消息。
下雨了军训活动就搬到了教室,第一次在能容纳一百多号人的大教室里,大家做自我介绍,大家起哄让我们的辅导员学姐表演节目,学姐照花名册点到了我的名字,让我来唱,我傻乎乎的站起来唱了一首《英雄泪》,还闹了一个一次性喝醉了的笑话,到现在同学还在提起这个,我也是会心一笑。现在想想,那时候的我还真是青涩。
大学的第一个中秋节,我们系在学校附近的南郊公园举行了联欢晚会,一起赏月吃月饼,表演节目,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位女生为我们表演的新疆舞缩脖子,我就想啊,学校大了,什么样的牛掰人物都有啊。大学迎新会是我们的第二堂课,在那里见识到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艺,第一次见到了真人版的模特时装秀。可惜没戴眼睛,看的不是很清楚。
(二)
大一的学习都是基础课,高数、高代、外语、毛泽东思想等等,我最喜欢的是毛泽东思想课,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高个子,高鼻梁,清秀的面庞,声音很有磁性,带点家乡话的普通话,给我们讲了书上没有的毛泽东思想内容,涨了不少见识。
英语老师是邹建湘老师,第一堂课让大家讲讲对学校的印象,看着没人愿意起来讲,我站起来结结巴巴用英语描述了一番,或许因为这个原因偶尔作业没做,她也会放过我,有个学期读书不用功,期末只有六十分,我想是老师放了一马,想起来也是惭愧。毕业后去学校碰到邹老师,她还能认出我。真是意外的惊喜。
高等数学老师是晏小兵老师,看起来挺严肃的一位老师,但是私底下他是很好相处的老师,他喜欢运动,偶尔还和我们宿舍的运动健将一起组队打篮球,教学比较严谨,从高数到数学分析,一直陪伴了我们两年,大三之后再也没教过我们,不过他就住在我们宿舍楼对面,还是经常能碰到他。碰到就打声招呼。
计算机基础老师是龚红仿老师,从来没接触过电脑的我,对这个新事务感到很新鲜,PPT,WORD,在我看来是那么的神奇,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那时候QQ还是那种粗糙的界面,最流行的竞技游戏不是LOL,而是CS和星际争霸、红警等等,工作之后进入了计算机行业,也算专业对口。
印象最深的还要数高代老师甘志雄老教授,不仅仅是甘老师的严格,每次必点名,还有这门课有5个学分之多,加上这门课纯理论,挂科的不在少数,补考了还挂,有的甚至补考到了大四,现在听说只能重修,这也算一种安慰。甘老师虽然严格,但是偶尔也会在课堂上给我们讲他儿子的事情,他儿子在跨国公司,经常飞来飞去,年薪颇高,说得我们甚是向往。现在只要走到电苑楼旁边的二教,就会想起他。
大学四年还接触了很多很多老师,比如教我们写JAVA代码的杨宏杰老师,我们还是习惯叫他杨博士,给我们上党课的李应求院长,教我们计算机图形学的柳湘华老师,陪我们一起搞数学建模大赛仝青山老师,致力于创造十进制电脑的数字模电老师,可惜给忘记了名字,等等,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那时候的通讯没这么发达,学生党最常见的联系手段就是书信,经常给高中、初中同学写信,讲述在大学里的苦闷——经济拮据,学习枯燥、大家在信中相互勉励,有时候会因为收不到信觉得很失落,特意跑到学校前门去看有没有自己的信。或者到坐在机房和同学通过QQ互诉衷肠。走到学校前门虽然要花上十几二十分钟,但是坐在电苑楼前面那一大片绿色草坪上看着全校最高楼电苑楼,心情瞬间放飞。
2003年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非典肆虐,非典期间,不能外出,对于两点一线的学生党来说,不出去也能忍受,当然也有人为了上网翻墙出去的,抓到就被开除。只记得体温不正常的单独住在靠近五教快要拆掉的一栋楼房里,现在那一块都成了篮球场。还好没有发现真正的非典病人,等到非典高峰期过去总算可以出去放风了,大家也算松了一口气。
二是电力学院和交通学院合并成长沙理工大学,最直接的变化就是学校新砌了不少宿舍楼,拆掉了原来电力学院和交通学院之间的围墙。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最直接的变化就是教学楼编号变了,不再是熟悉的编号,从只需要白天上课到晚上也要上课,从周末不用上课到周六也要上课,从以前只在电院上课到需要电院交院两边跑。一开始还找不到对应的教学楼,晚上要上课你就找不到可以自习的地方,一个学期才适应过来。还是习惯在数计学院那两栋楼上课,新教学楼,又宽敞又明亮,在刚合并那两年,你出去找工作说自己是长沙理工大学的,别人未必知道,但是你说长沙电力学院,肯定都知道,最近几年这种情况有所改观,也算一种安慰。
