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理工大学物电学院: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卓越人才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10月20日讯(通讯员 喻玲)长沙理工大学物电学院有4个本科专业,教职工不到90人,但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学校6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之一,曾在全校率先突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学生连续九年在全国电子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近五年,学院获国家级科研项目42项,在Nature6Commun.,Phys.Rev.系列等国际知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毕业生考研率多次名列全校第一,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获金奖……“这是学院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强,实践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强’‘三强’卓越人才的体现。”学院院长刘其城说。

构建培养卓越人才的课程体系

物电学院的专业总给人一副“高冷”姿态。“高”指课程难度,理论力学、量子力学都被称为难度最高的课程之一;“冷”则体现在学科冷门,纯理科学院,家长、学生、企业三方都热度不高。

“热度不高反映的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刘其城说,“要让物电学院的学生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其实应该从两方面下工夫,一是筑牢数学、物理基础知识,无论是从创新人才还是研究生阶段的培养都不断验证,数学物理基础不牢固,创新思维的壁垒就很难被打破。二是提高实践能力,所有的学习效果都要转化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院人才培养也要打通理论与实践的通道。”

近年来,物电学院结合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以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着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纵向以物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轴线,横向向专业契合的电子信息技术、光电子技术等学科辐射、交叉融合。2010年,学院在全校率先开始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对信息科学类专业的学生均开设3门物理课程(普通物理学、电动力学、理论物理导论)及46门数学(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物理方法、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理论课程。工科类基础理论课总学时达40.5学分,所占总学分比例为24.1%。2012年,学院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物理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等4个专业实行“按专业招生,大类培养”的信息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了理工交融、资源共享、互为促进。

为了把课改抓紧落实,学院一直坚持“学术必须为教学服务”,副院长刘新海介绍,学院坚持把最优质的教师资源放在本科生教育上,最优秀的教师必须担任最重要的课程。肖伏良教授,是学校首个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也一直承担《理论力学》教学;张振华二级教授,常年承担多个班级的《大学物理》;全院副教授以上教师承担教学任务的比例远高于讲师。

“为了抓课堂质量,学院也想了很多办法。”刘其城介绍,对新入职的老师,在第一年助教期间,全程听课的同时还要求全部都下到实验室,为学生答疑,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全体老师都要求手写备课,这个传统的办法,其实可以帮助教师更好的融汇贯通讲授的知识,避免课堂上照本宣科,“各种现代手段可以帮助学生扩充视野,但要把内容讲的深入,还是要靠老师大量深入的积累和研究。”

2015年进校的白创博士,刚开始对学院“高压态势”抓课堂质量不能理解,“刚入校科研压力大,教学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又无法量化,觉得不值得。时间久了才认识到,自己的上课水平可以慢慢提升,但是学生上课的机会只有一次,基础没有打好,影响的可能是一生。”思维的转变必然带来结果的转变,为了把模拟集成电路原理、数字集成电路原理几门专业课上好,他主动要求为学生增加实践环节,增加了课堂的互动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017年,白创参加全国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获得了二等奖。

课程建设实施得好,学生的优势也就显现了出来。近年来,学院考研率稳居学校前列,2017届毕业生考研报考率82.15%,上线率突破40%,录取率达到34.7%。数理基础扎实成为物电学生显著标签。2018年,学院三个毕业不到五年的学生组建的“纳威尔科技”迅速成为医药检测行业的技术新星,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金奖,核心成员曾小维说:“大学期间打下的坚实数理计算和分析能力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搭建培养卓越人才的试错基地

在理科楼三楼有几间教室被称为“不下课的课堂”,总是最早开门、最晚熄灯,每周一到周五的晚上、周末,教室里的人头攒动,各类电子创新基础培训、项目演示会、讨论会排满日程,每年寒暑假也被利用来开展电子实训,这就是物电学院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在这里,‘玩’是实验室的主题,根据自己的情况组队,可以进行电子作品模仿,可以自主选题,也可以改进创新,设备、元器件都由学院提供,只要提交简单的制作申请表给管理员,就可以开始自己脑洞大开的电子设计。”电信1503班的骆文磊同学是实验室的钉子户,除了上课,其他的时间大都泡在了实验室,从大一开始简单的元器件焊接,到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大赛获得一等奖,骆文磊玩出了名堂。

现在,基地像骆文磊这样的项目团队有80余支,参与人员覆盖大一到大四所有学生。与宽松的实验要求相对的是系统的培训,从“入门型”“学习型”“开发型”“研究型”培训内容从普及基础知识、应用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到解决问题为导向逐级提升,基地营造了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除了校内培训,学院根据不同专业方向,还形成了以“训赛结合”为特色的电路焊接大赛、元器件认知大赛、智能船模设计竞赛、“物电杯”电子设计创新竞赛等专业竞赛集群,尤其是“物电杯”电子设计创新竞赛已成功举办十三届,每届有2000余名学生参与。虽然为校级竞赛,在学科内却极具影响力,省内包括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在内的十余所高校每年都会派队参加。

此外,学院还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ALTERA公司、湖南明和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建立联合实验室,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光电子研究所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建立了校外专业实践基地17家,其中湖南省气象局、威胜集团2家为省级实践基地。创新创业基地与企业的专业实践基地集群对接,打通与企业的人才培养的“最后一公里”,基地日常训练题就以企业真实问题为题,学院从解决“材料中的物理问题和电子中的物理问题”为切入口,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企业需求,也提高了学生科研创新的水平。

2015-2018年期间,学院培育的创新团队中,本科生获省级以上专业竞赛奖励的学生有189人次,其中,国际级专业竞赛获奖1人次,国家级创新创业竞赛获奖78人次。学院学生已成立了塞伯睿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和纳威尔智能科技等4家公司。

建设引领卓越人才成长的师资队伍

学院党委书记唐立军认为,要培养卓越人才,首先要汇聚一批优秀教师。多年来,学院引培并举,通过特聘教授计划等,从海内外引进一批优秀学者,鼓励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院所进修、访学和交流合作,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70名专任教师中,博士学历就有46人。2017年学院新聘9名创新创业导师,其中7名来自企业高管。学院打造了一支以专任教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创业教师队伍,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

有了好的师资,还要让教师发挥引领学生成长的作用。学院出台了系列规定和激励机制,提高专业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学院教职工绩效考核与岗位津贴分配方案中,明确规定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创新的成效与教师的年度业绩考核、岗位津贴挂钩,并把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或者公开发表论文作为教师岗位考评定档的硬性条件之一;对积极参与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辅导学生撰写高质量专业论文并发表的教师予以专门奖励。

学院在职称评审中,新进博士、评职称教师必须担任班主任,将班主任工作好坏作为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班主任工作不合格,职称评审院内审核就无法通过。”学院副院长丁开合说。

在课堂教学、学术引导、专业竞赛、社会实践及创新研究等方面,学院还建立了完整的导师分类指导机制。老师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潜移默化,并从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多方面来将科研转化为教学。

优秀的师资队伍、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刻苦的钻研精神,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标杆,明确了方向,激发了学术兴趣和创新潜力。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科研项目训练,及个性化培养模式,学生筑牢了物理学专业的根基,为今后实现自主深度学习,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形成多维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张振华教授的研究生王鼎三年发表6篇SCI论文,连续5年获湖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5篇。近三年,学院本科生发表学术论文44篇,获得国家专利7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

[责编:刘宇慧]


上一条:让创新燃起来——“长理实践”之二 下一条:湖南省发改委“双创”示范基地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