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来源:     录入时间:2018-12-28 16:35:51

 

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二〇一八年十二月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2

(三)学生基本情况........................................................................................................ 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3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5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5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8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8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8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0

(一)专业建设.............................................................................................................. 10

(二)课程建设............................................................................................................... 11

(三)教材建设.............................................................................................................. 12

(四)实践教学.............................................................................................................. 13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5

(六)创新创业教育...................................................................................................... 16

(七)教学改革.............................................................................................................. 18

四、质量保障体系.................................................................................................................. 18

(一)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18

(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9

(三)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 21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1

(五)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22

五、学生学习效果.................................................................................................................. 23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3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情况.......................................................................................... 25

(三)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26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27

(五)毕业生成就.......................................................................................................... 27

六、特色发展.......................................................................................................................... 28

(一)坚守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 28

(二)坚守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 29

(三)坚守大学的创新引领.......................................................................................... 30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31

(一)持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31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32

附件.......................................................................................................................................... 33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33

 


2017-2018学年,是我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振兴本科教育的一年,也是我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年。201711月,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专家组在《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报告》中提出的意见与建议,在此基础上制订了《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并将2018年定为“审核评估整改年”。近一年来,学校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原则,认真进行整改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学管理,落实“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开展了一系列本科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激励广大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本科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校本科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办学定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战略;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建设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2.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

3.服务面向

坚持立足湖南、面向全国、服务行业,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工程技术应用研究优势和智库作用,成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湖南省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4.发展目标

立足新时代,传承和发扬优良办学传统,坚持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新跨越;积极推进“双一流”建设,办优质本科、建一流学科、创百强大学,建成国内知名、国际上有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

(二)学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具有授予同等学力硕士学位资格。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等自然科学创新平台34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14个,“十二五”省级重点学科11个。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本科教育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 20189月,我校工程学入选 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64个,涵盖工、理、管、经、文、法、艺等 7 个学科门类。学校学科门类及专业分布见表 1-1

1-1  学科门类及专业分布

序号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专业数

1

工学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测绘工程、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应用化学等

39

2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统计、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8

3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5

4

经济学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

2

5

文学

汉语言文学、英语、翻译学、新闻学

4

6

法学

法学

1

7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服装与服装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5

 

合计

 

64

备注:

1.※为2018年新增招生专业。

2.应用化学属理学学科,可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我校授工学学士学位。

3.物流工程、工程管理属管理学学科,可授管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我校授工学学士学位。

4.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属工学学科,可授工学或理学学士学位。我校授理学学士学位。

5.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属理学学科,可授理学或管理学学士学位。我校授理学学士学位。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校办学基础,2017年学校申请增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2个新专业(已获教育部审查批准),2018年开始招生。

(三)学生基本情况

2017-2018学年,长沙理工大学本科在校生合计25083人;研究生在校生数合计5074人,其中博士生312人,硕士生4762人;全日制外国留学生在校数合计221人。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30629人,其中本科生占85.18%

学校本科生在各大学科门类分布呈现以工为主的特色,就读于工学类的学生数为16745人,其他学生分布在理、管、经、法、文、艺等学科门类,见表1-2

1-2  2017-2018学年本科学生数按学科门类统计表

学科门类

在校生数(人)

占全校学生数比(%

工学

16745

66.76%

理学

1711

6.82%

管理学

2449

9.76%

经济学

625

2.49%

文学

1373

5.47%

法学

315

1.26%

艺术学

1865

7.44%

总计

25083

 

(四)本科生生源质量

2018年,在校园开放日等常规招生宣传工作基础上,学校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天津大学、华北电力大学、长安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等35所省内外知名高校,开展了名校面对面高招咨询活动;还举办了长沙理工大学优质生源基地校长论坛暨升学在线2018年高中高校对接峰会,与36所中学签署了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协议。学校通过实施生源质量提升工程,已与衡水中学、泰兴一中等全国152所示范高中建立了优质生源基地合作关系,有效保证了生源质量。

2018年,学校计划招生数6644人,实际录取人数6643人,计划完成率为99.98%;实际报到6554人,实际报到率为98.66%

2018年,学校面向全国31个省招生,实现一本招生全覆盖,学校理工类录取平均分数有25个省份超出省控线30分以上,天津、辽宁、山东、广东、海南等5省生源质量较高,录取平均分数高于省控线100分以上;文史类录取平均分数超出省控线30分的省份有14个,另有4个省份高出省控线100分以上,见表1-3

 

 

 

1-3   生源情况

省份

批次

录取数

批次最低控制线(分)

当年录取平均分与批次最低控制线的差值(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

文理

文科

理科

不分文理

北京市

第一批次招生

0

9

0

576

532

0

--

23.93

--

天津市

第一批次招生

8

47

0

436

407

0

114.85

153.61

--

河北省

第一批次招生

15

110

0

559

511

0

55.98

81.59

--

山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4

44

0

546

516

0

13.35

27.15

--

内蒙古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15

73

0

501

478

0

41.06

66.06

--

辽宁省

第一批次招生

6

74

0

461

368

0

111.94

214.13

--

吉林省

第一批次招生

8

73

0

542

533

0

12.6

26.56

--

黑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11

66

0

490

472

0

49.46

87.33

--

上海市

第一批次招生

0

0

15

0

0

401

--

--

62.66

江苏省

第一批次招生

6

32

0

337

336

0

13.5

13.28

--

浙江省

第一批次招生

0

0

85

0

0

588

--

--

11.77

安徽省

第一批次招生

15

76

0

550

505

0

39.81

70.92

--

福建省

第一批次招生

12

77

0

551

490

0

23.16

55.16

--

江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13

87

0

568

527

0

23.68

50.08

--

山东省

第一批次招生

11

79

0

505

435

0

81.2

150.94

--

河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19

97

0

547

499

0

40.16

77.69

--

湖北省

第一批次招生

28

143

0

561

512

0

33.32

65.9

--

湖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289

2,543

0

569

513

0

37.26

63.96

--

广东省

第一批次招生

44

260

0

443

376

0

113.62

149.69

--

广西壮族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26

95

0

547

513

0

26.57

63.04

--

海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8

51

0

579

539

0

110.63

115.47

--

重庆市

第一批次招生

15

70

0

524

524

0

16.78

55.87

--

四川省

第一批次招生

12

49

0

553

546

0

23.69

60.36

--

贵州省

第一批次招生

9

33

0

575

484

0

30.65

72.37

--

云南省

第一批次招生

8

56

0

575

530

0

22.93

46.55

--

西藏

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2

1

0

460

445

0

-69

89

--

陕西省

第一批次招生

11

68

0

518

474

0

28.46

69.51

--

甘肃省

第一批次招生

4

18

0

502

483

0

26.1

60.22

--

青海省

第一批次招生

4

38

0

475

403

0

14.34

65.38

--

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6

54

0

528

463

0

23.21

46.8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第一批次招生

13

64

0

500

467

0

42.34

68.41

--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师资队伍建设情况

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培并举、优化结构、创新机制、造就名师的工作思路,深入推进师资队伍博士化、国际化、工程化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目前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优化、数量充足的师资队伍。2017-2018学年,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共新引进教师60人。

学校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双聘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高端外国专家项目”(文教类)计划人选4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青年“长江学者”人选1人。湖南省科技领军人才2人,湖南省“团队百人计划”1个,湖南省“百人计划”人选11人、青年“百人计划”人选2人。

出台了《长沙理工大学专任教师引进和培养管理办法(试行)》(长理工大人〔20176 号);201710月以来,学校共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鼓励教师读博,支持近10名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资助相关培养费、科研启动经费近40余万元;提供了专项经费近30万元,先后支持30余位教师完成出国前外语培训,支持教师国际化培养。共派出168名教师参加1个月以上的境内外培训进修以及合作交流,1-3天的短期培训1654人次。;提供了28万元经费,分别选派了35位青年教师赴天津航道局参加了为期6个月的脱产工程实践化锻炼,加大了校企联合培养工程(实践)化师资的深度和广度。“三化”建设的推进,进一步优化了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通过开阔国际视野、丰富工程实践经验,促进了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提升了师资队伍整体水平。2017-2018学年,12名教师晋升为正高级职称,28名教师晋升为副高级职称。

