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长沙理工大学: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2023-08-12 17:18     (点击:)


    1.学校情况

    长沙理工大学由原长沙交通学院、长沙电力学院于2003年合并组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经、文、法、哲、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以本科、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高校。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是:瞄准“行业精英”培养目标,聚焦国家战略、服务重大工程,打造“因材施教”多种模式,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学校办学定位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根本目标,践行办好人民满意大学根本宗旨,坚持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传承行业办学特色,聚焦国家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培养创新人才,建设特色鲜明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秉承“博学、力行、守正、拓新”校训精神,坚持“德育为先、知识为本、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育人理念,突出科教融汇,夯实科学教育根基,彰显工程教育特色,培养“底色亮、实践强、善创新、敢担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


    2.案例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专业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始终坚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紧扣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师五大核心要素,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体系。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启动“双万计划”。我校以“双万计划”为契机,围绕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培养目标,以一流专业申报、规划、诊断为抓手,狠抓过程建设与管理,推动专业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19年10月,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培育项目,形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遴选机制。为提高申报质量,由校长牵头,多次召开一流专业申报论证会议,邀请校内外专家进行充分论证与指导,找准定位、凝练特色、打磨材料,力求精益求精。学校共获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43个(位居全国51位)、省级一流展业建设点8个。2022年,学校出台《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分批次开展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期检查、诊断,狠抓一流专业提质建设。经过学校4年的探索与实践,解决了如下本科教育教学问题:

    (1)一流专业建设,如何把准定位、凝练特色,实现转型升级发展的问题。

    (2)一流专业建设,如何解决“重申报、轻建设”,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问题。

    (3)传统专业如何改造升级,适应经济社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需求的问题。

    (4)专业课程体系如何与前沿技术、工程实践、产业发展匹配的问题。


    3.案例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突出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人才培养规格

    2021年前我校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高素质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党的十九大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后,学校党委审时度势,决定提升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水平。2021年3月学校第四次代表大会提出“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开展攻关,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学校进一步将“具有创新特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2021版培养方案。2023年,学校对办学定位及培养目标进行了再次凝练,达成共识,将“具有创新特质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2023版培养方案中。学院根据新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办学特色,准确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大纲目标。学院按照达成“创新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的主要特征和目标,完善了2023版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对标对表狠抓过程建设,促进一流专业内涵式发展

    学校制定了《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从专业建设情况、省部级以上标志性成果、经费使用等方面进行考核评审,做好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从2022年起,分批次开展专业建设中期检查、三年建设规划检查,及时公布检查结果,对检查结果不理想的专业实施预警机制。及时反馈专家整改建议,督促专业进行针对性整改。通过开展一流专业检查诊断,加强过程建设管理与评价,进一步压实学院主体责任,夯实创新型人才培养专业基础,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大力推进工程专业认证,促进一流专业建设持续改进。学校2019年开始,先后召开了7次专业认证示范工程建设方案论证会,遴选了1个专业认证示范学院建设点,8个专业认证示范专业建设点,640门专业认证示范课程建设点,并投入建设经费。通过示范建设项目立项工作,进一步提高各专业开展认证的积极性,促进办学水平的提高。截止目前,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18个,另有11个专业提出了申请。

    (3)开展专业综合改革,倒逼专业改造与升级

    人才培养目标从“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和行业精英”到“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和行业精英”,学校推动专业建设主动转型升级。

    一是,2022年校长牵头,组织开展了82个本科招生专业的“检查诊断—督促整改—整改落实”三阶段检查工作。要求各专业对标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同类专业,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启动专业整改工作和提质改造。二是,在对现有专业升级改造的同时,学校积极开展专业调整工作,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学校紧扣“一带一路”“交通强国”“新基建”“数字中国”“中国制造”“新能源转型”“网络强国”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湖南省“三高四新”美好蓝图,设置、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十四五”期间新增网络与新媒体、数字经济、储能科学与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建造、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14个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本科专业;新增交通大数据、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 28个微专业;打造“智能+”5个特色专业群。力争到2025年,实现优化调整我校20%左右专业布点的目标。

