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有效连接点,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习近平总书记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强调“要把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学校今年本科毕业生近10000人,研究生毕业生近3000人,毕业生就业规模巨大。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就业工作作为系统工程统筹推进,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双向奔赴。
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和灵魂。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与学校高质量发展深度耦合。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学校深耕交通、电力、水利、轻工等行业,聚焦供给侧,以增强经济社会服务力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湖南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提高学科专业社会适配度,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学校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5%以上,生源质量在大部分省份保持在前5%,生源好、就业好成为学校的“金字招牌”。这印证了一个根本逻辑: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吸引优质生源、赢得社会认可的核心要素。
全力攻坚促就业要聚焦人才需求侧。有需求才有市场,有岗位才能有就业。企业是吸纳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拓宽就业岗位,首先要稳住企业这个“基本盘”。学校在今年的工作要点中强调,要深入推进“百地千企万岗”专项拓岗行动,巩固行业市场、区域市场,壮大新兴市场。做好就业工作,需要全链条全方位发力。有关职能部门、各学院要切实扛起就业工作主体责任,自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委决策部署上来,将促进毕业生就业作为政治任务,主动出击,积极有效开展访企拓岗专项行动,千方百计挖掘市场岗位资源;各系、教研室要深挖学科资源,深化产教融合与产学研合作,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送岗位;全体师生员工要牢固树立“人人都是就业工作者”的理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毕业生推荐就业岗位。
全力攻坚促就业要精准做好就业帮扶。一直以来,学校就业工作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依靠的就是针对有意向就业的家庭困难学生、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和残疾学生全方位、全过程的个性化精准帮扶。全力攻坚促就业,突出精准也是不二法门。一方面,要加强个性化指导,落实“一人一档”“一人一策”精准帮扶要求,积极引导毕业生找准职业定位,合理调整预期,尽最的努力向毕业生推荐符合其个人特点的岗位;另一方面,要分类施策,分层次、分专业举办校园招聘活动,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高频次组织小而精、专而优的小型专场招聘活动,积极开展送生进企精准服务,尝试构建“需求对接—精准筛选—现场面试”的校企全流程协作就业模式。此外,还要主动用足用好政策性岗位推荐,做好“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参军入伍”等招录服务。
全力攻坚促就业要切实转变就业观念。就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一环。随着新经济业态蓬勃发展,就业市场传统行业与新兴领域并存,要引导学生树立“行行可建功、处处能立业”的择业观。一方面,要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和包容环境,以择业新观念打开就业新天地,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另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走进“车间”,深入“田间”,深刻认识国情、社情、民情,引导毕业生在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全力攻坚促就业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创业是就业之源,引导、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有助于提高就业质量。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湖南代表团开放日上,省委书记沈晓明提出,要把湖南打造成大学生背着双肩包就可以来创业的热土。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为大学生创业“修渠培土”,构建了“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企业孵化”双创教育全过程指导体系和“创新创业通识教育—专创融合教育—创业实践与孵化”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遴选了校内外184名大学生创业导师,建优建强创业导师队伍,构建全链条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要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校园文化和教育教学全过程,从创新思维、创新人格力量的塑造等方面全方位为学生提供指导,形成以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