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普专区 > 自我成长 > 正文

自我成长

我们的愤怒,究竟在表达什么?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06日 来源: 作者:

   

   中华传统文化倡导以和为贵、与人为善,我们常常互相劝慰,我们应该宽容、大度、隐忍。在这种文化氛围之下,“愤怒"这种情绪容易被误认为是“不正确”、“不应该”的,导致人们容易排斥自己正常的情绪反应,不接纳甚至憎恶自己。

   


   然而,情绪这种语言需要我们耐心倾听,对其一味地忽视与否定很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可控的爆发。

   情绪与色彩有相似之处。它们都有肉眼可见的部分,也有需要细细体察才能有所窥测的部分,层次丰富,无法轻易断言。

   本文只能粗略提供一些针对愤怒情绪的理解角度,以帮助大家更好地去接纳它、疏导它。




NO.1

 不同类型


  综合德国心理治疗师伯特·海灵格《爱的序位》等作品中内容所述,根据起因,此处从愤怒发生的诸多复杂情况中举出五种来讨论,仅供参考。



  1)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或者攻击,或者没有为自己争取到自己本应得的,或者某种伤痛被再次激发时,人很容易愤怒。这种愤怒让人能更有力地保护自己(至少从主观意愿上),当目标达到之后,相应情绪也会消失。这种怒其实往往缘起于ta主观的某种脆弱与无力,即使此人歇斯底里地怒吼,看起来相当强势。

   eg.“你凭什么这样对我!”


  2)当自己冤枉了其他人,自知理亏又不愿意承认时,会用对那人愤怒的方式掩盖自己的罪恶感。同时,将对自己的攻击转移到对外界的攻击,这一行为也意味着,此人难以承受自己的自责情绪,ta本身在接纳情绪上也有一定问题且可能深受其折磨。

   eg.(虽然过错主要在我但不说)这事儿还不是怪你!



  3)当某人给予自己太多,而自己无力偿还报答时,可能以愤怒的方式抗拒对方的施与。这种愤怒情绪会以不同的形式和层次展现。

   "这种愤怒是以责备的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子女对父母表示愤怒,愤怒便代替了接受和感激父母,也代替了自己的行动,这种愤怒使人瘫痪和空虚;或者也会以意气消沉和忧郁表示他的愤怒,用以代替拿取、接受、感激和给予对方。


  4)还有一些愤怒情绪,是从别人那里吸收、承接来的。在一个团体中,有个成员压抑自己的愤怒,久而久之,团体中另一个成员(通常是比较软弱的那一个)他会毫无理由地生气。愤怒的对象通常沿着一个方向,由强者转到弱者身上。

   eg.由于有着从小被父亲打骂的经历,男人成家后压抑自己即使有冲动也不打骂孩子。于是,他有时不自知地对妻子冷暴力。妻子如果因此产生情绪而又压抑自己,在教育孩子时可能会用肢体暴力或者语言暴力的方式。



  5)最后这种愤怒是勇敢、警觉、直达中心而自信,将我们直接导向正确的目标,能够面对冷酷而强大的敌人。

  置身于这种愤怒经验之中的人,即使 面临对别人的伤害也不会畏缩退却,实际上他们并不是对那个被他伤害的人感到愤怒,这种侵犯行为是一种纯粹的力量,对事不对人。

eg.在团队工作出现纰漏时,有人激动且针对性很强地驳斥某些错误观点。此处的愤怒是一种愤慨,因为强烈的团队意识而产生的情绪。




NO.2

 背后原因


  在下文,我们将依据“日本愤怒管理协会"代表理事安藤俊介《愤怒情绪管理笔记》相关内容,着重分析上面提到的第一种情况。



  正在生气的人最想传达的其实并不是他正在生气的事实,他实际上更希望有人能够理解他隐藏在愤怒情感之下的“第一次情感”。可以说,作为一种“二次情绪",愤怒本身就是一种,“我希望你能好好听到我想法”的表达。


  我们究竟在对什么感到愤怒?

  安藤俊介提到,我们生气的真正原因在于“核心信条”:

  自己深信不疑的“应该"当面背叛了我们,这才是让我们生气的理由。这里的“应该“是”应该怎么做"和“不应该怎么做”的”应该”。(也可以换成“一般”、“希望是"等等词语)

什么是"应该"?比如,家务应该是共同分担,但总是我一个人来做;此时我的朋友应该陪伴我但是ta没关注到我.…



  所以,每一次愤怒,都是我们探究自己或者他人核心信念的机会。核心信念之所以核心,是因为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自认为完全正确、程度不同、不断变化。其中第一个,“完全正确"就是其难以主观改变的重要原因,因为对外界意义的认定,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形成并且认定的。




NO.3

 相关误解

  

   我们对愤怒这一情绪存在诸多误解,下面以诺曼·赖特《把自己的愤怒当回事》中总结内容来粗略解读几类常见刻板印象。



  1)愤怒有罪。

  这是不接纳自己情绪的最直接体现。然而正如上面所述,一切的发生即合理。虽然盛怒之下,人可能会犯错,但愤怒本身无罪,对多数人来说,如果不是感受被忽视得太过分,谁不想表现得体面一点呢?

  

  2)愤怒是爱的对立面。


  3)表达愤怒,会被羞辱、惩罚、排挤。


  4)愤怒会招致暴力。

  或许有这三种误解的人都经历过一些或多或少的创伤事件,导这样的印象深入内心,但是,或许这样的经验并不适合于所有人际关系,即使仍然难以完全走出那些阴霾也不苛求自己,不过我们可以更多地去了解、观察目前的生活,看看这些观点真的处处成立吗?我们更多地活在真实的伤害中,还是恐惧中?当然,无论是哪一种,先拥抱自己,给自己探索的勇气。



  5)好人不会外显地表达愤怒。

  这一点误解存在于一些思想观念比较传统的人心中,且可能性别刻板印象较重。心理治疗师西莉亚·哈拉斯(Celia Halas)说:女性表达愤怒的频率远低于男性。因为一些女性受到的教导是:这种表达不是淑女所为。同样,一些男性也可能顾忌“体面”而抗拒或者懊悔于自己的表达。


  6)只要不表现出来,愤怒就不是问题。

  事实上,发怒只是愤怒的一种形式,强行压抑后,也许确实可能不会把局面弄得太僵,但它很可能转化成郁怒甚至是自我憎恨。反复克制、否认、忽视后,也许会出现身体疾病,也许是下一次更加不可控、更加痛苦的歇斯底里,总之并不幸福。





  我们并不是极致理性的ai,而是有需求、有情绪的人类。我们当然可以在问题发生时做出更理性的选择,但是如果当时的情况无法理性了,我们大可不必边痛苦一边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愧,因为感受一定是真实自然、理由充分的。

  安藤俊介的诸多方法主要是为了量化我们心中的标准和信念,从而以更加理性、清晰的方式看待愤怒这种复杂的感受,慢慢明确:我为什么生气,我想要什么。从而能熟练运用生气这种情绪来表达自己而非为其裹挟。

  愤怒是一种能量充沛的自我输出,它本身是中性的,如何定义、看待、甚至是运用,都可以由我们决定。



(文/陈雪娜 图/来源网络 审核/禹敏 卢灵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