    (4)以一流课程示范建设为引领,夯实专业建设基础

    一是系统化开展顶层设计。2023年开展全校82个本科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降低毕业总学分,由之前的184个总学分,降低至168-176学分,减少了8-16个学分,进一步优化了课程体系构架。二是以“OBE”理念为指导,构建了“4+1”课程体系。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构建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4+1)的本科课程体系。三是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优质课程建设体系。大力打造校级“金课”,目前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7门,省级一流课程101门,立项建设校级“金课”398门。将“四性”(基础性、前沿性、宽广性、交叉性)融入专业课堂教学,建设19门专业/专业群名师前沿系列课程。四是抓实课程建设过程检查,助推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从2023年3月开始,101省级一流课程分三批次开展中期检查,对培育的12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开展过程建设检查,进一步提高课程建设的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


    4.案例的创新点

    1)模式创新:紧扣五个核心,构建高质量本科教育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专门人才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专业知识传授”为教育教学路径;以43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为基础,18个工程教育认证专业、7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为依托,“三大路径协同”(思政铸魂、专业夯基、实践强能)、“五大要素融合”(专业、课程、教材、教师、课堂)的长沙理工大学特色人才培养新模式(图1)。

       


    (2)举措创新:对标国家级一流专业申报标准,体系化构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考核指标体系。为推进学校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学校严格对标《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推荐工作指导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制定了我校《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从专业建设概况、专业建设任务完成情况、标志性成果、经费使用等五大方面,对学院一流专业建设情况进行考核与评定。

    (3)体系创新:课程内容融入“四性”,构建突显创新教育的“4+1”课程体系。对标国内外顶尖高校的同类专业,修订202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4+1课程体系”:思想政治教育、通识教育、学科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突显课堂教学的“基础性、前沿性、宽广性、交叉性”,有力支撑本科创新能力培养。

    5.改革成效及案例的推广应用效果

    1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与工程认证成绩显著

    我校共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43个、省级8个,排名全国高校第51位,一流专业占可申报专业数的84%,实现了教学学院全覆盖。截至2023年7月,共有18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评估),另有11个专业进入认证工作程序(申请、自评等),共计占全部招生专业数的36.25%,实现了工科类学院全覆盖,通过数量持续处于国内高校领先水平。2022年12月17日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上,我校教务处处长作为特邀嘉宾,从专业、课程、教材、教师、课堂五大方面,做了《紧扣五个核心要素 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为主题的经验交流,展现了我校在推进高水平本科教育质量方面的具体举措与取得的突出成效。

    (2)一流专业办学声誉持续提升

    学校坚持内涵式发展理念,以一流专业建设诊断与规划为抓手,狠抓专业建设过程管理。制定了一流专业建设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对标开展了51个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期检查与三年规划检查工作。以国内顶尖大学为标杆,进行专业综合改革。2023年6月,软科发布“2023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我校75个专业上榜,其中50个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进入榜单,一流专业上榜率98%,其中A专业(2%-10%)数17个,B+专业(10%-30%)49个,比软科首次排名榜(2021年)分别增加7个和25个。

    (3)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突出

    以科研引领教学,突出科教融汇,将创新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培养创新能力。近五年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5526项,其中国家级1617项,省级3909项(图2)。获国家“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8项,铜奖25项;2022年我校以433个奖项在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中位列第13名。近五年来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落实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凸显“科技报国、工程报国”,在交通、电力、水利等重点行业就业超过50%;就业主要单位为中国建筑、国家电网、中国交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行业龙头和特大型企业。学生的考研升学率从2018年的19.8%提升至2022年的27.4%,每年近1800名学生被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录取为研究生,成长为科研生力军。

                               

    图2 近六年我校学科竞赛国家级/省级获奖情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