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提升师资队伍专业水平。出台了《长沙理工大学“湖湘学者”人才计划实施办法(试行)》(长理工大党〔201811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引进工作的意见》(长理工大党〔201842 号),发布了“湖湘学者”校内人才遴选工作通知,正在积极推进校内“湖湘学者”人才的评聘工作。2017年下半年以来,新增国家“青年长江学者”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湖南省“青年百人计划”人选4人、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2人、湖南省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创新人才3人;组织开展了2018年国家“千人计划”项目申报,推荐郝威、邱靖等5人为2018年“千人计划”青年项目候选人。高端人才引培工程的大力实施,实现了国家级青年人才的突破,壮大了省部级青年人才的规模,优化了人才队伍结构,促进了相关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有力地为学校办优质本科、创“百强”大学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出台了《长沙理工大学客座(名誉)教授、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试行)》(长理工大人〔201817 号),进一步规范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目前,学校共有客座(名誉)教授65人,外聘兼职教师600余人,基本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兼职教师队伍。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加大教学投入。制订了《长沙理工大学教师师德考评办法(试行)》(长理工大人〔201827号)、《长沙理工大学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行为暂行办法》(长理工大科〔20181 )、《长沙理工大学教育行业不正之风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长理工大纪〔20182号)等文件。加大对师德高尚、热心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的奖励和宣传,201710月以来,开展了中国移动教学贡献奖和学年师德标兵评选,有40名教师受到表彰。马克思主义学院蓝茵茵坚持教学创新探索,讲活了思政课,生动诠释了信仰之美、思想之美、学术之美,被评为中国“2018年度最美教师”。袁剑波荣获2017年徐特立教育奖,并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为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学校积极研究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根据教学型教授、副教授申报情况合理确定晋升指标,为优秀教学人才提供和优秀科研人才同样的职称晋升的机会。加大对教学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激励教师增加教学投入。

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长理工大党〔201853号)、《长沙理工大学新引进青年教师导师引领工程实施细则(试行)》(长理工大人〔20177 号)。对201710月后新进65名青年教师实施了3年培养期的导师引领工程,助推青年教师成长。

学校现建设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省部级教学团队1个。2018年,郑健龙等7位专家教授入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其中,郑健龙院士当选土木工程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黄立宏教授当选大学教学课程教学、蒋昌波教授当选水利类、刘朝晖教授当选道路运输与工程、袁剑波教授当选管理科学与工程类、贺跃光教授当选测绘类、龙科军教授当选交通工程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2.师资队伍构成

截止20189月,学校有专任教师1665人。教师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持续优化。(见表2-1

2-1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及学缘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数量

比例(%

总计

1,665

/

职称

正高级

267

16.04

其中教授

265

15.92

副高级

602

36.16

其中副教授

570

34.23

中级

739

44.38

其中讲师

714

42.88

初级

13

0.78

其中助教

13

0.78

未评级

44

2.64

最高学位

博士

739

44.38

硕士

622

37.36

学士

295

17.72

无学位

9

0.54

年龄

35岁及以下

175

10.51

36-45

715

42.94

46-55

681

40.9

56岁及以上

94

5.65

学缘

本校学缘

252

15.14

外校学缘

境内

1390

83.48

境外

23

1.38

3.生师比

2018年,学校各层次招生折合在校生总数为33698.4人,折合教师总数为1876人(其中专任教师1665人,外聘教师为422),生师比为17.961。师资基本满足本科教学需求。

(二)本科主讲教师情况

1.主讲教师

为确保本科教学质量和水平,学校进一步强化了教师资格认定制度,认真执行《长沙理工大学教师任课资格认定办法》(教通字﹝20172号),把好新进教师和转岗教师新开课、现有教师开新课的任课资格关,细化课程主讲教师选择、开课条件与标准,鼓励优秀教师更多地承担核心课程的教学任务,实行课程主讲教师任课资格准入与退出机制。2017-2018学年本科生主讲教师均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及以上学位,具备主讲教师资格。

2. 教授承担本科课程

学校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在对教学院年度教学目标考核评比中,也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情况作为重要的检查指标之一。此外,教授还有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论文、创新创业训练和担任学业导师等其他本科教学任务。2017-2018学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见表2-5

2-2  2017-2018学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统计表

全校开课门数

2148

全校开课门次数

6754

教授上课人数

233

教授上课门数

399

教授上课门次数

730

副教授上课人数

507

副教授上课门数

918

副教授上课门次数

2210

正副教授上课总人数

740

正副教授上课课程总门数占开课总门数的比例

61.31%

正副教授上课课程总门次数占开课总门次数的比例

43.53%

(三)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教学经费投入充分,能够保障本科教学基本需要。2017年学校教学日常运行支出7759.78万元,年度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为4391.50万元,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3001.27元,生均本科实验经费为597.67元,生均实习经费为354.31元。

(四)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 教学基础设施情况

学校现有金盆岭、云塘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980亩,其中云塘校区占地面积近2000亩,基础设施、教学设施建设水平较高,满足人才培养和教学的需要。

校内现有各类本科实践教学场所96个,其中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3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践)教学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现有校外实习基地298个,这些基地主要为大中型企业,可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需求,其中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卓越计划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示范基地10个。

学校图书馆系统包括云塘校区图书馆和金盆岭校区图书馆A馆、B馆以及各学院资料室,共计有阅览座位7015个。截止201712月,图书馆拥有纸本(印本)馆藏2752935册,电子图书792600万册,中外文数据库58,自建数据库3个。2017年度,图书馆订购中文现刊1693种,外文现刊59种,报纸99份。学校大力推进数字图书资源建设,积极拓展信息服务能力,目前,支撑图书馆网站服务器10台在用、本地化系统平台超过15个、存贮容量超过100TB,形成了覆盖学校学科范围、以中外期刊数据库为重点的网络化数字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系统。此外,图书馆还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和中国电力工程学会电力科技查新工作站。20188月成立长沙理工大学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

2018年,学校大力开展教室改造工程,共投入830多万元,建设金盆岭校区多媒体教室、改造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智慧教室等项目。金盆岭校区新建多媒体教室40间,满足了2018级学生多媒体教学需求。目前,全校多媒体教室达365间,约占教室总量的70%。现已改造完成云塘校区综合教学楼多媒体教室99间,均采用吊麦形式的数字扩音系统、激光投影机、云桌面系统,均具备课堂教学常态化录课、设备智能控制管理等能力。同时,每间多媒体教室均可支持标准化考试、远程看课、课堂教学远程观摩等功能。建成一间未来教室(多功能智慧教室),可通过智慧课堂系统,实现课堂交互教学,为混合式教学及创新性教学研究提供了更好的环境支持。建成1间可视化集中控制室及1间可视化校区分控室。实现了全校多媒体教室可视化集中控制管理,为标准化考试、教学督导远程看课、教学远程观摩等教学管理提供场地,有效提升了我校信息化教学水平。

云塘校区学生宿舍都安装中央空调,实现集中热水供水,具有较好的住宿条件。

20186月,学校主要办学条件指标统计数据见表2-3

2-3  学校办学条件指标数据统计表

序号

指标项

统计数据

1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9.26m2/生)

2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1.59万元

3

生均图书

81.69(册/生)

4

生均占地面积

65.3m2/生)

5

生均宿舍面积

9.98m2/生)

6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

56.06(台/百名学生)

7

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

137.86(个/百名学生)

8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0.05%

9

生均年进书量

2.017(册/生)

2.信息资源及其情况

目前,有线和无线网络覆盖校园。校园网同时拥有教育网、电信、联通三家公网出口链路,总带宽达21G。采用4万兆核心的全交换以太网架构有线网络。校园网信息点达3.43万个,注册用户数超过3.9万个,每月活动用户数达1.9万个。在通过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校园消费、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网络开户与缴费、门禁、校车管理等10多个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完成了一卡通数据跟公共数据中心的对接,进一步消除了校内信息孤岛。

夯实网络信息基础,稳步推进智慧校园。截止2018年完成了包括6台核心交换机、4BRAS设备、2台出口防火墙,以及公共数据中心服务器及存储系统的扩容建设基础上,积极推进云塘校区视频监控系统、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及配套设施、云塘校区智慧机房改造、校园邮箱系统改造和校园无线WIFI等建设。20174月,学校开发掌上长理”APP,为师生教学、科研、管理和日常生活提供掌上设备便捷工具。

建有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教学、MOOC教学、实践教学等四大网络教学平台以及各类教学应用系统、虚拟仿真系统等教育教学信息资源。构建多维信息化教学资源体系。我校的公共信息化教学资源可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两部分,包括网络课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素材等各种媒体类型的网络教学资源近6万条、约6800G;各学科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3860多门。其中,引进国内外网络课程670门、自建网络课程3200多门,近16000G。为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专业建设

我校现有9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4个省部级优势专业,4个入选“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当年招生的本科专业64个。

2018年,出台了《长沙理工大学推进百强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将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会计学5个专业列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投入500万元建设经费。投入1000万元经费用于特色专业建设,遴选了应用经济学类、机械类、能源与动力类等7个本科专业(类)列入特色专业(类)建设项目予以建设,遴选了数学类、材料类、化工与制药类等3个作为ESI学科一流专业建设和培育,中国语言文学、数字媒体艺术、外国语言文学类等3个文科特色学科列入“特色专业(类)培育项目”予以培育。一流本科、特色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学校教务处根据建设项目的实效给予差异化支持,对措施不力、进展缓慢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予以撤销并收回结余建设经费。

20189-10月,组织了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中期检查,各项目认真总结在人才培养方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取得的成效、学生参与综合改革情况、教学改革保障机制等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规划下一步工作思路。

