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小学做数学应用题养成的思维模式,在此后初中、高中的课程学习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我总是习惯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实际的使用场景,放在大脑里去协助分析。这种思维方式在解决诸如水池灌水放水、顺风骑行和逆风骑行,甚至于立体几何、排列组合等问题时,确实甚有帮助,但一旦学到微积分、极限等高等数学领域纯抽象的应用时,顿时出现了大问题。因为我总是在问自己:“这个……..到底有什么用呢?”用今天时髦的词语说,或者可叫“然并卵”。
按说像我这样的直男,脑袋不带转弯的,去学个历史或者中文混个大学文凭也就算了,然而受当时“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名言的忽悠,高中时候数学就严重学不通的我,偏偏高中选了“理”,大学学了“工”。于是到了大学,我基本就成了交院“四大名捕”手下的常客。至于那个一口浓郁湖南口音,总是把“极限”说成“极汉”的高数老师,我更是两学期在他手下阵亡了四回。《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这门课,虽然学的时候自我感觉也还不错,但依旧是补考了两轮,翻烂了两本教科书才勉强考过去。
然而人生中总是不缺乏其戏剧的一面,这些在大学里把我害得趔趄打转,几近九死一生的绊脚石。却在我人生最艰难之际,从最意想不到的角度,生生地帮助了我一把,并从此改变我的职业生涯以至于整个人生旅程,成为我记忆深处每每想起都忍俊不禁的传奇记忆。
那是一九九九年初秋,我怀揣着仅有的57块家底,独身来闯广东,落脚于虎门南栅村。当时找工作的难度远远不是今天可以想象,一是那时候找工作人多,招聘需求企业少,完全是资方市场,二是那时候没有互联网,找工作的途径只有两条路:企业门口的招聘启事和每周一次的人才市场现场招聘会。
企业门口的招聘基本上都是普工、装卸员之类,我去应聘了几家,无奈是一没有手艺二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穷酸秀才,企业根本就看不上。唯一一条路是去现场招聘会,可每次需要10块钱门票费,而这我根本就负担不起。只能每次下午一点半之后招聘单位基本散场后允许免费入场的时候,进去看看能否捡个漏。然而这个漏也不是那么好捡的,对于我这个毫无工作经验却又一身穷酸气息的布衣秀才,本来就是企业招聘主管眼中最不受欢迎的那种人。
这样晃荡了20多天,身上的家底早就空了,身边唯一有点价值的一只行李箱、一个真皮钱夹子也抵给了他人换了几天饭钱,20块钱租10天的建筑工棚床铺也欠了10几天没钱续了。虽然对方看我落魄穷酸没赶我出去,但每天晚上回来也总能感受到浓浓的嫌弃气味了。一个词可以完全形容当时的处境:山穷水尽。当时心里很清楚,我和乞丐之间,只隔一个晚上了。
这样又熬来一个现场招聘日。我身上还剩最后5块,厚着脸皮向刚结识不超过一个星期的室友借了5块(居然竟然借给我了!),凑了个招聘会门票费,破釜沉舟决定最后一搏。当时决心已定,今天必须把自己交代出去,否则回来之后立马收拾行李去住桥底,安心做乞丐,从此天涯是路人。
可是决心归决心,现实总是很残酷。纵然我把对职位的要求降到地板,只求能找个地方吃饭和睡觉,但眼看太阳近午,我依旧没有把自己嫁出去。我甚至感觉乞丐和我之间,只剩一个身位了。此时转机竟然来了——来了一个新的招聘企业,后来知道是路上车子出了事故,导致来晚了。招聘职位很简单,QC员数名(Quality Checker,检验员)。可能是时间已晚,大多数求职者已经走了,也或许是公司规模太小,提供待遇太低,总之前往递简历的求职者并不太多,然而这对于我来说无疑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就有了后面这一段传奇经典的桥段:
递上简历。
问:以前做过QC吗?
做过——当然的回答,肯定要说做过,否则直接出局,这谁都知道。
嗯,那么,我问你,如果有10000个零件,让你抽样检验,你要抽多少个?
