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纪念征文 > 正文

感恩我亲爱的理工老师“二胡”之胡秀英

2016-06-07 

“湘水之岸,英木苍苍。”人文学家常用之作毛岸英之语,在这里,对我的恩师胡秀英,形容之感觉也是恰到好处。湘水泱泱,麓山茫茫。站在麓山之顶,既可以看到橘子洲头,又可以看到城南学院。母校长沙理工大学从妙高峰毗邻的金盆岭发轫,沾染城南书院遗风,绵延至今六十年。新校区云塘,倚靠着从橘子洲头泻下来的湘江水,静静地卧在城南。再之南为昭山,烈士秋瑾初葬于此。此条水系下的长沙女郎,个个英姿勃发。胡秀英老师就生长并执教在这个钟灵毓秀的水系右岸。

应该说,胡老师是理工的英木之一,从学校的党政办到宣传部再到监察处,一个女子的肩膀,撑起一个部门的责任。与胡老师初识,应该是活跃在校报的那个时候。作为法学院和文学院合并之后的第一届学生,既有法学人的刚直不阿又有文学人的妩媚多情,所以那时候经常会写些小文章,发些牢骚。开始的时候只想在学院的《云影湖畔》上表现一下,奈何门槛过高,所以就只能转移阵地,默默地去敲校报的门。还好,刘湖老师抬爱,以至于一发不可收拾。校报作为学校宣传部的一个窗口,成为广大学生的一个舞台。当时胡老师在宣传部做部长,其力倡的百花齐放,对学生们影响很深。也正是那时候起,借着校报开始在校园里露露脸。说实话,当时也是带着目的性的,更多的是因为家境贫寒可以赚点稿费,还有就是在学期末的时候可以进行综合加分,能够拿个奖学金之类。

人们常说,记住一个人的一件事,会感谢一生。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因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错误,差点与如今的岗位失之交臂。那一年,为了弥补这个错误,也是骨子里农村人将功赎罪的思想在作怪,便开始疯狂的参加活动,发表文章。整整一年,辛辛苦苦,参加了中国散文学会的征文、采风,参加了湖南省第十届的大学生挑战杯还拿了唯一特等奖,出版了一本个人文学专著。奈何这样,仍旧不能弥补之前错误。百般无奈之下,找到了胡老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向她倾吐了心声,胡老师一句:总不能一件事,把人一棍子打死。使我的大学生活开始重新步入了正轨,掀开了新的篇章,也正是胡老师的慷慨、无私和帮助,才使我后来的路越走越宽。距离那个错误如今已过去了整整四年,距离胡老师的谆谆教诲和帮助也已经过去了三年,距离离开长沙的日子也已经两年。几百个日夜,胡老师的恩情依旧历历在目。

后来还去胡老师的办公室一起讨论了学校的校歌,“伴随着共和国扬帆起航,金盆如画播种希望,云霞似锦,超越梦想。”现在想起来,理工大学老师和蔼亲人的风范实在难以忘怀。毕业之后,因为要还贷,先去了中铁港航局,如今又到了江苏城建院,生活的踏实感每天都在烟火人生中上演。甚至连一个人发呆的时间都很少有。这是我当年在外漂泊梦寐以求的模样,不知不觉间就来了。所以,我再也不会像以前一样频繁的来博客里研磨撰文,伤春怀旧的事情干的也少了很多。但是在这个枇杷金黄,郁郁葱葱的五月又怀念起我的恩师来。

作者:尚洋,法学院2010级学生。现供职江苏城建学院党办秘书,山东省作协会员、江苏省公文写作会员、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在职研。

地址: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邹区学府路8号江苏城建学院党办704。

附件:

上一条:再回校园,母校记忆 下一条:感恩我亲爱的理工老师“二胡”之胡秀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