学校以一流本科、特色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及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牵引,使优势、特色专业向一流专业的建设目标努力,形成以点带面、全校专业争创一流的局面。

(二)课程建设

1. 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

2018年,学校贯彻“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清理现有课程资源库,重构新的课程资源库和数字网络课程资源库。通过引进和自建,加快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主干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网络数字资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目前为止,共引进和自建在线开放课程(含慕课)92门,省部级MOOC课程6门,学校自建MOOC课程39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本学年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2148门、6754门次,增加了31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目前通识课程总计177门,课程内容涉及自然科学、艺术、美学、心理学、创新创业等,如《气排球》、《爱情美学》、《社会心理学》、《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完成了《计算机网络安全》、《数据结构》、《电子商务应用》等16门计算机公共基础选修课教学大纲制订与审核,进一步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毕业要求、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结合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统筹规划、加快实施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学院首批8门全英文在线开放课程陆续上线开放,该核心课程群由合作高校美国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UTC)选派的优秀教师采用原版教材进行全英文授课,8门课程知识点共计318个。目前,单门课程点击观看量近2000人次。在线开放课程为学生全天候实时在线学习提供了便利,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也助力教师更好地吸收、共享、融合外国优质课程内容、外教先进教学理念与独特教学方法等优质资源。

2.整合网络教学平台,推进教学信息化。

截至2018年底,新建40套、更新99套多媒体教室系统设备,目前,多媒体教学教室总数达365间,约42000座,完好率达98%2017-2018学年,完成自主摄制的各类教学视频资源65560分钟,有1200多位教师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传公共教学资源,继续对《军事理论》等通识课程开展信息化大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

3.开设课程与教学规模

学校课程资源数量充足,课程门数达2000多种,包含专业课、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等多种类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

3-1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2017-2018学年)

课程类别

课程门数

课程门次数

专业课

1954

3910

公共必修课

95

2361

公共选修课

140

483

3-2 全校课程规模情况2017-2018学年)

课程类别

课程门次数

课程规模(%

30人及以下课程门次数(%

31-60人课程门次数(%

61-90人课程门次数(%

90人以上课程门次数(%

专业课

3989

22.1

36.91

32.15

8.85

公共必修课

1998

11.86

46.34

19.91

21.9

公共选修课

456

6.42

19.05

23.81

50.72

(三)教材建设

学校鼓励教师投入教材建设,倡导优势学科将科研与教学有机结合,将其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同时,使用规划教材和教育部各教指委推荐的优秀教材。2017年学校立项建设校级规划教材9本,共出版教材23种(本校教师作为第一主编);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2种,入选省部级规划教材3种。

3-3  2017年教师主编教材情况

序号

   

负责人

备注

1

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版)

徐小林

国家级规划教材

2

大学计算机(第5版)

蒋加伏

国家级规划教材

3

S7-200 PLC编程设计与应用

朱文杰

省部级规划教材

4

S7-1200 PLC编程设计与应用

朱文杰

省部级规划教材

5

S7-300/400 PLC编程设计与应用

朱文杰

省部级规划教材

6

现代土木工程

付宏渊

 

7

大学创新与创业理论与实践

田双喜

 

8

公路边坡工程

付宏渊

 

9

沥青混合料疲劳损伤与老化效应

吕松涛

 

10

核电站浅埋围岩隧洞盾构施工技术措施与诊断评价

芮勇勤

 

11

SolidWorks实体建模与仿真解析

芮勇勤

 

12

公路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教材

喻小明

 

13

航道整治(再版)

胡旭跃

 

14

蒸汽疏水系统在线阀门内漏温度检测方法

李录平

 

15

中级财务会计学习题集

刘天雄

 

16

中级财务会计学

刘天雄

 

17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习题及综合测试

刘文军

 

18

线性代数习题及综合测试

王跃恒

 

19

高等数学(上)习题及综合测试

周富照

 

20

高等数学(下)习题及综合测试

陈新美

 

21

形势与政策教程

郭华

 

22

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 (上)

黄坚

 

23

通用工程英语听说教程 (下)

吴迪龙

 

(四)实践教学

1.实践教学平台

学校现有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6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示范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省级校企合作基地10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践)教学中心11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学校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创新创业教育基地225个,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2610人次。2017-2018年,新签或续签实习教学基地协议93个。

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等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开展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专项工作,彰显实践创新教育教学特色。构建工程认知训练、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科技创新训练四个层次,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新工科五大模块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梯次递增,共性基础实践能力与个性化创新能力培养并举。2017年,学校从2017-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经费中安排3000万元用于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目前已完成由11门实训课程,41个教学模块组成的《工程认知》课程群建设方案,实验室建设方案,设备采购计划和教学大纲。

2.实验实践教学

2017-2018学年学校共开出实验(上机)课551门,计划内实验(上机)课开出率为100%;实验人次数达51.7万人次。不少专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例如土木工程专业依托工程检测项目开设了工程实践性实验项目,不断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大部分专业设置了10-16周的实习实训,平均实习实训周数为13周,一般包括1周专业认识实习、3-5周专业生产实习,2-4周毕业实习,部分专业设置了1-4周专业毕业实习。在全校设置1周工程认知训练必修课程,提高学生工程意识。

3.毕业设计(论文)

2018年,学校根据审核评估专家意见,发布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修订稿)》,调整了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组成比例,增大了答辩小组评分权重,并将中期检查成绩纳入答辩小组评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审核,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选题的新颖度和前瞻性,加大校企结合的选题比例,促进毕业设计选题更加贴近行业、专业领域前沿。为确保选题质量,学校组织14位教学督导专家对16个学院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进行了检查,并抽查了毕业设计(论文)题目1600余个,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与学院反馈交流。2018届校企结合选题数占选题总数的21%,比2017届的4%有较大幅度提高。

2018届每个专业都编制了《毕业设计(论文)总结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毕业设计(论文)主要内容及选题情况分析;教师配备及指导的质量情况分析;课程目标达成情况;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等四个部分。综合各专业分析,2018届高级职称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教师占比由2017届的58.8%提升至60.4%,依托科研和联系实际课题占比由2017届的88.5%提升至91.6%,促进了毕业设计(论文)持续改进。

3-4   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指导老师情况

毕业

年份

学生           总数

指导(含辅导)教师

选题性质

指导教师总人数

指导教师人均指导

人数

高级职称指导

教师

依托科研

课题

联系实际

课题

其它

人数

占指导教师总人数的比例(%

个数

%

个数

%

个数

%

2018

6045

1176

5.1

711

60.4

1322

21.9

4216

69.7

507

8.4

学校组织校督导团专家对2018届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全程跟踪、检查、督导,先后开展前期现场抽查、中期检查和答辩检查,召开学生座谈会,进行学生问卷调查,对检查情况进行通报等;采用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全校毕业设计(论文)进行检测,一次检测通过率达90%以上;评选出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共计118篇。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校持续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大教师和学生派出力度。2017-2018学年共有98人次教师出国境合作科研、参加国际会议及任教;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项目实施院校资质,2名博士研究生获得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资助、1名硕士研究生获得艺术类人才培养特别项目资助。启动了人才培养国际合作项目建设,开展国际暑期学校、互换交流生等各类长短期海外访学项目,采取学校资助及学生自筹等多种途径筹集经费鼓励学生短期出国访学。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设立“优秀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专项经费”,鼓励并支持优秀学生积极参与国(境)外学习交流与实践。2018年设立学生出国(境)学习与实习项目25个,增加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日本芝浦工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短期游学等项目。截至目前,办理交换生项目的学生为56人,其中,校际学位项目生13人,游学实习项目20人,赴海外工程项目实习的学生23人,出国(境)学生共计113人,较去年增长49%

积极拓展中外合作办学新项目。今年10月,向教育部提交了《中国长沙理工大学与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申报书》,如获批,明年将正式启动学校第二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已签署与马来亚大学合作举办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合作办学项目协议,明年3月向教育部提交项目申请材料。

进一步扩大对外合作与交流规模。继续开展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教育交流与合作。2018年,共接待7所国外高校、教育机构66人次来访;与3所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友好合作关系,签订教育合作协议4份;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科研合作,获得两项中国与黑山政府间科研合作交流项目;先后4次组织公务团出访西班牙、法国、俄罗斯、格鲁吉亚、英国、黑山、日本等地,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多所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积极鼓励学院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今年,学校先后举办“第四届国际无网格法研讨会”、“第五届中欧功能性路面学术研讨会”和“第二届APAEA 博士/硕士研讨会”,吸引来自全球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专家学者,有力提升了学校科技创新水平与国际影响力。

稳步推进来华留学生培养。本年度中国政府奖学金和自主招生来华留学生人数实现历史突破,在校生人数达233人,涵盖进修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各个层次,来华留学生在校生人数较去年同期增长93%;组织相关教学院对建制班来华留学生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积极申报2017-18学年度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并成功获批;成功举办2018届校企合作国际学生毕业典礼;积极探索建立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与来华留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           

