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可荣
2017年07月12日 11:10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导师基本信息表

1、个人基本信息:

 名:张可荣

 别:男


出生年月:19625

技术职称:教授

毕业院校:华东师范大学

学历(学位):学士

所在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联系方式:

所在系部:

2、教育背景:

起止年限

毕业学校

学位类别

1985

 华东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

3、目前研究领域或主要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已完成或已在承担的主要课题:

    主持、参与省部级及以上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的省级课题主要有:《高等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研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研究》《高校师生思想热点难点问题及相关对策研究》《推动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研究》《高校工会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研究》等。2013年主持完成中宣部“马工程”课题《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长历程》;2018年起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培育研究》。

 

5、已出版的主要著作:

    主持撰著《解析中国梦》读物1部4册;与刘解龙教授合作撰著《勇往直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1部;主编与参编中共党史、党的理论和党的建设以及高校学生党课和自学能力培养教材6部。

6、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35年来,先后在《光明日报》《中国高教研究》《中国当代史研究》《文史杂志》刊物和高校学报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先后在《领导科学》《博览群书》《湖湘论坛》《湘潮》《历史大观园》《长沙晚报》等刊物及其它出版物上发表读书笔记、教研教改和高校管理和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类长短文章100余篇。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方面:

1、《李鼎铭还是一位有名中医》,《历史大观园》1991年第6期,《人民日报》1991623日《每周文摘》版摘登;

2、《冈野进与在华人反战运动》,《文史杂志》1992年第4期;

3、《毛泽东与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湖南大学学报》1993年第6期;

4、《延安时代的“怀安诗社”》,《文史杂志》1995年第3期;

5、《在华日人反战运动兴起与发展的原因初探》,《江汉论坛》1995年第7期,《新华文摘》1995年第11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提录;

6、《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善于讲道理》,《中国电力教育》,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7、《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处理好五个关系》,《思想理论教育》,1999年第10期;

8、《邓小平对建国30年的科学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9、《思想政治工作要讲求效益》,《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10期;

10、《用“三个代表”思想培育高校优良校风》,《中国电力教育》,2002年第3期;

11、《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抓五个重点》,《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1期;

12、《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互动机制》,《光明日报》2004623日第3版;

13、《试论以人为本的高校思政工作互动机制》,《现代大学教育》2005年第1期;

14、《高校党委领导探析》,《中国高教研究》2005年第8期;

15、《构建创先争优活动的长效机制》,《光明日报》20111215日,第二作者,获《光明日报》创先争优理论征文三等奖;

16、《推动创先争优成为全社会的价值取向》,《光辉的历程》,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参加湖南省庆祝建党90周年理论研讨会作大会发言,获优秀论文奖;《湖南日报》摘登。

主要从事民族复兴中国梦的思想源流、历史演进、各派主张和当代课题的学习与研究,同时关注与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和民主政治建设等领域课题,已发表论文20余篇,主要(按发表先后)有:

1、《新时期党的民族复兴思想》,《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试论全面抗战时期的民族复兴思潮》,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3、《李大钊民族复兴思想初探》,《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4、《对“民族复兴”内涵几个问题的认识》,《工会论坛》2009年第4期;

5、《近代“中华民族复兴”观念形成的历史考察》,《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6、《费希特〈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与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7、《“民族复兴”历史内涵与当代意蕴》,《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8、《“民族复兴”理念的时代价值》,《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9、《民族复兴中国梦的生长历程》,《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10、《九一八后张君劢民族复兴思想初探》,《云梦学刊》2014年第1期;

11、《2013年“中国梦”研究述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4年第2期;

12、《中国梦被误读的原因分析》,《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7、所获学术荣誉及学术影响: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62年5月出生,1985年华东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本科毕业,1991年湖南师范大学近现代史硕士学位课程结业,先后参加过华中电力党校、湖南省委教育工委党校和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业务培训,曾任湖南省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教研学会、高校党建学会、高校后勤研究会和高校工会协会常务理事;曾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35年来,一直工作在高校“两课”教学和党务管理岗位上,主要讲授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毛泽东思想概论、党的建设、世界经济与政治、教师职业道德等课程;主要从事历史文化与党史党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一定成绩,形成一些学术观点,极少数文章获得过省部级成果奖或征文奖。先后担任过学校党委宣传部、党委组织部和后勤集团和教学院部主要负责人,现为学校土木工程学院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