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学院实践队走进湖南省靖州县茯苓龙头企业,在国网靖州县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蒋朝云的带领下,沿着茯苓车间产业链,实地学习电价惠民政策在乡村特色产业中的落地实践,探寻电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路径。
为让政策红利直达企业,国网靖州县供电公司多次实地走访,梳理出冷藏、蒸煮等可享受优惠的生产环节,协助企业制定“夜间集中冷藏+日间高效蒸煮”方案,推动“纸上政策”变成“车间效益”,共同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产业链的起点,是低温冷库。刚从山间采收的鲜茯苓整齐码放,制冷设备正以稳定功率运转,维持着低温的保鲜环境。茯苓冷藏未改变其固有性状,属于农业生产范畴,执行农业用电价;同时,企业整体执行两部制电价,冰冷的电表数据背后,是政策设计的温度。
顺着传送带进入蒸煮车间,鲜茯苓在不锈钢蒸箱中完成杀青定型。这里的电表同样接入农业用电线路,蒸煮工序旨在保持茯苓药用属性,未改变其核心性状,故延续农业用电优惠。
生产线的下一环节,是人工削皮与机器切块。褪去泥渍的茯苓被削去外皮、切成均匀块状,队员们注意到,人工削皮的用电设备仍沿用农业线路,但已接近政策界定的“临界点”。直到进入切块和烘干车间,用电类型切换为工业用电,茯苓从鲜品转化为可直接入药、制作茯苓糕或面膜的干货,性状已发生改变,需按工业电价计费。从农业到工业的电价切换,恰与茯苓从“田间鲜货”到“加工产品”的转变形成精准呼应。
这场扎根一线的实践,不仅让队员们看到了惠民政策如何通过电力网络精准滴灌乡村产业,更见证了“政策设计—企业发展—农户增收”的良性循环。在靖州的山野间,小小茯苓正乘着政策东风,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菇”,而这样的生动实践,正是新时代乡村发展活力的真实写照。
(文/杨宇轩 图/杨喜元 周佰祥 唐磊 一审/夏翊翔 二审/周巍 三审/丁丹
报送团队:电气学院赴国网靖州供电公司实践队)