(六)创新创业教育

1.多措并举强化创新创业教育

学校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以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融合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实践训练、指导帮扶、文化引领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制度环境,形成先进科学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各类学科科研平台向学生开放的机制,建立多元协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多维立体”实践教学平台,吸收本科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以专业实验室为单位,初步形成由12个院级创新创业基地、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工程训练中心组成的实践教学平台格局。共有6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创新创业园,有285个项目列入前期培育。各学院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基地,如结构设计、电工电子、机械设计、节能减排等,90%以上的创新创业项目来自于学院基地的初期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人数大幅增加,涌现一批示范性、标志性创新成果。

2018年发布的《长沙理工大学推进‘百强’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提升项目”作为“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写入文件,编列“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提升项目”专项经费400万元。学校2018年预算编列创新创业教育和竞赛经费预算550万。

2018年,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湖南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工程训练中心被省教育厅评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智能制造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被省教育厅评定为“十三五”湖南省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基地。

2.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模块

新修订完成的《2018版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原有18门创新创业课程、19门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开设了13门双创实践实训类课程。这些课程涵括理论研究、思维训练、管理模式、技能培训、商业实务等内容,90%的课程都是面向全校专业开设,合理对接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构建从大一到大四逐层递进的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体系。构建工程认知训练、工程基础训练、工程综合训练、工程科技创新训练四个层次,集机械、电子、计算机、管理、新工科五大模块于一体的工程训练教学体系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3.高水平创建孵化基地

建成了高标准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园,整体建筑面积达8068平方米(现为湖南省各高校中面积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集中性孵化基地),园区分为大学生创新区(其中设置大学生创新创业专职导师办公室)和创业区,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展厅1个、创客空间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科技报告厅1个、会议室1个、创新创业项目洽谈室3个,创新创业团队工作室41个,共有65个创新创业团队入园孵化。

4.创新创业成绩斐然

2018年,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绩斐然。在2018年“创青春”湖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得金奖5项、银奖4项、铜奖1项,以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好成绩再次勇夺最高奖项——“挑战杯”;在国赛中喜夺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4项,同时获全国优秀组织奖,获奖情况雄居全省第一,相比我校往年参赛成绩也有显著进步。在湖南省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3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在国赛中获得12铜的好成绩。

2017-2018学年,共有1058人次在省部级以上的学科竞赛、创新活动、技能竞赛、文艺、体育竞赛中获奖。20171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2012-2016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对19个赛事进行了综合评价,我校奖项数量109项、得分72.26分,列全国62位,进入百强。20182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了2013-2017年中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暨学科竞赛评估结果,我校奖项数量117项、得分74.99分,列全国52位,再次进入百强,且排名前进10位。20178月,学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学校大力实施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支持体系,高度重视学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活动的开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018学年,“大创项目”校级立项143项,省级立项57项,国家级立项21项,共计投入经费150余万元,参加训练学生2000余人。项目组学生发表论文56篇,专利14项,参加省级以上竞赛获奖29项。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持续受到国家和省领导的关注。2018年,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谢建辉,副省长吴桂英,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王晓科,省教育厅厅长蒋昌忠,省科技厅党组书记童旭东,省委督查室主任欧阳艳等省领导和部分省厅单位负责人到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参观。杜家毫视察了我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与运转情况,参观了学生自主设计和创新创业成果,如,方程式赛车、共享打印机、电网故障行波定位装置等一件件由学生团队研发设计的产品。2018年,学校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受到湖南卫视、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人民网、湖南日报,潇湘晨报等国家、省级主流媒体专题报道。20189月,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园被湖南省科技厅认定为省级“众创空间”,创业园将承担4个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的建设任务。

(七)教学改革

1.教学改革及建设项目

2017年,共有27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学校对立项项目及时给予经费资助。教研教改项目的开展丰富了基于我校实际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取得明显成效。在第十一届湖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励评审中,学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两项一等奖“适应认证标准的校企合作提升电气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研究与实践”、“基于财会专业教学改革的工程财务系列教材建设及实践”获推荐参加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

2.扎实推进主要基础课程改革

2017-2018学年,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校继续开展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改革《大学物理》课程教学,调整教学目标定位,由原来强调对物理知识的传授,改革、调整为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和兴趣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电路》课程教学,实施“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全方位开展师生互动教学,将电路教学过程分为三模块,各模块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充实网上教学资源,实现师生线上线下互动交流;改革《材料力学》、《理论力学》、《结构力学》课程教学,科学规划教学内容的、运用现代化教学资料与教育技术手段,将力学课程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在工科学生构建力学知识体系中发挥重大作用;改革《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的考核方式,加大过程考核的力度,增加期中考试和随堂月考等过程考核,过程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最高可占50%;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设计多环节考核,其中课程小论文、案例分析与理论阐述不少于两次,过程考核成绩在总成绩中最高可占50%

3.继续推广教学方法改革

学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开展研讨式教学,2017-2018学年共有13门课程在研讨式教室开展研讨式教学改革。这种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自学、表达、解决问题等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

 

四、质量保障体系

(一)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2017-2018学年,学校开展了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大讨论,进一步凝聚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的共识。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朱蓓薇院士、郑皆连院士、孟建民院士、王超院士等到校指导,周绪红院士做了题为《大学建设与发展》的专题报告,王超院士作《科学谋划、质量提升、发展跨越》主题报告,对学校战略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等进行了辅导;校党委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以及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视察学校讲话精神,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深入践行“九个坚持”。

学校先后召开了第四届三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党政工作例会扩大会议、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课堂革命”研讨会、校地联合工作会议、高水平学科建设实施方案校内评审会、班主任工作会议、创新人才培养与学科竞赛工作会议、学工系统研讨会等,校领导、中层干部、各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学科负责人、系主任和实验室主任、师生代表等,围绕学校建设与发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环节、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业评价等方面进行专题研讨。

每学期开学初,付宏渊书记等校领导分别深入到教学一线,到教学楼查看课堂教学情况,到学生宿舍、图书馆、食堂、运动场等了解师生动态和开学准备情况,就进一步改进教学设施、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教学规范建设等工作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2018年新生开学时,全体校领导走进各自所联系的学院,为2018级新生上第一堂课,介绍学校,勉励新生砥砺前行。

2017-2018学年,学校领导深入课堂听课130余门次,及时了解课堂教学、教室环境、教学安排等课堂教学及教学管理一线情况,认真填写课堂听课表,从教师教学内容、手段与方法、教学条件、学生教学纪律、课堂表现、学习兴趣等多方面评价、总结和分析,为学校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本科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本科教学质量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一直高度重视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工作,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1.实施校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

2018年,学校发布《关于做好各教学院编制、发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19个教学院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基本条件、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质量保障和学生学习效果等方面,对本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开展自评工作,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编写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为保证质量报告的编写质量,学校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组织专家对学院的自评报告进行评估,并向各学院反馈了评估结果。学校总结全校本科教学基本情况,编写《长沙理工大学2017-2018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向社会发布,接受社会监督。

2.坚持本科教学质量日常监控

2017-2018学年,学校坚持全员参与、全程监控、全方位覆盖、监控反馈联动的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完善教学督导的工作制度与规范,继续推进学生网上评教全覆盖,改进学生评教内容和方式,从单纯评教向评教与评学相结合转变,从多个方面加强建设多维度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见表4-2)。

2017-2018学年,共编印《督导信息》6期,将教学有关信息向学校各相关部门进行反馈,并跟踪落实;学校教学督导团听取全校857节课,每人听课次数均在80次以上。另外每学期都开展了期中教学专项检查、毕业论文的早中后期的检查、教学目标考核检查等。学校将督导专家对各教学单位、专任教师的检查评价结果作为考核单位和个人教学工作的重要的依据。

2018年,学校落实整改方案,实现管评分离,建立了独立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主要负责高等教育与院校研究、本科教学评估与管理、专业认证(评估)与专业综合评价、基本教学状态数据填报与分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第三方教学质量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培养与发展、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

4-1  内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类型

措施

对象

实施主体

实施周期

质量监控

教学检查

教、学、管

督导团、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教务处及相关职能部门

期初、期中、期末

教学督导

教、学、管

督导团

日常

院系业务学习

教、管

督导团、教务处

每学期一次

领导听课

教、学、管

校院领导

日常

阳光在线、领导邮箱等

教、学、管

相关职能部门

日常

学生评教

教师

学生

每学期一次

教学院教学工作评价

教、学、管

督导团、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

每年一次

课程教学评价

教师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学院、各系

每学期一次

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

教、管

教务处、相关学院

日常

教学秩序抽查

教、学、管

教务处

每周一次

教学秩序普查

学工部

每周一次

专项检查

毕业设计(论文)

