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壶瓶山区出来之后,调研团队一直苦思:为什么在壶瓶山上留存的原生态土家族非遗文化成果如此匮乏。队员们前期通过文字资料所了解到的土家族非遗文化,在土家族“原住民”中却得不到现实的证明。部分“原住民”认为土家族并没有多少文化传承的历史和渊源,这些文化倒像是临时从土家族文化溯源地——湖北复制粘贴而来。这样的一种“舶来品”因为缺乏传承的土壤,所以在壶瓶山镇未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与团队在石门县城发现的“土家族“严重汉化”的情形大相径庭。

在壶瓶山集镇上,团队对老、中、青三个年龄层的土家族人进行了分批采访。通过对他们日常生活、生产情况、婚丧仪式、礼仪习俗等方面的访谈、团队再次发现这些土家族与汉族民族的相似性更大于其差异性。似乎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石门地区许多汉族群众纷纷积极地将自己的汉族身份改成了土家族,于是有了如今全县超过百分之六十的占比率。团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壶瓶山镇土家族非遗传承土壤不深厚,当地土家族文化陷入尴尬境地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汉改土”——汉族人将民族改成土家族。

上个世纪当地群众因为种种原因,为自己贴上了土家族的标签,却从来沒有血脉的传承,也更谈不上什么习俗传承。是否正是这个原因造成了土家族文化不能植根于民间从而传承困难?带着这样的思考与疑惑,团队将继续行进,继续探索。
(文/贺毅 申东岳 图/杨展 许颖 审/魏桃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