(四)
培训楼,南苑十栋,这两个其实是一个地方,也是我们的宿舍楼,为什么叫培训楼,因为我们二楼有一部分是成人培训学院上课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是6人间,比南苑一栋,二栋住十个八个要好上一点,最大的好处就是我们不需要交水电费,食堂就在宿舍下面,我们用的是公共的卫生间,澡堂,虽然在这里没有热水,没有现代化设施,但是在这里我们欢乐无限,周末清晨约起几个人一起去打球,那个时候我们有空就打升级,输了的去买热狗,同为数学系,大家计算能力都差不太多,但是宿舍的袁胖子是我们那层楼玩牌最厉害的一个,每次他总是能很清楚的说出我们手里还剩下哪些牌。偶尔我也参战,但是我更多的兴趣还是在竞技游戏上。晚上熄灯了,大家开始收听975夜故事有声小说,恐怖、悬疑,并不是血盆大口、青面獠牙等浅层次的视觉冲击,而应该是带给人心理上的压力和精神上的浮力,是生命所无法承受之轻,也是无法承受之重的心理失重感。
培训楼在学校后门,每次去上下课要走一段很长的路,午餐前那节课下课后大家都会急急忙忙赶回宿舍吃饭,其中有个同学那叫一个快,从前门到后门,我们要走二十分钟,他只要8分钟,注意是走,不是跑,我自觉走得挺快,但也是望尘莫及。那时候的饭菜好便宜,荤菜只要2.5元,味道还行,很是怀念学院食堂的饭菜。就在这栋楼,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还有我们青春的印记。
培训楼就在学校后门,出门就有网吧,餐馆,烧烤等等,偶尔同学一起聚餐,就去餐馆,四五个菜只要二十几块钱,每次必点的两个菜,土豆丝,香干炒肉。去得更多的地方还是网吧,一到周末网吧爆满。呼朋唤友,一起战斗,好不欢乐。还一直把其中的女子网吧当成好网吧,大学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大有人在,我也只是幸运的拿到了毕业证而已。
再去学校,培训楼已经成为长沙理工大学集团办公的地方,后门的网吧已经全部拆除,以前破烂不堪的书院路已经改建成了宽敞的六车道。再也找不到以前的样子,只能伫立凝望,回忆过去。
(五)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又到了毕业季,我们是扩招时候的大学生,那时候的我们才意识到身无傍身之计,到快毕业的时候确定找到单位只有一个人,去了浙江金华,现在在那边结婚生子也算安定下来了。部分人决定回家发展,三分之一以上的人选择了考研,基本上都考上了自己想去的学校,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同学确定了自己的去向。正如大家来自天南海北一样,最后大家的去向也是天南海北。留在长沙和去深圳沿海的居多,各种心酸历程只有自己知道。毕业离校的时候,大家在学校经常出没的教学楼留影纪念,最有创意的一张是大家躺在草坪上围成圈,摄影师从电苑楼往下拍。还有一张是站在电苑楼前面那国旗下,做出努力的姿势。毕业聚餐把心里话都兜底掏出来,那一刻见到了那些平时冰冷的人那热泪盈眶的脸,抱在一起,永生难忘,这些都刻成了一张张光碟,人手一张。送行是最催泪的时候,多情自古伤离别,我是第一批,我上车后,强忍的眼泪还是掉了下来。
(六)
毕业后开始一两年,大家联系时多时少。在同一个城市的会经常聚会,大家还能清楚的回快起以前的点点滴滴,最近两年大家都加上了QQ群,微信群,联络更紧密,今年是我们毕业十周年,有筹划十年聚会,大家再相聚,我们毕业后就开始经历金融危机,物价飞涨,毕业前学校前门白沙花园1888元/平米,现在估计八九千,不过大家勤勤恳恳,脚踏实地,凭着自己的头脑与双手,也算是事业稳定,家庭幸福。胸中虽然谈不上有经天纬地之才,却也有顶天立地,与天下才子争锋的勇气。回头来看,大学的教育,虽然没有教我们上天入地的本领,但是恰恰是这四年,给了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老师与同学,让我们在人生的转型期,拥有了可以享用一生的四年时光,再回头看母校的校训:“博学力行守正拓新”依然对我们人生道路有深远的影响。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愿母校的发展越来越好。
李光庆 2002级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班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