教、学、管

督导团、教务处

每年一次

实验教学

教、学

教务处、相关学院

每年一次

实习教学

教、管

教务处、相关学院

每年一次

试卷、课程设计等

教、管

教务处、相关学院

每年一次

奖励评价

教师教学竞赛

教师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

每学年一次

教师教学优秀奖

教师

督导团、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及相关学院

每学年一次

教学贡献奖

教师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与研究中心、专门评审委员会

每学年一次

(三)开展专业认证与评估

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20186月和10月,中国工程教育工程协会和住建部认证专家组分别对我校水利水电工程、“交通运输”、“交通工程”和建筑学等专业进行了现场考察。专家们充分肯定了我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截止201810月,学校共有10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评估),见表4-4

4-2  通过国家认证(评估)专业一览表

序号

 

认证部门

首次认证时间

有效期

1

交通运输

教育部

2009

3

20122015年通过复评

2

土木工程

住建部

2009

5

2014年通过复评

3

工程管理

住建部

2012

5

2017年通过复评

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

2013

6

 

5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教育部

2013

3

2016年通过复评

6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教育部

2013

3

2016年通过复评

7

车辆工程

教育部

2014

3

2017年通过复评

8

水利水电工程

教育部

2015

3

 

9

建筑学

住建部

2016

4

20185月中期检查

10

测绘工程

教育部

2018

6

 

2.新专业评估

20185月,经专家考察、查阅支撑材料、现场评议,翻译专业新增为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

(四)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2017-2018学年,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5次教师沙龙活动。邀请了国内知名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专家、浙江工业大学陈庆章教授主讲“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邀请武汉轻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团队主任张胜全研究员、覃晶晶副教授做主题为“BTC有效教学设计”的教学工作坊。邀请清华大学在线开放课程技术支持中心特聘培训专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心理研究所所长郭建鹏博士做主题为“‘翻转课堂+雨课堂’实现高校教学创新”的讲座。此外,学校还通过学院承办的形式,举办了“基于‘生本’”的教学之道”、“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等主题的教学沙龙。本学年,学校举办了主题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沙龙,从教育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及教学技术手段应用给广大教师带了思考和启迪,更有力地推动“课堂革命”。实施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工程,2018年度共计有50多位老教师和50多位青年教师签订了一对一老带青的培养责任书,发挥了老教师传、帮、带的作用。

2017-2018学年,学校组织完成校、院两级教学竞赛活动,校级现场决赛两组各决出个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两组中共16名成绩优异的选手代表学校分别参加2018年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和信息化教学竞赛。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精心组织教师参加省级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的培训与指导,专门邀请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和2017年省级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为参赛教师做优质教学示范和培训。在2018年湖南省课堂教学竞赛、信息化教学竞赛中,我校共取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

结合专项工作组织“马工程”重点教材培训、新教师试讲培训、2017年入选省教学竞赛参赛选手培训等,达1654人次。此外,学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推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于718日在图书馆报告厅举办了智慧教学与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会议邀请了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交流联络部陈伟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马昱春副教授作专家报告,各学院院长、教学副院长、系主任、骨干教师、学校及学院教学督导、教务处干部共计240余人参加。

(五)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

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的基础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和评估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人才培养管理信息化、数据信息精准化和管理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依据。2017116日,学校出台文件《长沙理工大学高等教育质量监测国家数据平台数据采集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由党政办、组织部、规划法规处、学工部(处)、团委、招就处、教务处、人事处、计财处、国际处、科研部、社科处、研究生院、资产处、信息化中心、图书馆、校友中心等多个部门负责采集提供教学状态基本数据,合力探索建立我校教学工作质量常态检测机制,切实推进我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按照教育部评估中心要求,我校在20181130日前完成数据采集填报工作,这些数据将作为今后学校质量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撰写年度教学质量报告的重要依据。本年度数据采集要求上报的数据表格85个,近700个数据采集点,牵涉到校内20个牵头填报部门以及各教学院。

通过与2017年我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比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和教学条件建设持增长态势;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生源质量持续提高;教授副教授上课比例基本持平。与全国同类型高校2017年数据相比较,在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电子图书数量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通过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实现了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盘点,为下一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决策提供客观的依据。

 

五、学生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情况

20184-6月,学校对2018届本科生开展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以期全面、充分了解学校本科生在校学习状况和学习感受,为学校改进和完善教学与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支持。共有5700多名学生参与本次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教师、实践教学、教学基础设施等多项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馈效果良好,满意度达95%以上,见表5-1。学校将进一步分析调查结果,为推动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

5-1  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第一部分:对专业设置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35.13

46.33

17.4

1.18

所学专业的发展特色

33.85

44.98

19.29

1.91

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33.18

42.66

21.32

2.87

所学专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

34.67

41.78

20.4

3.16

所学专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指导

31.31

43.25

22.85

2.61

所学专业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

31.31

43.51

22.45

2.75

所学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和各年纪学分分布

31.95

44.11

21.1

2.86

所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及实效

31.88

43.32

22.23

2.59

 

第二部分:对课程教师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教师的教学水平

41.9

45.39

12.09

0.65

教师对本科教学的责任心

42.38

43.94

12.79

0.91

教师课堂教学的态度和精神风貌

40.83

45.41

13.01

0.77

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和效果

34.64

43.88

20.07

1.4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培养的情况

37.4

44.51

16.88

1.23

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

36.83

44.74

17.22

1.23

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满意程度

36.69

47.2

15.36

0.78

第三部分:对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专业实验教学效果、质量的满意程度

34.73

45.45

18.58

1.27

专业实训(或实习)安排的满意程度

34.82

41.35

20.61

3.24

课程设计(或社会实践)安排的满意程度

35.51

43.53

19.28

1.71

对创新训练计划和创新实践班安排的满意程度

32.25

42.7

22.12

2.95

对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的满意程度

37.97

45.17

15.98

0.9

对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总体满意程度

34.75

46.21

17.97

1.1

 

第四部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学校教室对本科教学的满足程度

32.62

45.53

19.59

2.28

学校图书馆对本科教学的满意程度

34.9

42.05

19.21

3.87

学校实验室对本科教学的满足程度

32.25

42.34

22.71

2.73

学校的各种实习、实训、创新训练基地等对本科教学的满足程度

32.52

42.79

22.11

2.61

2017-2018学年,学校对学生网络评教题项进行了修订,着重考察学生课程获得及体验,以期获得更加真实、客观的评价。学生对课程评价的优良均在95%以上。(见图5-1,图5-2

 

5-1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学生评教学院优良率分布图

5-2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学生评教学院优良率分布图

(二)应届本科毕业生情况

1.学位授予情况

2018届共有5747名学生获得毕业证书,毕业率93.87%,其中5720名获得学士学位,毕业学生学位授予率为99.53%277名学生获双学士学位证书。

2.就业和攻读研究生情况

截止2018830日,我校2018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86.06%。未就业本科毕业生801人,未就业原因在于备考公务员、继续考研或申请出国深造、已工作但未正式签约、身体原因、家庭原因等情况。2018届本科生攻读研究生录取率为17.35%(见表5-2)。

5-2  2018届本科毕业生流向

项目

人数

1.应届毕业生升学基本情况(人)

免试推荐研究生

111

考研录取

总数

997

考取本校

305

考取外校

692

出国(境)留学

140

2.应届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人)

就业去向

学校所在区域总数

学校非所在地区域总数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数

1607

32.49

3339

67.51

政府机构

13

0.26

32

0.65

事业单位

29

0.59

20

0.40

企业

1001

20.24

2657

53.72

部队

3

0.06

3

0.06

参加国家地方项目就业

9

0.18

11

0.22

升学

536

10.84

601

12.15

灵活就业

0

0.00

0

0.00

自主创业

9

0.18

11

0.22

其他

7

0.14

4

0.08

(三)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2017-2018学年,学校组织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家级以及省级各类学科知识竞赛,均取得骄人的成绩,见表5-3

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队斩获13项奖项,获奖总人数达到39人,同比去年增长6.5倍。

在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我校土木学院学子冯展勇、焦立人、左辉3名同学现场设计制作的作品桁韵流水夺得大赛第二名,荣获全国一等奖,学校总成绩名列第一。该赛事是教育部确定的全国九大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土木工程学科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最高水平学科性竞赛,被誉为土木皇冠上最璀璨的明珠。今年,我校在该项赛事上再次夺冠,是继去年获评全国唯一特等奖后成功卫冕,也是该项赛事上全国首个卫冕冠军,再次改写了由非“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夺冠的历史。

在第42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中,共有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在内的349支队伍参赛,我校计通学院学子张昊、綦文博、周浙泉崭获金奖,实现了我校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的重大突破,为我校赢得了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第一块金牌。

5-3   2017-2018学年本科学生学科竞赛获奖统计表

项目

内容

1.学科竞赛获奖(项)

总数

291

其中:国际级

16

国家级

25

省部级

250

2.本科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

总数

72

其中:国际级

0

国家级

9

省部级

63

3.文艺、体育竞赛获奖(项)

总数

46

其中:国际级

0

国家级

4

省部级

42

4.学生发表学术论文(篇)

29

5.学生发表作品数(篇、册)

23

6.学生获准专利数(项)

