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认证VPN入口

学科学术

当前位置: 长沙理工大学 > 学科学术 > 正文

预告: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系列学术活动

发布日期:2019年10月22日  来源: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承办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One Dimensional Nanostructured Electrodes for Electrochemical Energy Conversion and Storage

报告人姓名: 黄海涛

报告人所在单位: 香港理工大学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

报告时间:  2019-10-26 下午2:30—3:30

报告地点: 新能源大楼1A-302

报告人简介:黄海涛,现任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电介质材料和新型低维纳米结构新能源材料的制备、性能表征及物理机制研究。至今发表包括Nature Photonics, 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nce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论文200多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论文近60篇,被引>8300次,H因子52。编著书1部和受邀参写2部书章节。曾荣获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二等奖(2017)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研优秀成果自然科学二等奖(2019年)。曾任英国皇家化学会刊物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的顾问委员。现任国际学术期刊Scientific Reports,Composites Communications,Science of Advanced Materials和Materials Reports Energy的国际编委,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IAOEES)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矿物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仪表功能材料学会电子元器件关键材料与技术专业委员会资深委员。

 

 

报告承办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 Hybrid Nanostructures for Long Lasting Sodium-Ion Batteries

报告人姓名: 侯仰龙

报告人所在单位: 北京大学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 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

报告时间:  2019-10-27  下午14:30—15:30

报告地点: 新能源大楼1A-302

报告人简介: 侯仰龙,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磁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多功能磁性材料、新能源材料的控制合成及其在纳米生物医学与能源领域的应用探索研究。发展了单分散磁性纳米材料的通用制备方法,探索了磁性纳米颗粒在肿瘤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应用;设计制备了若干纳米结构杂化材料用于高性能的锂电池电极等。迄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谷歌引用13800余次,H因子60。申请专利13项,授权10项。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和中国材料研究会科技奖一等奖1项。在国际和各类双边会议上作大会或分会邀请报告50余次。荣获北京市科技新星(2008)、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2009)、青年科学之星新人奖(2010)、北京茅以升青年科技奖(2011)、绿叶生物医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2)、中国化学会-英国皇家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3)、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中国生物材料学会青年科学家奖(2018)和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2018)。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重大项目课题等。现任Rare Metals副主编,Advanced Science (Wiley)、Scientific Reports (NPG)、Science China Materials等期刊编委,中国材料研究会常务理事、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理事等。

 

 

报告承办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 Pathways to High-Energy-Density Redox-Flow Batteries

报告人姓名: 卢怡君

报告人所在单位: 香港中文大学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港科院青年院士

报告时间: 2019-10-27  下午15:30—16:30

报告地点: 新能源大楼1A-302

报告人简介:卢怡君教授,2012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现为香港中文大学机械与自动化工程学系副教授,港科院青年院士。卢教授是香港青年科学院的创会成员,曾获得多个中大及国际研究及教学奖项,包括中大,博文教学奖(2016)、校长模范教学奖及院长模范教学奖(2014)、香港研究资助局杰出青年学者(2014)、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artin Family Society of Fellows for Sustainability (2009)。卢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金属-氧/硫电池机理研究以及新型高能量液流电池材料开发。液流电池相关工作包括提出硫基半固液两相复合液流电池,碘-硫以及锌-碘溴液流电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著名期刊。金属-氧电池方面的工作包括阐释锂-氧电池充电过程中析氧反应的工作机理,催化剂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以及钾-氧电池新电解液的开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 Int. Ed, Joule等国际核心期刊。

AbstractEnergy storage system is a critical enabling factor for deploying unstable and intermittent renewable power sources such as solar and wind power sources. Redox flow batteries (RFBs) offer unique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 low cost, scalability and rapid response for grid energy storage.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bottlenecks of RFBs is their low energy density, which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cell voltage and the solubility of the active materials. In this presentation, we will discuss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energy density of aqueous and nonaqueous RFBs and spectroscopic investigation on the redox processes involved in these RFB systems. Design strategies including redox complexing agent (e.g. lithium iodide, lithium bromide), semi-solid approach (e.g. sulfur/C and organic molecules), and solid-flow approach will be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flow rate and current density o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under continuous/intermittent flow modes as well as the synergistic interplay between solvent and redox-active materials in solid and liquid phases will be discussed.

 

 

报告承办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 电化学储能用碳基材料及其器件探索

报告人姓名: 李峰

报告人所在单位: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 研究员,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报告时间:  2019-10-27  下午16:30—17:30

报告地点: 新能源大楼1A-302

报告人简介: 李峰,1995年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2001年于中科院金属所获博士学位。随后在中科院金属所先后助研、副研和研究员。已在Adv Mater等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被引用超过30000次,其中30余篇高被引用论文,入选科睿维安高被引用科学家(材料和化学),受邀为Adv Mater、Science等撰写综述和展望,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2015),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8),2006年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二),2018年曾获得辽宁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一),被聘为《新型炭材料》、《储能科学与技术》、《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和《JPhys Energy》编委。

因清洁能源等方面需要,电化学储能用材料与相关器件(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成为研究的热点。在各种电化学储能体系中,碳材料都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用作电极材料、导电剂及复合基体等,特别是近期出现的各类新型碳材料(碳纳米管、石墨烯),为电化学储能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并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报告介绍了在碳材料,特别是以碳纳米管和石墨烯为代表的纳米碳材料,从基础电化学的认识到典型电化学储能器件(锂硫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柔性电化学储能等领域的进展,并对碳材料在这些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同时报告了低温电池的研究进展。

 

 

报告承办单位: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报告内容: 锂离子电池:材料、界面及电化学机理研究

报告人姓名: 杨勇

报告人所在单位: 厦门大学

报告人职称/职务及学术头衔: 闽江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期刊J. Power Sources (影响因子7.47) 主编

报告时间:  2019-10-28 上午10:00—12:00

报告地点:云塘校区图书馆报告厅

报告人简介: 杨勇博士,现任厦门大学闽江计划特聘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能源电化学、材料物理化学及表面物理化学。曾荣获中国化学会电化学贡献奖(2017), 国际电池材料协会(IBA)技术成就奖(2014),他亦是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99),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 并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现担任国际知名电池杂志 J. Power Sources (IF=7.47)主编, 国际电池材料学会(IBA) 理事会理事,国际锂电池会议(IMLB)执委会委员与特种化学电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同时长期担任国家军用电池专家组的专家。

先后承担包括国家973、国防973、重点研发专项及其基金委重点项目在内的科研项目40余项, 同时也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主编出版“固态电化学”专著1本。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正式发表论文300余篇, 引用8000余次(H=53)。申报中国发明专利等50余项,其中已获授权30项。培养毕业博士后/博士/硕士7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