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我与理工 > 纪念征文 > 正文

兴趣爱好让我的人生充实美丽

2016-09-19 

在熟悉的朋友眼里,我还算混得人模狗样。在他们看来,我让他们产生敬佩之情的,是一路走来,能够持之以恒地坚持理想,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做得到“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和血”。

其实,我头上的光环并没有那么神圣。如果说,我的为人还算有品格,我的人生还算有成就,并非我有多高尚,并非我有多聪明,只不过三十多年的人生中,坚持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一路走来,无论风雨,都从不轻言放弃。

很多人都知道,我爱好文学,曾经是文学少年和文学青年。虽然现在从事新闻工作,与文学相去甚远,但本质上是一致的,那就是两者都是文字工作,靠观察和思维,借助文章立世。坚持兴趣爱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许正是我比别人穷,但更有生活品质的根源所在。

当然,我相信自己的智慧,也曾经面临很多比较有“钱”途的选择,在诱惑面前,我心动过,但最后并没有付诸行动——因为人生比较短暂,时间比较珍贵,我没办法虐待自己的兴趣爱好——虐待自己的兴趣爱好,无异于虐待自己和人生。年近四十,接近不惑,回首走过的路,我从来就不曾为自己的选择后悔。可以说,兴趣爱好伴我度过了三重境界人生。

第一重:兴趣爱好是那搀扶自己跨越人生障碍的温暖双手。由于时代和生长在偏僻农村的关系,我的人生确实不容易,其中只要稍微不慎,就不能达到今天这种云开月明之境。

我家里很穷,那种穷,是现在很多人都无法想象出来的。在求学的过程中,我曾经三次因为家里筹措不到学费,不得不辍学,外出打工。这种事情都发生在比较关键的初三、高二、高三。打一年工,凑一年学费,然后接着读。放弃学业,打工是很痛苦的,因为我爱学习,因为我的成绩一直都很好。由于没学历,年纪也小,不得不在建筑工地或者流水生产线上做苦工。报酬也不高,需要省吃俭用,辛苦一年才能攒下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所以,等我熬到上大学,在同班同学当中,年纪算是比较大的了。

其实,在打工过程中,自己比较迷惘,亦是心不甘情不愿的,也曾质疑自己是否投错了胎——我不奢望出生在帝王将相世家,但期待家里能够出得起起码的求学费用。但正是因为怀揣作家梦想,希望有朝一日到高等学府深造,圆文学梦,所以,一路走来,尽管跌跌撞撞,我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在这个过程中,只要自己稍有松懈,我就成了今天上千万农民工中的一员。当然,农民工也有很优秀的,近年也涌现出不少打工作家。但这个成名成家的过程,无疑是艰难得多,而且需要运气。打工能否成就自己,由于没有做出那种人生选择,我无法做出回答。但我确实很感激兴趣爱好在我人生最艰难的时候陪我趟过风雨,迎来了阳光。

第二重:兴趣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一位名人说的。但这种体会,我是在大学里面才渐渐有的。

进了大学,时间相对充裕,条件相对宽松,是为兴趣爱好浇水施肥的最佳季节。在兴趣爱好指导下,我的大学生活变得很清晰,很有方向感。很感激当时中文系那批德才兼备的优秀老师,如谌东飙、钟友循、成松柳、夏先培、张邦卫、华德柱、王福雅、刘起林等。他们不仅在专业上让我获益良多,而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给予照顾和指导,让我避免了走弯路。他们也为我的人生树立了追赶目标——虽然理想不同,但却希望像他们那样有所成就,对得起自己的一生。

在兴趣爱好引导下参加相关的各种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坦率地说,大学里的社团活动五花八门,但如何选择,还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否则,意义不大,也起不到锻炼作用。文学社团是我第一个想去的地方。记得当时叫长沙电力学院文学协会(还没与隔壁的长沙交通学院合并),大一下学期,我做会长的时候,把协会改成了风华文学社。回过几次母校,听老师说,风华文学社现在还在,作为创始人,我感到比较欣慰。当时风华文学社团结了胡素情、郑国友、宋华安等一批比较有才华的文学爱好者,大家把风华文学社搞得轰轰烈烈,很多作品都被《读者文摘》、《散文选刊》、《大学生》、《年轻人》等刊物选用。更难得的是,大家因文学结缘,相聚在一起,除了谈文学,互相鼓励交流,更是在生活上彼此照顾,成为挚友,现在尽管生活在不同城市,但彼此牵挂、嘘寒问暖,成为一生的宝贵财富。这批人,现在或在大学教书,或在媒体工作,都算得上有所交代。我想,这与我们当初有共同爱好,彼此影响是不无关系的——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好朋友足以影响一生。