35

7.英语等级考试

英语四级考试累计通过率(%

85.56

英语六级考试累计通过率(%

45.53

8.体质合格率(%

91.1

9.参加国际会议(人次)

4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2018年第三方调研显示,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9.62%,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的评价较高,与同类高校毕业生相比,我校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方面评价较高。

5-4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汇总表

毕业生能力评价

个人素质评价

优势评价

专业技术能力

4.53

诚实守信

4.54

学习能力

4.45

学习能力

4.51

待人真诚

4.53

敬业精神

4.44

执行力

4.5

乐于助人

4.52

实践动手能力

4.43

团队合作能力

4.48

责任感

4.51

合作协调能力

4.42

沟通表达能力

4.46

健康心理

4.51

综合素质

4.41

环境适应能力

4.45

严谨踏实

4.5

专业水平

4.41

人际交往能力

4.45

谦虚好学

4.5

实际工作能力

4.41

逻辑分析能力

4.44

敬业精神

4.49

灵活应变能力

4.41

组织管理能力

4.39

具备人文修养

4.49

计算机水平

4.39

抗压能力

4.39

忠诚度

4.46

管理能力

4.33

创新发展能力

4.38

具备大局观

4.4

创新能力

4.33

领导力

4.33

具备危机意识

4.4

外语水平

4.31

注: “非常满意”=5,“满意”=4,“比较满意”=3,“不太满意”=2,“很不满意”=1

(五)毕业生成就

经过61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为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近40万专门人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做出了突出业绩,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郑健龙(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奋键(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赵勇(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庄尚标(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陈飞虎(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刘晋安(全国总工会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许杏桃(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劳动模范、泰州市突出贡献人物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8项)、高兆丽(全国劳动模范、国家电网专业领军人才)、王成奎(全国劳动模范)、余烈(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张劲文(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党委委员、工程总监)等。

20189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出纪录片《伶仃洋上的两千个日夜》,讲述了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们艰苦创业、超越自我、不懈探索的感人故事。节目中,10余位建设骨干作为众多建设者的代表接受采访,其中有6位是长沙理工大学校友。学校领导和校友总会曾多次赴港珠澳大桥建设现场考察,勉力校友们传承学校文化,弘扬工程报国精神。参与大桥建设的部分校友也多次受邀回校分享奋斗故事,如,11月,校友、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工程总监张劲文作客研究生博力学术论坛。10月,校友四川公路桥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如刚、河南万里路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良奇,喜获第三届“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六、特色发展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秉承博学、力行、守正、创新的校训,立足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对接行业的发展需求,进一步弘扬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一)坚守大学人才培养的本质

1.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统一思想,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续深入地抓好理想信念教育,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筑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持续深入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是充分发挥课堂育人功能,发挥思政理论课主渠道作用,真正管好课堂管好教材,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完善思政课挂牌授课制度,“倒逼”思政课堂改革,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底色亮、实践强、有情怀、敢担当”的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

二是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结合新时代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形成基础+主题+特色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生生活、融入校园文化,近年来分别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责任与担当等主题教育活动,2017-2018学年全校841个班级均举行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的主题班会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长期坚持开展道德实践”“阅读经典,品味人生”“道德文化大讲堂”“实践教学汇报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大学生追求崇高理想,培养使命感、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是各学院根据学科、专业特色,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的系列教育活动,如数统学院的专业+学工、水利学院的大禹之子、交通学院的卓越人才、物电学院的三个物电等,促使青年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学校持续夯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20184月,学校根据审核评估专家组整改意见,制定、发布了《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完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育人体系,强化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制定了多项整改内容和措施。经过一年的扎实整改,落实了教学院、院长人才培养工作主体责任;制订了“优质本科教育实施计划”;推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分专业制定和实施差异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课程资源建设,构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掀起了“课堂革命”高潮,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扩展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选择空间,提升了学生学习内在动力。

通过引进和自建,加快全校性公共基础课、公共选修课、专业主干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网络数字资源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截止至201811月,共引进和自建在线开放课程(含慕课)92门,增加31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上线开放8门全英文在线开放课程。各学院深入开展“课堂革命”讨论与实践,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观摩月”,一线教师中近500人次观摩了优秀教师示范授课。学生专业选择做到“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约300名学生转入自己心仪的专业学习,等等。学校近年来获得的丰硕成果是学校夯实中心地位,提升育人质量的重要表征。

(二)坚守教师教书育人的本分

1.学校积极引导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分,立足教学本位、还原和坚守教师教书育人的角色,不忘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始终将学生的成长置于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为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加大教学投入,学校积极研究完善职称评审制度,根据教学型教授、副教授申报情况合理确定晋升指标,为优秀教学人才提供和优秀科研人才同样的职称晋升的机会。学校积极引导各学院优化奖励性绩效分配制度,加大对教学优秀教师的奖励力度,激励教师增加教学投入。

在校报、校园网设立专版专栏,加大师德标兵、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宣传力度;在学生集中的图书馆、食堂等地方巡回展出师德标兵的感人事迹。20189-10月,编印了《长沙理工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学习读本》,组织开展了“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知识测试等活动;11月,举行了“师声传师心 师德铸师魂”演讲报告会,并进行了新教师职业行为准则宣誓。相关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树立了优秀教师典型、弘扬了爱岗敬业精神,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师德师风氛围。

为激发一线教师的工作热情,表彰教学效果突出、关爱学生成长的优秀教师,在全校形成为人师表、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工作氛围,学校开展教师教学贡献奖评选活动,教书育人突出者奖励2万元,杰出者奖励5万元。2018年长沙理工大学中国移动教学贡献奖评选活动,从组织材料、学生网络投票到候选人现场陈述评审,历时3个月。在访问量、投票人次、投票总量等方面比2017年度首届教学贡献奖均有大幅增加,增长了近2倍。2018716日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评出杰出教学贡献奖2名、优秀教学贡献奖15名。还有20多名学年师德标兵受到表彰。

2.学校把一流人才的培养作为建设双一流大学的标志,坚持解放思想,以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为切入点,贯彻本科教育新理念。如,在全校,尤其是优势工科专业中展开工程专业认证标准中OBE(成果导向教育)工程教育理念学习,理解认证标准,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开展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教师工作坊等一系列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专业化发展;开展课堂教学示范活动,优秀教师课堂教学、信息化教学示范、专家点评、互动交流,举办课堂教学竞赛,开设教师工作坊,开展“课堂教学观摩月”活动,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高本科教育教学水平。

(三)坚守大学的创新引领

1.学校的学科专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长期服务于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国家基础产业建设,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学科发展有着很强的行业导向性。多年以来,学校围绕相关行业、企业和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也由此,学校保持了自己鲜明的行业与地方特色。世界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上数百名长理学子的创新实践,

学校积极参与“洞庭湖砂石资源利用研究”、“洞庭湖汛期与枯水期水资源、水生态平衡情况及对策研究”、“湖南交通事故与道路设计关联性大数据分析”等重大科研课题,力争将其打造成支持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性项目,进一步提升服务湖南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2.学校坚守通过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党委书记付宏渊提出,要建设国内一流理工科大学,为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新贡献。他倡导大学应成为社会风尚的‘净化器’要用一生的勤奋来书写壮丽的人生,彰显长理人追求卓越的品格”。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典型,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中打破传统985211高校夺冠惯例的参赛团体、连续三年专业成绩排名第一、直接保送北大硕博连读的李辉、获得14项发明专利的曾奕安、切糕王子阿迪力等。尤其是,我校计通学院研究生邹勇松身患重病却自强不息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教育部授予邹勇松“全国优秀大学生”称号,认为邹勇松同学的先进事迹展现出了新时代青年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优秀品格,刻苦钻研、勇攀高峰的积极风貌,乐观向上、仁爱奉献的豁达胸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系列重要论述的模范代表。邹勇松同学既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也是学校正用良好的校园文化输出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的最佳体现。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计划

(一)持续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学校一直在实施师资队伍的三化工程,即教师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师资队伍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达成度还不够;教师的教学投入还不够,尤其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比例有待提升;教师将在科研中取得的成果、在工程实践中学习到的实践经验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也待进一步提高。

持续激励教师增加教学投入。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坚持“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倡导本科教学是大学教师的使命,要求广大教师以教书育人为第一要务,加强本科教学使命意识宣传。积极研究完善教学评价、职称评审制度和考评机制,多措并举,鼓励教师潜心教书育人、投入本科教学,落实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制度,努力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建立健全多种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广泛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努力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2.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教学内容的力度。积极根据教师及课程和专业特点,制定不同的科研成果、工程实践转化要求,进行分类管理。研究制定科研成果、工程实践转化教学内容评价办法,并纳入到教学评价、职称晋升制度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为教师实现有效转化、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服务支持。科研成果、工程实践转化教学内容进入教学评价和职称晋升制度,可对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注意科研成果、工程实践转化形成较大的牵引力。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加大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为教师实现有效转化、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有力支持。

