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长沙理工大学:基于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模式的教育评价改革创新
    2023-08-12 17:09     (点击:)

    一、工作概况

    课程考核评价是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考察学生学习成效及其持续改善程度的重要手段,是检验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抓手,也是评估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的重要方法。目前各高校开展的课程考核评价大多是以期末考试为主的结果性考核,这种学业评价制度缺乏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审查和修正,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容易导致学生学习的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不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对学习的真正兴趣和积极性。过程性评价作为一种多元化评价手段,可以较好地对学生整体的素质进行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比,过程性评价能更好地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查漏补缺。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四个回归”,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志趣。2018年8月22日,高教司下发了《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高函〔2018〕8号),提出“要改变考试评价方式,严格过程考评”的要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严格学业标准”,“完善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在这一背景下,为进一步完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帮助教师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我校开展了将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模式改革创新。

    实施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考评制度改革后,学生更加重视课程各个环节的学习,自主学习风气形成,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不及格人次明显减少,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考研升学率、四级、六级通过率、按期毕业率,分别从2018年的19.8%、82.6%、44.8%、84.6%,逐年升高至2022年的27.4%、90.7%、61.3%、98.5%。

    二、工作亮点

    1、优化成绩结构比例使考评更加公平。通过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教师的自主权得到了充分释放;与此同时,通过制度设置,教师和学生行为得到约束,考评更加规范和公平,成绩更加全面、真实、客观,可信度增加。

    2、学生学习热情大大提升。通过考试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协调性,学生学习的热情与老师教学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均有所提升,教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有了阶段性思考,学生很快适应了大学学习,学习自主性增强。比如2018、2019级、2020级学生均以班为单位,自主组织晚自习,平时教室和图书馆上座率显著提升,促使了学风的根本好转。

    3、学生成绩有显著提升,不及格人次明显减少。通过大数据对比分析,实施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考评制度改革后,改革组中的大学英语、大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课程设置四个观测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同比有显著提升。

    4、促进了学风根本好转和教师教学理念提升。形成性评价的实施大力推进促进学生不间断学习、主动学习,杜绝或减少了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一考定输赢”“考前抱佛脚”现象;促使教师提升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学业成效和学生成长变化这一教育教学本质。

    三、经验总结

    1、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2018年9月12日,长沙理工大学召开了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统一了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提升本科教育教学效果的思想认识,确定了“以考促学、以评促教、提升质量”课程考评改革的基本原则,修订了本科生课程考核与成绩管理办法,将课程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作为学业考评改革的主要方向。学校以主要公共基础课程考核改革为切入点,出台了《关于加强主要基础课程考核改革 促进教风学风考风建设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成立了由教务处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公共课学院教学副院长任组员的校级考评改革领导小组,各学院成立相应院级课程考评改革小组,组长由教学副院长担任。校级改革领导小组每学期定期召开会议,对改革工作做出部署和总结;院级改革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对具体工作做出安排和总结。

    2、科学顶层设计,优化改革路径。实施教务处主抓公共基础课考评改革,学院主抓专业课程考评改革的思路,以点带面,公共课与专业课程考评改革同步推进。从2018级(当年新生)开始,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公共数学、大学物理等四门主要公共基础课增加期中考试环节,由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任课教师需根据情况自行组织随堂月考及其它考评环节,每学分不少于2个过程考评环节。期中期末考试均采用“四统一”方式组考,即统一组织、统一试卷、统一阅卷、统一成绩评价标准,严格执行教、考、登分离。每次考试前,学院课程考评改革小组根据课程培养目标,需对试卷或从试题库抽出的试卷,进行评估、调整或修正,并留存评估文字材料。

    3、强化责任意识,实施有效激励。强化任课教师主体责任意识,推行课程考评PDCA闭环管理,建立周期性评估制度。同时给予任课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将实施改革的理论课程的平时成绩调整为20%-60%的区间,由学院和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确定。教务处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成绩库开展学业状态分析和评价,形成数据报告,及时发现问题,查漏补缺。为激励全校教师参与改革,学校设立课程考核改革项目,对于立项并验收的课程考核改革项目均给予一定工作量奖励。2018年至今已累计立项1806门,教师和学生对过程性评价有了较深认识和较高接受度,基于过程性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形成性评价机制基本形成。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