甚至我的夫人,也是这种兴趣爱好带来的意外收获。虽然她谈不上是我用文学“骗”到手的,但也是比较仰慕我在文学上的坚持。夫人在中南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与胡素情是闺中密友,又是钟友循老师的学生——钟老师在我们毕业时去了中南大学。听我夫人讲,钟老师在给他们上课的时候,经常提到我,再加上胡素情常对她描绘我们当年的所谓“文学往事”,不知不觉就把我当成了她所谓的“偶像”。在钟老师和胡素情的撮合下,我们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有意思的是,读大学时,即使是对功课的用心程度,都以兴趣爱好为准绳,分出了三六九等。凡是与文学相关的,我都是很用心地去听去做。与文学不相关的,投入的精力明显不济。刻骨铭心地记得,当年的选修课计算机,我是比较吊儿郎当的,后来甚至闹到需要补考的地步。这或许是我大学四年唯一感到遗憾的地方,算得上是污点。

第三重:兴趣爱好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机。在毕业离校那一天,钟友循老师送给我一句话:像鲁迅那样注重生活的质量。虽然与大文豪鲁迅相比,一个是大海,一个是水滴。但钟老师的话,却时时提醒我,人不是靠吃米活着的。现在从事的工作,也与理想有距离。但值得安慰的是,新闻也是文字工作。这是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到的一个平衡支点。

何谓生活质量?如何保障生活的质量?

这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寻找和实践的一个问题。当然,生活离不开物质,常为柴米油盐担惊受怕是不行的。过日子如果到了这个份上,那就是无能的表现。但单纯地追求物质,成为拜金主义者就要面临良心的谴责了。

很庆幸,我的工作报酬还是够养家糊口。虽然不敢说在人民日报社的上万员工中,我是工作最勤奋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在网络中心这个部门的六七百员工中,我是最勤奋的,这不仅表现在量上,还表现在质上。

办公室很大,容下了数百人,可以说,一年当中,办公室的灯,有90%以上是我打开的。为什么呢?因为每天我都在六点半之前就到了办公室。上班这么早,只不过是想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已。一般来说,八点钟正式上班后,各种会议、各种应酬,多不胜数,能够静下心来写写稿子,也就是在六点半到八点钟之间的这段时间了。因为这种勤奋,我几乎每天都有稿件问世,最多的一天,甚至写过发过16篇,成为写稿发稿最多的记者之一。

平心而论,我也很希望在温暖的被窝里多呆一个小时,我也很希望在家多陪陪正在呀呀学语的可爱小孩,享享天伦之乐,但我还是闹钟一响,咬咬牙上班去了——我上班的那个时候,平时拥堵不堪的北京是比较空旷的,大部分人都还沉睡在甜蜜的梦乡。正是因为这种坚持和勤奋,在所从事的产业经济新闻领域,才能有今天的成就。进入人民日报社四年来,我是从无到有,从陌生到熟悉,从仰望到俯瞰,超越一个又一个高度,奠定了资深产经观察家的地位和话语权。

又到一年开学时候,又有成千上万新生涌进母校,开始四年多姿多彩的大学生活。现在的大学生多才多艺,文学,音乐,美术,舞蹈……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一面和特长。大学是一个很好的人生舞台,本来很多人都有演好主角的天赋,但是如果不能坚持,迷失在花前月下,再耀眼的光芒都会趋于黯淡。

想不至于虚度人生吗?请好好利用大学这个大舞台,出演好自己的主角,从现在开始,从进入大学校园的第一天开始。

原电力学院中文系曾高飞

附件:

上一条:无用之用 下一条:文竹为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