(二)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未能很好地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需求。人才培养培养方案不够灵活,学生学习自主选择权难以得到保障,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学习效果有待提高。高考改革将打破文理科的限制,合并招录批次、直接招录到专业、一档多投等,对本科阶段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1.坚持服务需求,成效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切实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坚持完善机制,持续改进。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形成招生、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完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选择权,鼓励学生跨学科、跨专业学习,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鼓励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等获取学分。健全协同育人机制,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强化质量评价保障机制,形成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改进机制。

2.坚持学生中心,全面发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既注重“教得好”,更注重“学得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以考辅教、以考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增强学生表达沟通、团队合作、组织协调、实践操作、敢闯会创的能力。倡导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附件

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84.41%

2. 教师数量及结构

项目

专任教师

外聘教师

数量

比例(%

数量

比例(%

总计

1,665

/

402

/

职称结构

正高级

267

16.04

180

44.78

其中教授

265

15.92

114

28.36

副高级

602

36.16

156

38.81

其中副教授

570

34.23

76

18.91

中级

739

44.38

44

10.95

其中讲师

714

42.88

17

4.23

初级

13

0.78

4

1

其中助教

13

0.78

2

0.5

未评级

44

2.64

18

4.48

最高学位结构

博士

739

44.38

149

37.06

硕士

622

37.36

98

24.38

学士

295

17.72

149

37.06

无学位

9

0.54

6

1.49

年龄结构

35岁及以下

175

10.51

37

9.2

36-45

715

42.94

86

21.39

46-55

681

40.9

127

31.59

56岁及以上

94

5.65

152

37.81

3. 专业设置情况

本科专业总数

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

新专业名单

当年停招

专业名单

65

64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人力资源管理,应用统计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翻译,土木工程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4. 生师比17.96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元)15916.11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4896.2

7. 生均图书(册)81.69

8. 电子图书(册)792600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平方米)19.26,生均实验室面积(平方米)3.49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3001.27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万元)5998.6

12.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自然年度内学校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元)597.67

13.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自然年度内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元)354.31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2,148

注:学年度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期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一门

15.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75.9%

16.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11.22%

17.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93.87%

18. 应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率99.53%

19. 应届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6.06%

20. 体质测试达标率91.1%

21.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0184-6月,学校对2018届本科毕业生开展长沙理工大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以期全面、充分了解学校本科生在校学习状况和学习感受,为学校改进和完善教学与教学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决策支持。本次调查采取在线调查方式,与毕业生离校系统对接,最大程度保障了调查参与度。共有5700多名学生参与本次调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专业设置、课程教师、实践教学、教学基础设施等多项内容。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反馈效果良好,满意度达95%以上,详见下表。


2018年度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调查统计表

第一部分:对专业设置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

35.13

46.33

17.4

1.18

所学专业的发展特色

33.85

44.98

19.29

1.91

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

33.18

42.66

21.32

2.87

所学专业的未来前景和发展

34.67

41.78

20.4

3.16

所学专业对学生的学业规划和指导

31.31

43.25

22.85

2.61

所学专业培养方案所设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结构

31.31

43.51

22.45

2.75

所学专业的总学分要求和各年纪学分分布

31.95

44.11

21.1

2.86

所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置的合理性及实效

31.88

43.32

22.23

2.59

第二部分:对课程教师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教师的教学水平

41.9

45.39

12.09

0.65

教师对本科教学的责任心

42.38

43.94

12.79

0.91

教师课堂教学的态度和精神风貌

40.83

45.41

13.01

0.77

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程度和效果

34.64

43.88

20.07

1.44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培养的情况

37.4

44.51

16.88

1.23

教师授课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况

36.83

44.74

17.22

1.23

课程教学质量的总体满意程度

36.69

47.2

15.36

0.78

第三部分:对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专业实验教学效果、质量的满意程度

34.73

45.45

18.58

1.27

专业实训(或实习)安排的满意程度

34.82

41.35

20.61

3.24

课程设计(或社会实践)安排的满意程度

35.51

43.53

19.28

1.71

对创新训练计划和创新实践班安排的满意程度

32.25

42.7

22.12

2.95

对实践教学中教师指导的满意程度

37.97

45.17

15.98

0.9

对实践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总体满意程度

34.75

46.21

17.97

1.1

第四部分:对教学基础设施的满意程度

评价项目

非常满意

满意

基本满意

不满意

学校教室对本科教学的满足程度

32.62

45.53

19.59

2.28

学校图书馆对本科教学的满意程度

34.9

42.05

19.21

3.87

学校实验室对本科教学的满足程度

32.25

42.34

22.71

2.73

学校的各种实习、实训、创新训练基地等对本科教学的满足程度

32.52

42.79

22.11

2.61

22.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2018年,学校通过第三方开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总体满意度为99.62%。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势的评价较高,与同类高校毕业生相比,我校毕业生在敬业精神、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深受好评。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汇总表

毕业生能力评价

个人素质评价

优势评价

专业技术能力

4.53

诚实守信

4.54

学习能力

4.45

学习能力

4.51

待人真诚

4.53

敬业精神

4.44

执行力

4.5

乐于助人

4.52

实践动手能力

4.43

团队合作能力

4.48

责任感

4.51

合作协调能力

4.42

沟通表达能力

4.46

健康心理

4.51

综合素质

4.41

环境适应能力

4.45

严谨踏实

4.5

专业水平

4.41

人际交往能力

4.45

谦虚好学

4.5

实际工作能力

4.41

逻辑分析能力

4.44

敬业精神

4.49

灵活应变能力

4.41

组织管理能力

4.39

具备人文修养

4.49

计算机水平

4.39

抗压能力

4.39

忠诚度

4.46

管理能力

4.33

创新发展能力

4.38

具备大局观

4.4

创新能力

4.33

领导力

4.33

具备危机意识

4.4

外语水平

4.31

注: “非常满意”=5,“满意”=4,“比较满意”=3,“不太满意”=2,“很不满意”=1

23.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长沙理工大学2017-2018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统计表

 

在校生人数统计表

 

学校名称

普通

本科

生数

普通高职

(含专科)

生数

硕士研

究生数

博士研

究生数

留学

生数

普通预

科生数

进修

生数

成人脱产

学生数

夜大(业余)

学生数

函授学

生数

折合在

校生数

全日制

在校生

本科生占全

日制在校生

总数的比例

%

长沙理工

大学

25855

0

全日制

4204

 

非全日

558

312

221

37

0

0

0

2134

33698.4

30629

84.41

 

备注:

数据来源:2018 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6-1-1。统计时点:2018 930日。

1.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2.全日制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研究生数+留学生数+预科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进修生数。

3.数据解释见 2018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指南。

 

专任教师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专任

教师

职称结构

学位结构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助教

其他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他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比例

(%)

比例(%)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比例

(%)

比例

(%)

长沙理工

大学

1665

265

15.92

570

34.23

714

42.88

13

0.78

103

6.18

739

44.38

622

37.36

295

17.72

9

0.54

 

   

学校名称

专任

教师

年龄结构

学缘结构

35 岁及以下

36-45

46-55

56 岁及以上

本校

外校(境内)

外校(境外)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比例

(%)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比例

(%)

长沙理工

大学

1665

175

10.51

715

42.94

681

40.90

94

5.65

252

15.14

1390

83.48

23

1.38

 

备注:数据来源: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1-6-1。统计时点:2018 9 30 日。

数据解释见 2018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指南。

外聘教师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外聘教师数

职称结构

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其他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人数

比例

(%)

长沙理工大学

402

180

44.78

156

38.81

44

10.95

4

0.1

18

4.48

 

备注:

数据来源: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1-6-3。统计时点:2018930日。

数据解释见 2018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指南。

 

 


生师比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折合在校生数

教师总数

生师比

长沙理工大学

33698.4

1876

17.96

 

备注:

数据来源:学生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6-1-1;教师数据来源于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1-6-11-6-3。统计时点:2018 9 30 日。

1.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外聘教师数×0.5,其中民办本科院校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有关专任教师计算方法。

2.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5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2018年本科专业总数

2018年招生专业数

2018年新增专业情况

2018年停招专业情况

新增专业数

新增专业名称

停招专业数

停招专业名称

长沙理工大学

65

64(包含 1 个中外合

作办学专业)

2

1.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2.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1

1.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备注:2018年新增专业指当年新增招生的专业。
办学基本条件统计表

 

学校名称

折合在

校生数

全日制在

校生数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

 

教学行政用房

纸质图书

数字资源

总值

(万元)

生均

(/)

当年新增值

(万元)

总值

(m2)

生均

(m2/)

其中生均实

验室面积(m2/)

总数

()

生均

(/)

电子图书

(册)

电子期刊图书等数据库

(个)

长沙理工大学

33698.4

30629

53,634.73

15900

4896.2

589887

19.26

3.49

2752935

81.69

792600

58

 

备注:

数据来源: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数据来源于 2018 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2-6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当年新增值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2-6 当年新增值;学生数据来源于 2018 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6-1-1;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2-2;实验室面积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2-2 实验室、实习场所;图书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2-3-1