完蛋!大脑当时闪现的只剩下这个词。完全懵了。
这个问题要搁在今天,基本就不算个问题,实战派回答可以是:嗯,这个根据抽样计划表查表就好;要想故作高深就飙两个专业名词,什么105D,什么AQL立马就能把对方震住。当然要是装导师级的,可以这样回答:如果按照美标MIL-STD-105D计数型抽样检验程序正常检验单次抽样方案一般检验水平II级……
可问题是,当时我真的不懂这个,完全不懂。
但机会就在眼前,再不抓住就只好去丐帮了。
于是大脑立即以超过电脑CPU三倍的速度高速运转,搜索大脑里面存储的散碎的知识体系。最先映入的是“假设检验”,嗯,这有“检验”两个字,但仔细想了想,好像和产品的抽样检验貌似不大搭界。继续搜索,陆续出现“正态分布”、“标准差”、“自由度”、“t分布”、“置信水平”、“置信区间”这些东西,揣摩了一下,貌似和这个抽样检验的问题有点搭界。
其实整个过程在大脑里面也就3-5秒不到,我要表现得自信,总不好表露出迟疑的样子。
嗯,这个问题嘛,可以这么干。先假设这10000个零件服从正态分布,然后我们确定出我们能接受的这次检验的置信水平,确定出置信区间……
我花了大约3分钟,整合了一套看来还逻辑还过得去理论,把上面能想到的所有术语都套上了,然后各种查表、各种计算,最后说,通过计算可以确定出抽样数。
所以说人在最极限的时候,迸发出的力量往往是惊人的。不过也好歹是三番五次的补考,《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书翻得烂碎,好歹记住了一些名词和基本的逻辑公式。
记得我信心满满地说完这么一大通理论和逻辑之后,招聘主管和周边一堆应聘者,一个个张大嘴巴看着我,那眼神好似看一个外星来客。
然后就是那个招聘主管沉默了很长一段,从嘴巴里蹦出的那一句我到今天都记得一字不漏的话:
我敢肯定你说的不对,我也敢肯定你根本就没有做过QC,但是……,你好像说得也挺有道理…….
唉,算了。你跟我走吧。
幸福来得太突然!各种五味杂陈!
从此,我走上了质量管理这条道路,先是做了一名IQC(来料检验员),半个月后,我升为部门质量统计助理,半年后,我正式调任QE(质量工程师)。相比很多同年龄出来广东打工的大学生,我算是很幸运的。我后来问过很多周边同龄的同事,很多都在刚开始时候做过1-2年的生产线作业员,然后才走上技术岗位或管理岗位,相比他们,我的职业生涯的起点比他们还是领先了一点,这在我此后的职业生涯中还是给了我很大的领先优势。
当然,我此后一直没有鼓起勇气去问那个招聘主管,到底是我那一套理论折服了他,还是我当时的落魄模样激起了他的怜悯之心呢?
第二年春天,我抽空回了一趟长沙,回到了母校。并从一位同乡学妹那里,收集了全部四年大学的全部教材,带回了广东。此后两年,我利用闲暇时间,细细又自学了一轮全套的课程。这时有了工作经验的积累,原先那些抽象的概念,有很多学习起来就容易理解和掌握得多了。或许到今天,我勉强可以自信地自我评价一句,大学时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渣,但今天的我,还是基本无负于长沙交通学院毕业生的荣誉。
这么多年来,我从质量管理领域的基层做起,做过质量工程师、质量体系审核员、质量培训讲师、品牌企业质量总监,到今天成长为一个质量检测技术服务公司的合伙人和创始人。每每我在工作中用到或者遇到诸如SPC、MSA、6-SIGMA、CPK这些管理工具,遇到诸如正态分布、t分布、回归分析这些数理统计工具的时候,我都深刻怀恋起17年前那个初秋的下午,发生在虎门太平龙泉人才市场二楼大厅这传奇的一幕。这一幕如同一个奇点,开启了我整个职业生涯,并深刻改变了我的人生旅程。同时我也深刻怀恋起,21年前在长沙赤岭路上,那一段虽然磕磕绊绊,满是伤痛记忆但此刻却又如此珍惜的青春年华。
有时候想起来,人生或许与我开了一个极具喜剧效果的玩笑。在我跌得最深的地方,恰恰给了我最关键的一次帮扶。或许正如多年前我一位饱经沧桑的大哥告诉我的一句话:人生里每一块绊脚的石头,最后都会成为你更进一步的阶梯。
汽机学院94级校友夏恩余
2016年5月18日,写于珠海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