1.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

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面积+行政用房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3.生均实验室面积=实验室面积/全日制在校生数。

4.生均纸质图书=纸质图书总数/折合在校生数。

5.数据解释见 2018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指南。


7      教学经费投入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全日制在校

本科生数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

本科实验经费

本科实习经费

总额(万元)

生均(/)

总额(万元)

生均(/)

总额(万元)

生均(/)

总额(万元)

生均(/)

长沙理工大学

25855

7759.78

3001.27

5998.60

2320.10

1545.27

597.67

916.07

354.31

 

备注:

数据来源:学生数据来源于 2018 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6-1-1;其他数据参考 2018 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2-9-2,统计时间:2017自然年。

1.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总额/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

2.生均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总额/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

3.生均本科实验经费=本科实验经费总额/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

4.生均本科实习经费=本科实习经费总额/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

5.数据解释见 2018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指南。

 

 


8 教授主讲本科课程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全校开设本科课程

总门数

主讲本科课程

教授人数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

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本科课程

总门次数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

总门次数(门次)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门次

所占比例(%

长沙理工大学

2148

233

75.90

6754

730

10.81

 

备注:

数据来源: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5-1-1;课程门数指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5-1-1 课程号总数;课程门次数指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5-1-1 开课号总数;教师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1-6-11-6-21-6-3

数据解释见 2018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指南。

 

 


9      2018级专业培养计划统计表

 

序号

校内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优势专业

专业设置时间(年)

总学时

总学分

必修课学分

选修课学分

集中实践环节学分

课内教学

学分

实验教学学分

课外科技

活动学分

实践教学学分比例(%

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0203

2007

3528

182

152

16.5

41.5

126.5

12

2

29.4

2

财务管理

120204

2000

3465

182

141

27

35

138.5

6.5

2

22.8

3

测绘工程

81201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3

3598

182

138

30.5

45

118

17

2

34.07

4

测控技术与仪器

80301

2000

3507

182

139

29

39

123.5

17.5

2

31.04

5

产品设计

130504

2002

3705

182

128

40

51.5

78.5

50

2

55.77

6

车辆工程

80207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4

3514

182

151

17

40

127

13

2

29.12

7

城乡规划

82802

2002

4400

240

170

40

55.5

173.5

7

4

26.04

8

船舶与海洋工程

81901

2017

3563

182

134

34

42

127

11

2

29.12

9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

081006T

2018

3563

182

128

40.5

41.5

123.5

15

2

31.04

1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0601

国家特色专业,入选“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85

3535

182

140

28

41

126.5

12.5

2

29.4

11

电子科学与技术

80702

2001

3605

182

135

33.5

44

115.5

20.5

2

35.44

12

电子信息工程

80701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0

3521

182

131

37

40

124.5

15.5

2

30.49

13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080714T

2002

3577

182

128

40.5

44

112.5

23.5

2

37.09

14

法学

030101K

2001

3528

182

132

36.5

38

133.5

8.5

2

25.55

15

翻译

50261

2014

3521

182

128

40

43

127

10

2

29.12

16

服装与服饰设计

130505

2003

3777

182

135

33

42

76

62

2

57.14

17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

81103

国家特色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79

3539

182

140

28

41.5

125

13.5

2

30.22

18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

81003

1999

3577

182

134

34

43

121

16

2

32.42

19

工程管理

120103

1992

3577

182

139

29

46

123.5

10.5

2

31.04

20

工程力学

80102

2000

3493

182

138

30.5

38

128.5

13.5

2

28.3

21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80705

2010

3577

182

130

38.5

42

121.5

16.5

2

32.14

22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080802T

2013

3577

182

126

42

45

118.5

16.5

2

33.79

23

国际经济与贸易

20401

省部级优势专业

1994

3465

182

134

34

37

137.5

5.5

2

23.35

24

汉语言文学

50101

1984

3465

182

132

36.5

39

130

11

2

27.47

25

化学工程与工艺

81301

2003

3626

182

130

38

37

118.5

24.5

2

33.79

26

环境工程

82502

2001

3689

182

135

33.5

40

119

21

2

33.52

27

环境设计

130503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1

3752

182

141

27.5

45

69

66

2

60.99

28

会计学

120203K

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80

3465

182

140

28

36

136

8

2

24.18

29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80202

省部级优势专业

1979

3500

182

150

18.5

39

130

11

2

27.47

3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80901

国家特色专业,入选“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95

3598

182

131

37

34

121

25

2

32.42

3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81002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0

3591

182

140

28

41

126

13

2

29.67

32

建筑学

82801

1995

4428

241

170

40

57

172

7.5

4

26.82

33

交通工程

81802

国家特色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96

3637

182

134

34.5

44

120

16

2

32.97

34

交通运输

81801

国家特色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83

3577

182

134

34.5

46

119.5

14.5

2

33.24

35

金融学

020301K

国家特色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97

3465

182

136

32

39

135

6

2

24.73

36

能源与动力工程

80501

国家特色专业,入选“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86

3605

182

132

36

44

123

13

2

31.32

37

汽车服务工程

80208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5

3521

182

151

17

40

125.5

14.5

2

29.95

38

轻化工程

81701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2

3598

182

129

39.5

32

122

26

2

31.87

39

人力资源管理

120206

2013

3479

182

133

35

34

136.5

9.5

2

23.9

40

软件工程

80902

2011

3633

182

137

35

39

110

31

2

38.46

41

生物工程

83001

2002

3668

182

135

33.5

41

122

17

2

31.87

42

食品科学与工程

82701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2

3633

182

139

30.5

38.5

124.5

17

2

30.49

43

市场营销

120202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1

3479

182

135

33

36

133.5

10.5

2

25.55

44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2001

3598

182

140

28

62.5

46.5

71

2

73.35

45

数学与应用数学

70101

1984

3465

182

134

34.5

34

125.5

20.5

2

29.95

46

数字媒体艺术

130508

2009

3675

182

132

36.5

54

86

40

2

51.65

47

水利水电工程

81101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1

3549

182

131

37

40.5

126.5

13

2

29.4

48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81102

2002

3549

182

136

32.5

41.5

126.5

12

2

29.4

49

通信工程

80703

2001

3431

182

135

33

39

118.5

22.5

2

33.79

50

土木工程

81001

国家特色专业,入选“卓越工程人才”计划专业,省部级优势专业

1980

3542

182

136

32.5

40

126.5

13.5

2

29.4

51

土木工程(中外合作办学)

81001

2015

3640

189

163

12

38

140

9

2

24.87

52

网络工程

80903

2003

3598

182

139

29

35

118

27

2

34.07

5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80406

省部级优势专业

2002

3577

182

137

31

36

126

18

2

29.67

54

物理学

70201

1985

3556

182

133

35.5

39

130

11

2

27.47

55

物流工程

120602

2003

3577

182

134

34

45

121

14

2

32.42

56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080414T

2018

3577

182

139

29.5

39

127.5

13.5

2

28.85

57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080503T

2009

3577

182

131

37.5

44

126.5

9.5

2

29.4

58

新闻学

50301

2005

3717

182

140

28

39

110

31

2

38.46

59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120102

2002

3395

182

136

32.5

34

116

30

2

35.16

60

信息与计算科学

70102

1999

3465

182

134

34.5

33

129.5

17.5

2

27.75

61

英语

50201

1985

3497

182

130

38

42

132

6

2

26.37

62

应用化学

70302

省部级优势专业

1985

3619

182

134

34.5

35

118.5

26.5

2

33.79

63

应用统计学

71202

2012

3465

182

134

34

30

126.5

23.5

2

29.4

64

自动化

80801

省部级优势专业

1995

3577

182

124

44.5

44

118.5

17.5

2

33.79

65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70502

2001

3437

182

134

34.5

38

132.5

9.5

2

26.1

 


10    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统计表

 

学校名称

毕业情况

授予学位情况

就业情况

体质测试

达标率(%

应届生数

毕业生数

毕业率(%

授予学位人数

学位授予率(%

初次就业人数

初次就业率(%

长沙理工大学

6122

5747

93.87

5720

99.53

4946

86.06

91.1

 

备注:

数据来源:毕业、授予学位、就业等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6-5-2;体质测试达标率数据来源于 2018年采集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表 6-6 体质合格率。统计范围:2018届本科毕业生。

1.毕业率=毕业生数/应届生数。截止到 8 30 日前的初次毕业情况。

2.学位授予率=授予学位人数/毕业生数。

3.初次就业率=初次就业人数/毕业生数。截止到 8 30 日前的初次就业情况。

4.数据解释见 2018版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填报指南。


 

 

 

 

 

 

学校地址:长沙市(雨花区)万家丽南路2960

    话:0731-85258043

    真:0731-85258001

    编:410114

    址:www.csust.edu.cn

 

 

文档附件

版权所有 长沙理工大学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万家丽南路2段960号 邮编:41011
Copyright By CSUST . All Rights Reservered 2003-2014 | 域名备案信息:湘ICP备050038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